2024-10-14|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碩博士生如何管理情緒,讓自己更專注?】


對碩博士生來說,情緒管理是個不可忽視的課題。課業、研究壓力、論文進度,甚至生活中的瑣事,常常會讓情緒起伏不定。但情緒不是固定的,而是時刻在流動。李松蔚老師的情緒管理課程中提到:


1. 「好是一個固定的描述。而情緒是時刻不停在流動,不存在絕對的好。」

2. 「更好的情緒狀態,不是一成不變的快樂或平靜,而是一種更絲滑、更自然、更靈活的流動。」


這些話讓我思考,作為碩博士生,我們該如何面對情緒的波動,並讓自己在研究的過程中更專注、更高效?


▌碩博士生的情緒挑戰與成長


回想起來,情緒變化隨著年紀和經歷的增加逐漸穩定。從二十幾歲到現在三十二歲,我感受到自己越來越能控制情緒。年輕時,總是因為缺乏經驗而想太多,但實際行動又跟不上,這導致了期待和現實之間的巨大落差,讓情緒經常起伏不定。


特別是在攻讀統計學博士的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做有意義的事情時,急是沒有用的。過度焦慮只會分散專注力。我逐漸學會從容應對,耐心等待成果的出現,專注於每天的進步,相信時機成熟時,自然水到渠成。


▌3步驟,幫助碩博士生紀錄情緒


為了更好地管理情緒,李松蔚老師提供了一個三步驟的情緒紀錄框架,這對碩博士生來說非常實用,可以幫助我們在學術與生活的壓力中保持情緒平衡。


**第一步:給情緒命名**

當你感受到情緒時,先給它一個名稱。這樣你可以更清楚地認知到自己處於何種情緒狀態,無論是開心、焦慮、愧疚,還是壓力過大,都要先「標籤」它。


**第二步:找到情緒的來源**

接著,問自己這個情緒是從哪裡來的?是因為論文進度落後、實驗結果不如預期,還是人際關係的壓力?這個步驟能幫助我們釐清問題,進而找到解決情緒的途徑。


**第三步:評估情緒的強度**

最後,評估這個情緒的嚴重性。它是短暫的,還是持續影響你的研究進度?這一步可以幫助我們掌握情緒的波動,避免因情緒過度干擾學術表現。


▌養成情緒紀錄的習慣,提升學術表現


情緒是瞬間的,如果不及時記錄下來,很容易隨著時間淡化。然而,當你養成了紀錄情緒的習慣,就能在情緒來臨時,透過紀錄進行分析和研究,讓自己對情緒有更深的了解。


隨著紀錄的累積,你會發現情緒管理變得像學術研究一樣有趣。情緒管理也能像研究一樣,通過不斷地紀錄和反思,找到調整自己情緒的最佳方式。


對碩博士生來說,學術進步不僅取決於技術和知識,更依賴於我們如何應對壓力、保持穩定的情緒。養成良好的情緒管理習慣,不僅能讓你在學術上更加專注,也能讓你更有效率地處理生活中的挑戰。


當我們能夠控制情緒,我們就能在碩博士生涯中進步得更快、更穩定。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