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差距不可怕,現實扭曲才可怕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在職場中,遇到「現實差距」並不可怕,因為它讓我們看見需要提升的地方,指出成長的方向。然而,當我們選擇忽視或掩蓋這些差距,甚至刻意美化現況,這種「現實扭曲」反而會讓我們偏離真實需求,錯過自我改善的機會。以下透過幾個職場挑戰的案例來說明,為什麼現實扭曲比現實差距更值得警惕。


案例一:目標設定中的現實差距

小張是一位剛入職的新人,設定了每月達成高銷售額的目標。然而,幾個月後,他發現自己的業績遠低於預期。主管建議他先調整目標至階段性任務,再逐步提高,但小張不願意接受,堅持認為「只要更努力,就一定能達到原來的標準」。

現實差距與現實扭曲的差別

小張的現實差距在於,他的銷售技能和工作經驗還不足以實現高目標。這本身並不可怕,因為它指出了他需要提升銷售技巧和客戶互動的空間。然而,小張的現實扭曲讓他將問題簡化為「只需努力」,忽略了目標設定的合理性和個人成長的現實需求。這樣的心態讓他陷入「努力—失敗—自我批評」的循環,不僅消耗了信心,還阻礙了他在銷售技巧上的成長。

比喻:這就像爬山時看見山頂遙不可及,但因不願調整步伐而加速前行,結果半途精疲力盡。忽視目標設定的合理性只會讓努力變得事倍功半,失去真正成長的機會。
raw-image

案例二:自我評估中的現實扭曲

小美是一位資深的市場部員工,負責策劃公司大型活動。在一次自我評估中,主管建議她加強細節執行力,但小美內心認為自己已是「經驗豐富的專家」,不願接受指導,甚至覺得主管是「在挑剔她」

現實差距與現實扭曲的差別

現實差距在於,小美的執行細節有待改善,這是一個增強職場技巧的機會。然而,小美選擇扭曲現實,認為主管的建議是「針對她」的批評,而非職場成長的動力。這樣的心態讓她無法客觀看待自身不足,甚至影響了她與主管的職場信任,阻礙了她的職涯發展。

比喻:這就像一位樂手聽到有人指出演奏瑕疵,卻覺得是他人耳朵不好,沒看到提升自己技藝的機會,導致自己停滯不前。

為什麼現實扭曲比現實差距更可怕?

現實差距雖然會帶來挫折,但它能幫助我們進行自我評估和批判性思維,指出需要改進的方向。而現實扭曲則是為了逃避不舒服的現實,選擇自我安慰或粉飾現況,這反而讓我們無法真實面對,錯失自我改善的契機。


以下是兩個簡單的專案管理與客戶互動案例,說明現實扭曲可能帶來的危險。

案例三:專案管理中的現實扭曲

小王是位專案經理,負責推動一項新產品的開發。團隊裡有幾位技術人員提出進度延誤的風險,建議小王重新評估時間表。然而,小王擔心延誤會影響他在上司心中的形象,便選擇忽視這些建議,執意按原定計畫推進。他安慰自己:「這只是大家太保守,只要努力,一定能如期完成。」

現實差距與現實扭曲的風險

小王的現實差距在於產品開發比預期複雜,團隊需要更多的時間來完善計劃。若能接受這個現實,他便能根據情況調整資源分配,達到更合理的目標。然而,現實扭曲讓他無法客觀看待這一差距,反而導致計畫在期限前無法按時完成,影響了團隊的士氣和專案管理的成功率,連帶也損害了上司對他的信任。


案例四:客戶互動中的現實扭曲

小美是位銷售經理,最近接觸了一位重要的新客戶,並展示了公司最新產品。展示結束後,客戶提出了不少疑問,尤其對產品的細節和使用場景表達了擔憂。小美心裡想:「這客戶可能只是話多,並不是真心想合作。」於是選擇忽略這些疑問,按自己的方式推銷產品。

現實差距與現實扭曲的風險

小美與客戶之間的現實差距在於,客戶需要更多詳細資訊來確認產品是否適合自己。然而,小美的現實扭曲讓她忽視客戶的真實需求,結果最終錯失合作機會。這不僅是業績的損失,也讓小美錯過了提升職場技能、增強客戶關係的成長機會。


小結:這兩個案例清楚顯示了現實差距的存在能引導我們進行必要的自我反思和調整,而現實扭曲則可能讓我們無法看到需要改進的地方,從而失去寶貴的職場成長機會。唯有接受現實,正視差距,才能真正提升自我,避免未來更大的損失。


尊重主觀現實,也尊重現實差距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對情境的解讀,這是職場中自然的心態,具有自我保護的作用。然而,當差距浮現時,除了看到自己主觀的需求,也要尊重現實的差距。唯有認清事實,才能找到自我改善的契機,實現真實的職場成長。


別急著為現實差距下定論

當我們發現現實與目標設定之間存在差距時,不要急於給它貼上「負面」標籤。試著冷靜觀察、分析其來源,才能客觀看待自我不足並採取具體的改善行動。例如,小王可以根據專案實際情況調整時間安排、增強資源,小美則可以仔細傾聽客戶需求,調整提案策略,這樣才能在職場心態上保持彈性,避免現實扭曲。


「任何成長都始於面對真實差距,而非一味美化現狀。」— 無名

在職場中,每一次成功的進步,都是從承認差距並行動開始的。現實差距讓我們看見自我提升的空間,是我們成長的基礎。當我們試圖掩蓋或扭曲現實,只會讓差距無法縮小,甚至阻礙職涯發展。唯有真誠面對,才能在職場中穩步提升,實現自我突破。

總結:現實差距是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而現實扭曲則會讓我們偏離成長的道路。接納自己的差距,勇敢追求改善,才能夠在職場中真正獲得成長、自信與成功。


延伸閱讀:

avatar-img
5會員
143內容數
生活與工作就像一場冒險,而「刻意微挑戰」就是你的指南針。 「刻意微挑戰」=刻意練習+微習慣+自主挑戰 透過一點點的小改變、累積大成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刻意微挑戰 的其他內容
在職場中,我們經常面臨挑戰和現實的差距。STAR法是一個簡單易用的工具,幫助我們從情境開始,設定清晰的目標,制定有效的行動計劃,並檢視結果,逐步縮小差距,提升團隊績效。而反向的RATS法則讓我們從結果回推,進行差距分析,調整策略。不論是解決問題還是提升技能,這些方法都能幫助我們一步步走向成功。
我們每個人在生活或工作中都會遇到差距感,感覺自己離理想目標還有很遠的距離。這種差距感既是挑戰,也是成長的契機。然而,如果我們習慣了這種落差,沒有嘗試改變,它就可能成為阻礙我們進步的絆腳石。只要我們勇於面對差距,並主動學習提升自己,就能夠將這些差距轉化為前進的動力,走出舒適圈,實現自我突破。
在職場中,我們常常被無形的心智模式限制,像是「主觀預設」和「迴避責任」。小關總是固守自己的觀點,難以接受新想法,逐漸失去創新和團隊合作的機會;小畢則害怕承擔責任,將問題推給外部,缺乏主動解決問題的動力。這些心態看似保護自己,卻阻礙了成長和職業發展。
在職場中,我們常常依賴過去的成功經驗或他人的認可,卻不知這可能會限制我們的創新能力和獨立思考。本文深入探討了「經驗規則」與「比較確認」這兩種常見的職場心智模式,如何影響我們的成長與職業發展。透過具體的故事和實用建議,我們將學會如何打破固有思維,培養自信,提升創造力,並在變化快速的職場中脫穎而出。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工作多年後,依然覺得自己與專業的標準還有很大差距?或者在和身邊的高手交流時,常常感到自己的不足?這些感受很正常,但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看待這些差距,並將它們轉化為提升自我的動力。 什麼是差距感? 差距感,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對自己現有的知識、技能與理想狀態或目標之間的差距的認識
在職場中,我們經常面臨挑戰和現實的差距。STAR法是一個簡單易用的工具,幫助我們從情境開始,設定清晰的目標,制定有效的行動計劃,並檢視結果,逐步縮小差距,提升團隊績效。而反向的RATS法則讓我們從結果回推,進行差距分析,調整策略。不論是解決問題還是提升技能,這些方法都能幫助我們一步步走向成功。
我們每個人在生活或工作中都會遇到差距感,感覺自己離理想目標還有很遠的距離。這種差距感既是挑戰,也是成長的契機。然而,如果我們習慣了這種落差,沒有嘗試改變,它就可能成為阻礙我們進步的絆腳石。只要我們勇於面對差距,並主動學習提升自己,就能夠將這些差距轉化為前進的動力,走出舒適圈,實現自我突破。
在職場中,我們常常被無形的心智模式限制,像是「主觀預設」和「迴避責任」。小關總是固守自己的觀點,難以接受新想法,逐漸失去創新和團隊合作的機會;小畢則害怕承擔責任,將問題推給外部,缺乏主動解決問題的動力。這些心態看似保護自己,卻阻礙了成長和職業發展。
在職場中,我們常常依賴過去的成功經驗或他人的認可,卻不知這可能會限制我們的創新能力和獨立思考。本文深入探討了「經驗規則」與「比較確認」這兩種常見的職場心智模式,如何影響我們的成長與職業發展。透過具體的故事和實用建議,我們將學會如何打破固有思維,培養自信,提升創造力,並在變化快速的職場中脫穎而出。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工作多年後,依然覺得自己與專業的標準還有很大差距?或者在和身邊的高手交流時,常常感到自己的不足?這些感受很正常,但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看待這些差距,並將它們轉化為提升自我的動力。 什麼是差距感? 差距感,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對自己現有的知識、技能與理想狀態或目標之間的差距的認識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瞬息萬變的職場中,意見分歧可說是家常便飯。無論是專案討論、業務規劃,還是日常工作中的瑣事,總有人會持不同看法。這時候,你是選擇硬碰硬地據理力爭,還是選擇息事寧人、默默退讓?其實,最高明的做法是:用事實說話。 ​ 想像一下,小莉是某科技公司的行銷企劃,最近她正在策劃一場大型產品發表會。
Thumbnail
我們在工作中往往有可能遇到推力,包含人際相處的挑戰、老闆/主管的領導風格不適應、工時與壓力議題、個人的成長空間受限、薪資遇到天花板等等。 由於我們假定自己已經汲取了現職工作的教訓與限制,並且將其設定為條件,用來篩選下個工作,以避開過往的教訓與限制,也因此我們很容易認為下一個工作會更好。
Thumbnail
只靠工作獲得情緒滋養並不是長久之道,當裁員失業、退休離開職場後,還是得面對人與人之間還是需要有一定程度的依附關係的事實。 雖然工作帶來機會,有可能滿足我們的情感需求,但工作關係主要是交易關係,親密關係則遠遠更為深入,更能包容我們的脆弱,不能全部仰賴工作。
Thumbnail
最近在倒數新的工作即將開始,有點緊張,怕被期望太高?怕被排擠?天性不喜歡在工作場所當風雲人物,希望躲在角落,但不小心露出鋒芒就會被眼紅。 近期接案終於軟硬兼施拿到一點點費用了,感覺自己好像有點廉價感?在業主最大的世界(還沒達到專業的水準,感覺很難被好好對待,特別對於那種
Thumbnail
我只能將我多年在職場觀察到的現象,描繪讓你知道。希望你能夠從這些背景考量各自不同的企業經營中,找到一個讓自己穩定成長的方向。
公司不公平?努力,老闆看不見?當責,是騙人賣命的話術?
Thumbnail
現代職場中的貧富差距顯著,高層管理者的薪酬往往是普通員工的數十倍,並享有豐厚的福利待遇。普通員工在薪酬和福利上的差異使他們感到努力得不到應有回報,帶來深深的無力感和挫敗感。本文探討了不同職場角色、薪酬差異及其心理影響。
公司要的是你的優勢、產值,而不是你對自我的期許  工作上表現不好的人,生活通常也是一團糟(像是性格缺陷,任由問題控制自己、消極被動、不可靠、粗線條等) 直面自己的性格課題,回歸問題本質檢討自己,而不是別人(時常自我反問) 回歸問題本質 想要比別人厲害,就是比別人多做,比別人常做 遇到質疑,
Thumbnail
進入新的職場環境確實可能讓人感到緊張,甚至這樣的未知成為很多人不敢輕易離開舊環境的主要阻力。但這也是一個絕佳的機會來建立新的人際關係、學習和成長,尤其當意識到原來的單位已經不適合自己,還是得鼓起勇氣嘗試往新的方向前進。希望以下幾個建議,能讓你更快速或有所參考地適應新的職場環境。
Thumbnail
在瞬息萬變的職場中,意見分歧可說是家常便飯。無論是專案討論、業務規劃,還是日常工作中的瑣事,總有人會持不同看法。這時候,你是選擇硬碰硬地據理力爭,還是選擇息事寧人、默默退讓?其實,最高明的做法是:用事實說話。 ​ 想像一下,小莉是某科技公司的行銷企劃,最近她正在策劃一場大型產品發表會。
Thumbnail
我們在工作中往往有可能遇到推力,包含人際相處的挑戰、老闆/主管的領導風格不適應、工時與壓力議題、個人的成長空間受限、薪資遇到天花板等等。 由於我們假定自己已經汲取了現職工作的教訓與限制,並且將其設定為條件,用來篩選下個工作,以避開過往的教訓與限制,也因此我們很容易認為下一個工作會更好。
Thumbnail
只靠工作獲得情緒滋養並不是長久之道,當裁員失業、退休離開職場後,還是得面對人與人之間還是需要有一定程度的依附關係的事實。 雖然工作帶來機會,有可能滿足我們的情感需求,但工作關係主要是交易關係,親密關係則遠遠更為深入,更能包容我們的脆弱,不能全部仰賴工作。
Thumbnail
最近在倒數新的工作即將開始,有點緊張,怕被期望太高?怕被排擠?天性不喜歡在工作場所當風雲人物,希望躲在角落,但不小心露出鋒芒就會被眼紅。 近期接案終於軟硬兼施拿到一點點費用了,感覺自己好像有點廉價感?在業主最大的世界(還沒達到專業的水準,感覺很難被好好對待,特別對於那種
Thumbnail
我只能將我多年在職場觀察到的現象,描繪讓你知道。希望你能夠從這些背景考量各自不同的企業經營中,找到一個讓自己穩定成長的方向。
公司不公平?努力,老闆看不見?當責,是騙人賣命的話術?
Thumbnail
現代職場中的貧富差距顯著,高層管理者的薪酬往往是普通員工的數十倍,並享有豐厚的福利待遇。普通員工在薪酬和福利上的差異使他們感到努力得不到應有回報,帶來深深的無力感和挫敗感。本文探討了不同職場角色、薪酬差異及其心理影響。
公司要的是你的優勢、產值,而不是你對自我的期許  工作上表現不好的人,生活通常也是一團糟(像是性格缺陷,任由問題控制自己、消極被動、不可靠、粗線條等) 直面自己的性格課題,回歸問題本質檢討自己,而不是別人(時常自我反問) 回歸問題本質 想要比別人厲害,就是比別人多做,比別人常做 遇到質疑,
Thumbnail
進入新的職場環境確實可能讓人感到緊張,甚至這樣的未知成為很多人不敢輕易離開舊環境的主要阻力。但這也是一個絕佳的機會來建立新的人際關係、學習和成長,尤其當意識到原來的單位已經不適合自己,還是得鼓起勇氣嘗試往新的方向前進。希望以下幾個建議,能讓你更快速或有所參考地適應新的職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