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思考團隊的工作模式優化,而看了《遠距工作模式》這本書。
雖然以現在2024年底的科技進步水準,回看2020年4月寫的這本書,或多或少,有些觀念已變成現在的「常識」。
但仍然能看到許多實用的作法,是我們在「自然」形成遠距工作模式時(aka沒錢租辦公室),所疏忽考慮的。
-
以下將從這四個面向整理書中資訊:
• 遠距工作的好處
• 常見拒絕遠距工作的理由破解
• 遠距工作要怎麼合作
• 給遠距工作者的提醒
對個人:時間自由、地點自由
對公司:人才自由(可以擴大網羅世界各地的人才)、開支節省
(第一章,綜合結果)
作者回應,當你擔心只有自己在一旁員工才會認真工作,那你只是保姆,而不是稱職的管理者。
追根究柢,是不應該聘請你無法信任的員工。(第二章2.)
誘惑是一種警告,幫助我們覺察目前可能處在工作使命不明確、工作內容太枯燥、做起來不知道意義…,才容易受其他的誘惑所吸引。
對抗誘惑的最好方法,就是找個有趣又有成就感的工作。
其次,遠距工作不代表只能待在家,你可以出門換到一個遠離誘惑的地方。(第二章3.)
企業文化並不是一起去聚餐、在辦公室暢聊、玩手足球對抗賽…那只是一群人同樂而已。
企業文化真正指涉的是共同價值觀或行動準則,例如:我們如何與客戶溝通、可以接受的品質標準。
當管理變得寬鬆,企業文化確實更顯重要,但它無法透過一群人聚在一起來做到,而是在每次的行動中堅持與展現,就會自然形塑。(第二章8.)
實體辦公最大的生產力殺手就是「太多的干擾」。
即使只是無關緊要的小事,因為太容易找到對方,就容易想打斷別人「問一下」。
但是,我們每個人都要認清,不是每個問題都需要「立刻解答」。
遠距工作同樣可以透過寫信(比較不急)、即時通訊(小急)、打電話(十萬火急)來處理你與同事的溝通。
戒掉as soon as possible。(第二章9.)
過去大家常因為對於「外包」的詬病,而對遠距工作有負評,認為遠距造成很多時間浪費在等待回應。
依作者公司的經驗,只要確保彼此有重疊的四個小時,就可以避免協同合作的延遲,感覺彼此是一個團體。
這個安排需要在彈性工作時間的原則上,稍稍互相妥協。(第三章1.)
遠距工作中一個惱人的問題,就是我要在九點上工後,花三個小時乾等那個十二點才上班的同事手上的一份資料。
為了避免這樣的問題,企業要對於工作流程與共享資料有明確的盤點。
需要共享的包含:所有的檔案、討論內容、待辦事項,和行事曆!(第三章3.)
遠距工作減少了干擾,但人腦還是很難整天八小時維持專注,適量的休息、轉換也是必要的。
建立單一固定的共同聊天室,可以在其中哈啦、貼趣圖、找到也在小偷懶的同事,或是看看前面其他同事聊了什麼,滿足個人的社交需求。(第三章4.)
在辦公室中,即使不特別說話,只要看見彼此都努力敲打著鍵盤,就好像有共同打拚的氣氛。
遠距工作,就讓這樣的團結感、前進動力變得比較虛無飄渺。
作者的公司,有一個每週開啟的聊天串,讓大家分享上週做了什麼、這週打算做什麼。這與管理者的進度追蹤不同,主要是為了讓彼此看見--我們正共同划這艘船,你不孤單。(第三章5.)
定期相聚,吃過飯、聊過天,對於合作溝通還是很有幫助的。
除了出遊、聚餐,也可以共同參與業界的會議,一起學習新知,也可以增進彼此的夥伴感。(第六章3.)
具備熱忱的人,遠距工作之下,常變成過勞、體力透支。即使你不這麼熱愛工作,在家時不時就看見你的生財工具、工作落下來的便籤,還是會很自然地想起工作的事。
管理者經常只擔心員工生產力不足,卻忽略可能有過勞的負面結果。
作者建議,管理者要有自覺地建立「合理期待」的文化,鼓勵員工在下班時思考「我是否已經盡力完成份內工作了?」然後安心地登出。(第四章2.)
長時間的實體辦公雖然也不算有充分的活動量,但仍然比「起床、走到房間書桌前上班、下班走到客廳沙發坐下」高得多。
遠距工作者要更有意識地建立健康生活型態。(第四章4.)
遠距工作者的多數工作,都透過線上聯繫來達成,因此對於表達論述能力會有一定的要求。(第五章8.)
在遠距工作中,幾點到辦、幾點離開的指標已不存在,無法簡單用功時、加班來敘薪。評估績效的方式,回歸到最單純的「你做了多少事」。(第三章6.)
註:因為讀的是電子書,故以章節取代頁數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