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9|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如何在多元程度的班級中有效分組

  今天上教材教法課的時候,討論到鷹架理論,我提出問題:「假使學生的程度不一,如此撤掉鷹架,每一位學生難以自主學習,用在程度不一的同一班的教學感覺特難。」和老師還有同學討論過後,提議或許可以用分組讓程度不一的人互相幫忙,像是程度好的幫助程度較不好的。

  經歷了幾次的教學,我對分組有一些想法,在課堂上或是外師的面試過程,很常聽到將程度好的與程度不好的分組在一起,這樣有助於小組任務完成,使程度好的可以教程度較不好的,程度較不好的也可以學習到,都取得好處。前提假設是認為程度好真的會協助程度較不好的。

  但不論是自己的分組,或是看他人的分組,或是觀察到教室的狀況,很常時候會是程度好的自己完成,最後很不爽程度不好的那一位。我認為這問題可能有幾點,

  1. 程度好的不知道如何與程度不好的同學合作。
  2. 程度較不好的同學未必程度就不好,有可能打從心裡不喜歡這個必修。
  3. 程度好的為了想要快速完成,對他而言最好的策略可能就是自己完成。
  4. 兩者學習認知根本上就不一樣,即使程度好的想幫助,程度較不好的未必會想參與。

所以我覺得在一個學習認知和目的不一樣的班級裡,程度較好的與程度較不好的同學合作有時候也可能使學習效果更差。以下是我聽到比較負面的例子。

  • 程度好的:「每次都在幫他。」「都是我幫他的喔!」「這個超簡單的。」
  • 程度不好的:「我就爛。」「我就不喜歡這個科目。」「為什麼要做?」

        不然就是在一旁發呆,難以參與。

這也使我反思要將程度好的和程度不好的分組一起答題時,他們需要先知道為何一組,如何互相幫忙和如何溝通。

我在想如果觀察到班級誰和誰比較好,讓他們自己分組,找自己的麻吉一組。感情好的,想法比較接近,認知比較接近的分成一組,這樣在溝通上是不是會比較容易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