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裡面有提到對於大學讀書沒有動力的一些原因,後來又再繼續寫一些新方向,所以就想說可以分享,先把幾個原因給列出來
下面想先說一下3個認為讀書(包含考試和做報告)沒有動力的原因,接下來提出一些讓自己讀書比較有動力的方向
1. 未來真的會更好嗎?
小時候我們可能會聽到這樣的說法:「現在好好讀書,以後生活就會更好。」
但後來慢慢發現,這其實不一定是真的呀,我們現在辛苦讀書,未來真的會輕鬆嗎?答案不一定
以前時代他們讀大學是可以有很多機會,對於未來是比較有好的保證,但現在情況不太相同
所以,這種無法保證的未來讓人覺得讀書比較沒有動力,因為現在辛苦沒有讓未來的輕鬆
2. 課本知識用不上?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所學的東西用不上,讀書就變得沒什麼意義,許多書本知識和實際生活之間總有落差,這讓人懷疑學這些到底有什麼用
3. 完成課業後的生活並不讓人期待
如果完成學業後的生活本身不吸引人,就會讓人缺乏期待感,在課業之外的時間也都感到無聊,讓人缺少期待,也會讓讀書沒有動力
事實上,很多事情本身沒有什麼固有的意義,意義其實是由我們的大腦去賦予的。想想看,從人類演化出來之前,有什麼事物是原先有意義的呢?
意義,往往是後來人類出現才被附加上的,所在想意義是什麼時候,這個部份真的很難回答
那有個思考方向是去專注於自己的「感受/體驗」,因為只有所感受到的是真實的,所以就想辦法讓自己的感受去提高
所以這方面就來到下面這一點
有一些技巧可以讓讀書過程感受/體驗變得比較好,比如目標拆解、設定環境、SMART法、五分鐘法則、時間設置等等,這樣可以讓學習的體驗好一些,就可以去找看看更多方法和找到適合自己的
例如有時候有些報告我原先認為很難,但如果我先幾分鐘,我可以在過程中感受到有進展,這就算是一種感受,然後我發現作起來反而那種因為不去作的焦慮感減少,也是一種感受
至於未來的感受/體驗,就想像未來如果不讀書,等到最後一大堆報告擠在一起,壓力會大到令人焦慮,也可能影響健康,分數也比較不穩,所以從未來體驗來看,就先現在去把報告做一些
(不過好像聽過說不能一直用恐懼來驅動,所以這部分可能還是要注意一下,那這樣另外一種想像就是說,我先把一些報告做,那未來可以比較從容應對等等的)
(PS不過,為何要來世界上受到許多苦,這方面真的很難回答,我現在也還是沒有一個好的答案,只能說把握可控部分,用些方法提高當下和未來體驗和感受)
想像兩條不同的路線:一條是開始讀書,一條是不讀書
讀書的情況下,期末的壓力小一些,雖然還是會忙,但至少之前有做一點
反之,如果不讀書,期末的壓力會超級大,可能那幾天還要瘋狂熬夜,會導致身心健康問題,而且如果是有分組報告做爛,還可能被組員罵
那這樣對比下來,就會選前者
有時候可以回想一下上次讀書時的感覺
比如,我曾經拖延很久,因為害怕做報告,但開始之後發現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那這段經驗讓我後來再面對報告時,想到上次經驗,就會比較有動力而減少一些拖延
或者,有些報告,我在進行的過程中能看到進展,這種感覺也是一種動力,回想這些經驗,會讓我比較期待接下來能夠有所進展,讓我比較有動力
當一堂課程是有興趣/有用/甜涼等等,通常就會比較有動力,當然這部分就要就是說針對選修和通識
就看目的是什麼,例如一些甜涼通是可以在比較輕鬆環境下學習,又可以比較安全拿到好分數,以及減輕學習壓力等等,這本身就是一種目的
或者是一些課程如果對自己來說是有用或有興趣的,那也就可以去修,當然如果是甜涼就會更好一些
那這裡有用和和有興趣是很個人化的,例如我自己是有想修一些關於心理系開的幸福相關課程,那幸福和生活有許多關聯,那這部分我就覺得是有用的,加上我對一些心理學也有些興趣;或者如果有人修哲學類課程,這堂課能解答一些生命疑惑,那這堂課對他來說就是有用的
有時候,我們會因為身心健康的問題影響學習
身體上的方法比較常見,例如調整飲食、增加運動、改善睡眠等等,但有時候這些方法因為常見反而會被忽略
用我當例子,我在趕報告時,有時候會在家裡面都待在電腦前,但是這樣做久了,反而發現精神狀況變得不太好,後來我開始試著短暫運動,例如稍微小跑步一下,每天大約累積起來二十分鐘,發現這樣做可讓大腦保持清醒和精神有改善
讀書或準備報告時,有時候會陷入一股腦地鑽進去,一直念和一直做,但卻沒停下來檢視方向是否正確
其實,這時候應該要暫停一下,確認一下方向對不對
以準備考試為例,先看看考古題或老師上課時提到一些重點或考試方向,這樣才能確保我們的準備方向是不是正確,先看看目標然後在來去根據這些目標去準備,比較能知道教材哪些部分需要重點閱讀、哪些部分可以簡略帶過
做報告也是如此,先了解報告的要求,才能知道要吸收哪些資訊,以前可會覺得要上課完全吸收後才做報告,但後來發現直接先看看報告要求去決定要吸收哪些資訊,效果會更好
透過實際操作(包含做報告或寫題目)或者先看目標(考題方向和報告要求),反推現在該如何準備,是更有效的方法。
讀書或寫報告時,有時心裡常會冒出「這東西對未來真的有用嗎?」這類的問題
當然,這些內容對成績有幫助,但對更遠未來有用嗎?就不一定了
腦中不時浮現對未來五年、甚至幾十年的擔憂,這樣反而自己嚇自己
不過,當我發現自己在一邊想未來,一邊做當下的事情時,往往會無法專心,類似於進入內耗
所以,與其分心去想未來,不如把焦點放在當下,把眼前的報告和考試完成
這麼多年來,我也發現,幾年後的自己常會改變想法,未來的變化很難去預測
所以,在準備報告或考試時,應該暫時把這些過於長遠的想法放下,把重點放在當下可以控制的事情上
而至於這些有用或沒用的想法,當然可以去參考各種資訊去了解,但避免在讀或報告時候去一邊去想這方面太多,而是可另外安排時間去參考資訊以及思考這些問題,然後依據自身情況去判斷該花多少時間心力,以及課內課外活動如何安排,而在做報告時候就先盡量專注當下
如果有些擔憂不斷浮現,可以試著將其分為可控和不可控的部分然後記錄下來,或者把一些擔憂和問題記錄之後處理,把重心放在可控的事情,才能沉浸於當下
上面幾個方向提供大家參考,可根據自己情況去選擇方法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