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與責任的交織下,如何開始心靈成長的旅程?從情緒整理到靜心練習,本文分享了一段自我療癒的真實故事,幫助你找到內在的平靜與力量。
你是否感到壓力山大,卻無法找到內心的平靜?23歲那年因為一個決定,讓我經歷生命的低潮期,從一開始自信滿滿的使命感作祟,到一年後可以說是落荒而逃,用身心靈圈的說法,也許這是被稱作「靈魂暗夜」的一段日子……
大學畢業那年,在所有人都在煩惱該找什麼工作還是繼續讀研究所時,我做了一個決定:「回家照顧阿嬷。」當時做這個選擇時沒想這麼多,只是當作畢業到就業間的短暫休息,順便分擔爸媽的壓力。
實際回到家裡後,在家人關係的互動中我開始感到一些情緒。
阿嬷當時87歲,身體一向健康的她,因為膝蓋的退化開刀需要人照顧,因此身為同住者的我們一家,成為了理所當然的照顧者。
在家總是說一不二的她,就算身手不靈敏了需要拄著拐杖,但腦筋跟嘴巴卻依然敏捷。家中大小事依舊在她掌握之下。而隨著時間推移,在家人間產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我才發現原來回家幫忙照顧阿嬷的決定,真的好困難,幾乎快要把我擊垮。
原本預設是2~3個月的幫忙照顧,到後來轉變為主要照顧者之一,前後在家裡待了一年時間,讓我充分體會了照顧者壓力與陪伴的心路歷程。雖然我一再嘗試切出來旁觀者的角度去觀看,但又不斷地陷進去其中,委屈跟不甘心足以淹沒我的自我價值。
我第一次深刻感受到情緒的不流動影響巨大。在日常的對話中,情緒的膠著敢,好像具體化了,我感覺到了凝固的情感、長期的壓抑、很深的自責跟愧疚感。這些情感的流動與淤積,連我都被深深影響,這段經歷讓我意識到,除了身體上的照顧,我更需要療癒自己的心靈。
我是如何開始心靈成長?我最開始接觸賽斯心法,在許醫師的演講中,我開始思考情緒跟身體的關係,許添盛醫師的演講確實使我打開了不同的角度。看了一本身心靈相關的書《三種真實》,我開始思考doing(行為)、having(結果)、being(存在本身),我一直記得書中所寫的一段內化方式:
「我是和宇宙智慧相連繫的偉大存在,充滿愛、充滿喜稅、充滿了生命力;充滿了讓周圍幸福的力量,以及為這個星球貢獻的能力。」
責任感常常讓我們以為自己可以承擔所有的重擔,但事實並非如此。作為照顧者,當長期把時間與心力投入在照護之中,我們很容易忽略自己的需求與照顧。尤其是當需要同時周旋於家人之間,努力平衡彼此的關係時,身心的壓力會不斷累積,最終壓垮我們。
我並不是一開始就完全投入身心靈探索,而是逐漸學會與自己的情緒對話。我開始整理情緒、理解人生中不同角色的需求,學會區分哪些是自己的課題,哪些是別人的。我每天花一些時間反思,為自己的心靈騰出空間。對於內心的焦躁與黑暗面,我不再過度苛責自己,也開始用更多同理心去理解家人。
當我真正意識到需要自我療癒時,我明白唯有先跳脫這個惡性循環,才能重新找回平衡。那時的我感覺自己快撐不下去了,甚至覺得健康正在受到威脅。於是,一年之後,我選擇離家工作,為自己重新找回生活的喘息空間。
經過這幾年的學習與體驗,我依然持續走在身心靈成長的道路上。如果你正在閱讀這篇文章,或許你也對「心靈成長應該從哪裡開始」感到困惑吧?
心靈成長,不等於通靈,也不是遙不可及的修行。
它是一段紮實的內在旅程,並不需要高深的技巧,透過簡單的方法就可以融入日常生活。即使是最初的練習,只要每天花5分鐘靜下心,就能開始與自己的內心對話。你可以從一個問題開始:「今天,我為什麼感到感恩?」
靜心的練習並不困難,它更像是讓一杯混濁的水慢慢沈澱的過程。
停止外力的干擾,雜質才會慢慢沉下來,心也才能真正靜下來。靜心的目的是與自己連結,而不是壓抑情緒,更不是強迫自己保持冷靜。允許自己感受一切情緒,但不要被它淹沒,這才是靜心的真正意義。
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發現,靜心並非只是片刻的平靜,它還能帶來更多內在的洞察與力量。如果你願意每天花一些時間練習,心靈的成長旅程就會自然而然地展開。
每個人的心靈成長旅程都獨一無二,關鍵在於願意踏出第一步。現在,就問問自己:「我的心靈需要什麼?」答案可能就在你的內心深處。要記得最重要的是與自己連結,讓內心保持開放與平靜。
#心靈成長#內在力量#照顧者壓力#靜心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