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4|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偶爾當回學生:聊聊去聽研討會時想到的事

〈偶爾當回學生:聊聊去聽研討會時想到的事〉2024-11-24

 

  這兩天是台灣哲學年會,在朋友的提議下,我們一起報名了今天的場次,一方面是打算重溫一下以前上課、參加研討會的感覺,另一方面,也想趁這個機會,和好久不見得老師打個招呼、更新一下近況。

 

 

  雖然說好幾週之前就答應要去(也填了報名表),但其實一直到昨天晚上,都還有些擔心會不會自己脫離學生時期之後沒辦法再聽那麼長的學術報告,是不是在家補眠比較好(尤其,最近很多事情在忙,這幾個禮拜有些睡眠不足)。

 

  實際進入教室,開始聽報告之後,雖然確實比學生時期感覺更累一點,但那種我以為已經丟失的學習狀態很快地回來。聽得懂台上的人在說什麼,也自動會想做一些筆記,記下論文的重點或延伸的發想。

 

  在這個參與的過程裡,重新被提醒了「自己還是喜歡這些學術討論」這件事。但另一方面也還是知道,學習、參與討論是一回事,自己要去寫論文和上台報告又是另外一回事。

 

 

  其中幾場報告裡面,評論人提到說因為收到論文的時間比較短,所以來不及製作比較完整的PPT,台下多數人都笑了。因為無論是碩士生、博士生甚至教授,大家都知道交報告的壓力,也都理解別人的遲交有時是無可奈何的事。

 

  每個人都心照不宣,學術工作包含了沒有捷徑的艱辛研讀,也包含了某種需要靈感的創造。偷懶的話絕對會趕不上,但就算很認真,該卡關的部分還是得卡關。學生時期會遭遇到的困難,完成學業之後也不會自動變得容易。

 

 

  不變的事情不只這個。每個人的穿著、儀態、舉止也都和幾年前存在著明顯的延續性。雖然好久不見一下子可能會沒有話題,但一旦談話被順利開啟之後,又好像和每週上課都會見到面時沒有太大的差別。

 

  但實際上許多東西是真的改變了。不同屆的學生都畢業了、各奔東西、去往不同的領域,老師雖然還是很有活力和對學問的熱情,但白髮比幾年前有所增加。年輕老師變成了中生代,而另一些過去熟悉的老師,則已經在這幾年陸續退休。

 

  除此之外,對於我們這些並不真的待在學術圈的人來說,無論是參與這樣的會議,或者和這些老師們見面、聊天、討論哲學,也都早已不再是生活的通常狀態。

 

  這一刻會覺得,如果明年也來參加年會、或校內的研討會,似乎是件不錯的事,但誰也不知道屆時會不會有其他更重要或更想去做的事。即使沒有,在抵達會場前,或許又會再次懷疑自己聽不聽得下這些較專業的學術演講。希望未來如果真的又再參加這類的研討會,還是會覺得「最後還是來了真是個好決定」,並且再次帶走一些真實的收穫和不錯的回憶。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