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經驗中,大部分的挫折,其實源於一種「心理認為適合,事實卻不適合」的錯位。這種內心期待與現實反差的矛盾,會讓人陷入迷茫甚至痛苦。但幸運的是,我在年輕時就遇到了幾位真正優秀的人,這讓我更清楚自己真正適合做什麼,也更加理解什麼是我能持續做下去的事。
▋認識更優秀的人,幫助了解自我
我有三位認識超過十年的摯友,他們的成就深深影響了我:
1. 王新博博士:伊利諾香檳數學系畢業,專注資訊理論研究。
2. 侯宗誠博士:麻省理工電機系畢業,攻克物理領域的難題。
3. 周紀寧博士:哈佛電腦科學系畢業,致力於計算理論創新。
在2010-2014年間,他們分別是台大數學系、電機系與資工系的書卷獎得主,而每次與他們聚餐聊天,我都感受到他們的境界又邁上了新高度。
這種對比讓我認清:他們是真正能改變世界的天才,而我,只是一個受數學美麗蠱惑的鄉下少年。這並非沮喪,而是一種自我認識的契機。從那時起,我不再盲目與他人比較,而是找到自己的定位——至少我可以做的,是將數學之美推廣給更多的人。
▋找到自己能持續做的事情
了解自己的定位後,我意識到,要真實傳遞數學之美,自己必須具備更廣闊的眼界與更多的歷練。因此,在選擇新環境時,我總會尋找那些能讓我成長、開拓不同維度的機會。
每進入一個新環境,我都將自己「歸零」,積極學習與探索,從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與視野。這種歸零心態,讓我能夠跨越數學系的界限,涉足多個不同領域。
▋數學不只是數學系的數學
雖然我是數學系畢業,但我的學習旅程跨越了數學的多個應用領域。有人笑稱我是「數學的叛徒」,但我認為:
- 數學不僅是數學系的數學,更是所有人的數學!
- 真正的數學之美,應該超越公式與理論,被更多人欣賞與應用。
總結
每個人的道路都不同,但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才是關鍵。對我來說,這條路不在於成為最厲害的數學家,而在於成為能將數學之美傳遞出去的人。而達成這個目標的方式,就是不斷學習、認清自我、積極成長,並在不同的環境中磨練自己。
當你明白了自己真正適合的事情,並且能夠長期堅持下去,那就是屬於你最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