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做選擇時老是參考別人,寫履歷時過度聚焦自己,那你可能一開始就錯了...

如果你在做選擇時老是參考別人,寫履歷時過度聚焦自己,那你可能一開始就錯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之前參加一個履歷的活動,在課後幫學員看履歷的時候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在工作經歷的部分,有些學員寫的很簡單,比方說有位學員任職科技業,他在工作內容上寫著「建立制式化檔案規格」。

這點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於是我進一步詢問他,為什麼需要建立制式化的檔案規格。他解釋說,這是因為公司與一些大廠牌合作,需要一份標準化的檔案格式,以避免在後續核對時產生法律問題。

也因此,在建立這份檔案時,不僅需要熟悉相關法規的要求,還需要充分了解合作廠牌的具體需求,確保內容符合雙方約定。此外,他還提到這份檔案的格式和內容還必須具有高度的可追溯性,以便在未來遇到爭議時能快速提供有效的證據支持。

這讓我意識到,這項工作不僅僅是文件管理,還涉及到研讀法條和跨部門溝通的能力,而這兩項能力往往是許多公司非常看重的,跨部門溝通不用說,能有效降低觸法風險對公司來說至關重要,畢竟大家都不想觸法。

但當我向他分享這些觀點,並詢問為何沒有將這些經驗寫在履歷上時,他回答說:「我不覺得有什麼好寫的。」

對他而言,這些只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然而,直到我的訪談中,他向其他學員解釋這些細節,並看到大家投以敬佩的目光時,他才意識到這份工作的價值和重要性。

他的反應讓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我們會在做選擇的時候過度放大他人,在呈現自己時卻過度聚焦自己。

做選擇時過度放大他人評價

在大人學的課程《尋找天賦熱情的系統化做法》中有一個經典的例子:一位學員來進行職涯諮詢,他表示自己想成為廚師,但令人意外的是,他平時並沒有實際做菜的經驗。他的計畫是先到法國藍帶廚藝學院學習,等到畢業後再開始累積相關的實務經驗。

對他而言,職涯發展是有先後順序的,他認為必須先獲得一個世界級單位的「認可」,才有資格開始追求自己的理想。這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他非常在意他人對其廚藝的評價,因此希望藉由頭銜來堵住外界的悠悠之口。

在職涯諮詢中,類似的情況並不少見。許多個案在想嘗試轉換領域時,往往會參考很多外界的評價,因此像我最常被問到的就是「某某產業有沒有前景?」、「某某領域是不是夕陽產業?」或者是受到他人的勸說,例如來自親人或朋友的意見,而選擇壓抑內心的渴望,最終放棄行動。

然而,從探索職涯能力的角度來看,他人的評價其實只是參考的依據之一,但往往因為對自身的不信任感,我們會過度放大外界的回饋。

那些缺乏自信的人,可能因此選擇隨波逐流;即使是對自己選擇有自信的人,也可能因為過於在意他人的評價,而時不時陷入自我質疑之中。

呈現自己時過度聚焦自己

但是當我們希望向他人展現自我時,往往會過於聚焦在自己身上。例如開頭提到的情況,我們可能只是單純地羅列自己的工作內容,沒有去詳細地描述這些內容背後的情境。

因為對我們來說,這些內容或許是再平凡不過的日常,卻也容易讓我們陷入「知識的詛咒」—認為這些事情「沒什麼了不起」。

然而,那些我們覺得「沒什麼」的工作內容,對他人來說,可能正是難得的經驗或寶貴的技能。例如,曾有一位學員提問,他說自己有兩年的時間都在準備財稅行政的高普考,幾乎每天都在讀書,覺得這樣的經歷根本沒什麼好寫的。

我建議他,可以把看似枯燥的學習過程進一步具體化,比如提到自己熟讀《民法》與稅務規章,這樣在求職時,能凸顯出他對相關法規的熟悉程度,讓他的優勢變得更具說服力。

因此,在呈現自己的時候,我們可以試著跳出自身的視角,多與他人交流,了解他們對我們有哪些好奇的地方,並從這些視角重新審視自己的工作與成就。這樣,我們就能從「我想讓對方看見什麼」的思維,轉變為「別人真正想看些什麼」。

畢竟,履歷做為一份推銷我們自己的「廣告」,那去瞭解受眾的需求,也能幫助我們觸擊到更廣的面向。

做選擇時對內聚焦,呈現時對外探詢

所以,我覺得有些人在職涯上習慣將選擇向外看,追求他人的認同,但在需要展現自己的時候,卻常對內埋頭書寫,這種做法可能在本質上就錯了。

畢竟,別人的回饋並不一定能代表我們真正的心之所向。如果我們的選擇僅僅是為了順應他人,卻因此感到不快樂,那即使賺到錢,也可能在內心深處留下遺憾。

而且產業更迭的速度飛快,真的很難有一個領域可以長期保持優勢。正如《基業長青》這本書中提到的,過去二十年,美國的龍頭產業從石油、金融逐步轉向科技業。時代的浪潮隨時在變動,就算我們能在短期內抓住某個趨勢,也難以確保自己能始終處於時代的尖端。

因此,當我們在做職涯選擇時,最重要的是先清楚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有了明確的自我認知後,短、中、長期的規劃才能自然而然地逐步成形。為了避免一意孤行、剛愎自用,別人的意見固然重要,但是千萬不要讓他們成為主導我們選擇的主要變因。

另一方面,當我們試圖展現自我時,需要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

如果今天的觀眾並不熟悉你的領域,我們應該如何解釋自己的工作內容?又如何讓他們理解,我們的貢獻對公司或團隊的重要性?展現自己的目的,說到底就是讓別人看見我們的價值,而能否以「對方能理解的語言」去表達,正是成敗的關鍵。

所以,在活動的最後,我鼓勵學員們在撰寫自己的工作經歷後,與其他學員分享,讓他們來提問並給予回饋。透過這樣的互動,不僅能更清楚地知道自己表達的不足之處,也能學會用更貼近他人視角的方式,去展示自己的專業與價值。

職涯規劃不是單向的過程,而是內外兼修的動態平衡

在職涯的道路上,我們經常面臨兩大挑戰:做選擇時如何不被外界評價左右,以及展現自己時如何讓他人真正理解我們的價值。

這兩者看似對立,實則相輔相成,背後都圍繞著一個關鍵問題,那就是:我們對自我的認知是否足夠清晰,對他人視角的理解是否足夠深入。

當我們能清楚了解自己的需求與渴望,選擇便不再只是迎合外界,而是源於內心的主動抉擇;當我們懂得站在他人立場看待自己,展現自我就不再是自說自話,而成為一次有效的溝通與價值傳遞。

因此,我相信,做選擇時請向內探索,展現自我時請向外延伸。 唯有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我們才能在職涯中真正實現自己的價值與意義。


avatar-img
李致淮的職涯寫作筆記
6會員
28內容數
我是一名有社群行銷經驗的課程規劃師,也是一名職涯諮詢師。 曾在媒體擔任社群行銷,並撰寫與職場相關內容。過去也曾於大人學負責課程製作,參與 LinkedIn 經營與主管管理相關課程的設計。 我將在這裡,分享自己對職場寫作與職涯諮詢的觀察與想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許多人認為MBTI外向者熱愛社交,但作者卻在社交中感到疲憊。作者以自身經驗和蓋洛普人格分析,說明其社交疲憊源於潛意識中扮演「好人設」的渴望被喜歡,卻又缺乏自信。文章探討了這種矛盾性格如何影響社交,並鼓勵讀者接納真實的自己,從喜歡自己開始,建立自信,改善社交關係。
本文探討裸辭的掙扎與克服方法,作者分享自身經驗,說明如何透過心理建設、財務規劃與階段性目標,減輕裸辭的焦慮,並鼓勵讀者勇敢追尋理想生活。
團隊合作中,流程的增減應以是否達成目標為依歸,而非單純的「用心」。主管與同事的衝突源於對流程必要性及決策邏輯的不同理解,如何在決策前釐清問題、確認需求,避免不必要的程序增加,是團隊協作的關鍵。
許多人認為MBTI外向者熱愛社交,但作者卻在社交中感到疲憊。作者以自身經驗和蓋洛普人格分析,說明其社交疲憊源於潛意識中扮演「好人設」的渴望被喜歡,卻又缺乏自信。文章探討了這種矛盾性格如何影響社交,並鼓勵讀者接納真實的自己,從喜歡自己開始,建立自信,改善社交關係。
本文探討裸辭的掙扎與克服方法,作者分享自身經驗,說明如何透過心理建設、財務規劃與階段性目標,減輕裸辭的焦慮,並鼓勵讀者勇敢追尋理想生活。
團隊合作中,流程的增減應以是否達成目標為依歸,而非單純的「用心」。主管與同事的衝突源於對流程必要性及決策邏輯的不同理解,如何在決策前釐清問題、確認需求,避免不必要的程序增加,是團隊協作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