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其實是以「世界為教材」,無論是對於議題的思考,或基於自身經驗的深入探究,而每一次試題書寫,其實都不斷在幫助我們擴大對生活想像的邊界,即便是相同的經驗也能有不同的切入角度。透過不斷地向內省思、向外表述,都能讓我們更好地釐清思考的理路。
幾年推行下來,素養評量的方向是越來越明確──透過情境化的題目設計,讓學生將所學知能用於解決問題,從中促成價值觀形成。體現在國寫上,則是讓學生對於情境化的素材進行解構與建構,系統地表述自身的觀點與體會。只要立意明確、取材不偏側、結構清晰、文采適切,便能有出色的表現。若要自主練習,則可多以此類情境素材自己練習解構與再建構,便能看見自己的進步。
今年的題目也體現貍們國寫獨立施測第一年所說,國寫的獨立,意味著閱讀與寫作是各學科教學時都要努力的方向,以國文科而言,教學目標是協助學生更精準的解構文本建構觀點,而建構時,學生要更有意識地綜合各科所學,視之為學習歷程的總結,便能串連自身三年間的所有學習。
而這些「學習」,其實是以「世界為教材」,無論是對於議題的思考,或基於自身經驗的深入探究,而每一次試題書寫,其實都不斷在幫助我們擴大對生活想像的邊界,即便是相同的經驗也能有不同的切入角度。透過不斷地向內省思、向外表述,都能讓我們更好地釐清思考的理路。
對於今年的考題,許多教師認為題目是有「瑕疵」的,質疑「樂齡出遊」已確定書寫的立場;而「當我打開課本」一題,也擔心因為每位學生擁有的學習資源不同,造成書寫的落差。不過,即便書寫立場已確定,當每個人對於長者的描寫不同,出遊計畫也是多元紛呈,就能反映出對於議題的思辨;而「課本」,也從來就不縮限在書包能裝納的教科用書中,與其去挑剔引文詩句不會出現在課本中,不如反過來思考,這其實指示著,只要能帶來成長意義的,都能視作學習的材料。
國寫的本質是「素材寫作」,關鍵在於「有限時間內解構素材,並建構自身的思考」。現今不解的聲音是由於「素材並不直接與寫作內容關連」,然而,「素材寫作」與「引導寫作」並不相同,不是將引文素材視作是書寫的限制條件,非要引導至某個特定的書寫觀點,更多的是希望透過素材引導思考的方向,同時素材本身也可以納為所用,作為立意、取材、結構、文采各面向的參考。因此,知性題雖為人詬病說「立場僅有支持樂齡一項」,但不可否認的是,即便立場單一,學子依舊能自素材中洞察用意,並且開展樂齡出遊的方案,亦符合知性題評量設計中「提出個人見解與評斷」的要求。
同樣的,當我們將感性題的引文視為「提供思考方向的素材」,也能從中看見對於「課本」的重新定義,以及對於「學科本質」的探究。若我們只看見表層的人物行為(費曼觀察轉動的餐盤),沒有能看見背後的思維意義(物理是發現萬物運行的迷人);只看見題目指示的「課本」,沒能看見引文以世界為「學習素材」的閱讀線索,那麼是否已先預設了「課本必然是專屬於學科的」、「學習必然是索然無味的」?哪怕學生在過往的學習裡只是按表操課,或是淺碟的吸收,但不可否認的,這一道題目擺在眼前,便可能促成學生反思,思考三年來各個面向所學及其背後的意義,再以數百字書寫他的所思所獲。以此角度來看待,此題作為總結性評量一環,同時也起到了歷程回顧的作用,並再次申明國寫獨立後,以文字解建為基底,包納各個學科所學的用心。
不妨把今年的國寫試題,也視作為給現場教師的一道評量,或者是對大眾的一份教材,只要懷有學習的意識,「課本」早已打開在我們眼前,端看我們懷著怎樣的眼光去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