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亞洲文化中,人們普遍認為沉默是美德,話少的人顯得穩重,內斂的人更受尊重。然而,這種「不愛表達」的特質,真的是與生俱來的嗎?還是某種深植於我們成長經驗中的模式?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一個人的表達能力與其童年經歷密不可分。許多亞洲家庭的教育方式強調權威,父母在教養時習慣用否定的方式回應孩子的需求。
例如,當孩子說「我好累」,可能得到的回應是:「你累什麼?我更累!」;當孩子表達傷心時,父母可能會說:「這有什麼好哭的?」
這樣的回應模式,不僅讓孩子感到自己的情緒不被重視,更進一步內化為:「表達需求是不被允許的」、「表達會帶來羞恥感」甚至「表達是錯的」。久而久之,這些孩子學會壓抑自己的需求,不再向外尋求幫助,最終成為在情感表達上顯得冷漠、封閉的大人。
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指的是當個體多次嘗試表達或改變現狀卻總是遭受否定或忽視,最終便會選擇放棄。這種狀態在亞洲家庭中十分常見,因為我們從小被教導「順從」比「表達」更重要。
此外,心理學家 Brené Brown 研究指出,羞恥感(Shame)是阻礙人們表達自己的主要因素之一。當孩子在表達時被批評「太情緒化」、「太脆弱」,他們會將這種負面標籤內化,導致長大後害怕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
我們的成長背景確實影響了我們的表達方式,但這並不代表我們無法改變。或許表達需求曾讓你感到害怕、羞恥,甚至覺得自己不值得被傾聽,但請相信——你的感受是重要的,你的需求是值得被看見的。
讓我們試著給自己更多的溫柔與包容,慢慢練習開口表達,因為這不僅是對自己的尊重,也是讓世界更理解我們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