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從經驗中學到了什麼,但只是回頭想了一遍,然後繼續向前。過去像一座無聲的島嶼,藏著那些沒來得及理解的瞬間,而我們習慣帶著自己的解釋,快速離開。可是,如果沒看清問題的來龍去脈,怎麼能確保不再犯同樣的錯?
回顧經驗,不是為了「如果當初」,也不是為了「下次一定」,而是為了認清三件事——已發生、無作為、未覺知。這些才是真正值得我們花時間去琢磨的地方。
回顧過去的時候,最容易陷入的,就是假設:「如果當時我更努力一點……」「如果我早知道這樣會出錯……」這些想法像是一條條平行世界的分支,讓我們在腦海裡建構出各種沒發生過的可能性,但這些可能性,終究只是想像。
與其困在假設裡,不如誠實地問自己: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
有時候,問題不在於決策錯誤,而在於我們從未認真回顧自己的決策模式。真正的經驗回顧,不是在遺憾中徘徊,而是看清那些決定的來龍去脈。
不是每個錯誤,都是因為做錯了什麼。有時候,問題的發生,是因為我們什麼都沒做。
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某個狀況開始變糟時,心裡閃過「是不是該做點什麼?」但最後還是什麼都沒做,因為不確定該怎麼做,或者心存僥倖,覺得也許不會那麼糟,或者只是單純覺得「再看看吧」。
事後回想,會發現那是一個轉折點。如果當時稍微做點什麼,結果可能就不一樣了。可是當時沒做,不是因為我們不在乎,而是因為我們沒有意識到——無作為也是一種決定,而不作為帶來的後果,往往比錯誤行動更可怕。
有些事情的發展,不是因為我們做錯,而是因為我們沒有介入。沒有阻止,沒有提醒,沒有提前行動。當問題真的發生,才發現錯過了最好的時機。
有些錯誤,當時看來完全沒問題,但後來回頭一看,才發現問題其實早就埋下了伏筆。
有沒有過這樣的情況?事情發生後,朋友說:「你當時沒覺得哪裡怪怪的嗎?」而你才猛然發現,對啊,當時其實有一些微小的跡象,但自己根本沒放在心上。
這就是「未覺知」。不是我們不小心,而是當下根本沒意識到有什麼問題。真正的風險,往往藏在燈光照不到的地方,而我們習慣只關注眼前能看到的事。
這是回顧時最難的部分,因為我們只能用現在的眼光,看過去的盲點。可是,如果不去回頭檢視自己當時沒注意到的地方,下次再遇到類似的情況,還是會視而不見。成長的關鍵,不是避免犯錯,而是讓自己能更早察覺那些原本沒發現的線索。
經驗回顧不是為了責怪自己,也不是為了安慰自己。它的價值,在於讓我們更清楚自己曾經怎麼做決定,曾經在哪些地方猶豫,曾經在哪些時刻忽略了關鍵訊號。
✔ 關注已發生,是為了看清事情的本質,而不是困在「如果當初」的假設裡。
✔ 關注無作為,是為了提醒自己,未來可以多一點勇氣,少一點猶豫。
✔ 關注未覺知,是為了讓自己對那些細微的變化更加敏感,不再被同樣的問題絆倒。
時間不會倒流,但我們的選擇可以變得更清晰。如果有一天,再次站在類似的十字路口,希望我們能夠看見過去看不見的路標,做出比上一次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