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經經歷過這種情況—你在找手機,結果它其實就在你的手裡?眼鏡戴著然後找眼鏡?這種現象背後,其實是大腦的「不注意盲視(Inattentional Blindness, IB)」機制在運作。
「不注意盲視」指的是,即使某事物就在眼前,人們卻因為專注於其他事情而完全忽略它。大腦的注意力篩選機制,讓我們只關注「預期中的訊息」,如果某樣東西超出我們的預期範圍,即使它真的出現在眼前,我們也可能毫無察覺。
最經典的例子就是「隱形猩猩實驗(Invisible Gorilla Experiment)」。這項研究顯示,當觀察者專注於計算籃球傳球次數時,竟然有高達 50% 的人完全沒有看到畫面中走過去的大猩猩。這說明了,即使是明顯的東西,當我們的注意力被鎖定在特定目標時,也可能完全視而不見。
在生活與學習中,我們也會因為日常瑣事而忽略真正重要的問題。這時,「大問題清單」就像是一個定期提醒自己的機制,幫助我們跳脫短期目標,關注那些真正值得思考的事情。
物理學家理查・費曼(Richard Feynman)曾提出「十二道難題」的概念。他會列出幾個長期關心的重要問題,並不時將新知識、新想法與這些問題對照,看是否能找到新的突破點。
這種方法的核心概念是:
我們的注意力容易被短期的緊急任務拉走,導致真正重要的事情被忽略。例如:
透過定期檢查大問題清單,我們可以確保自己不會因為短期的「視而不見」,而錯過真正影響深遠的決策。
不注意盲視的核心原因之一,是大腦會習慣性地專注於「預設的範圍」,忽略不符合預期的訊號。
例如:
透過回顧大問題清單,我們能刻意打破這種思維慣性,確保自己的思考不會受限於過去的模式。
你可以用類似費曼的方法,設計一份屬於自己的「人生大問題清單」。這不僅幫助釐清方向,也是你日常決策與學習的核心指引。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大問題」:
我們的大腦會自動過濾掉「不符合預期的訊號」,導致我們容易忽略真正重要的問題。「大問題清單」就像是一個長期的提醒機制,幫助我們跳脫短期目標,確保我們的注意力能回到最根本、最值得思考的事情上。
這樣的做法,某種程度上確實可以看作是對抗人生中的「不注意盲視」。
David Brooks 的 《How to Know a Person》是一本很溫暖、動人又充滿科學智慧的經典著作,這本書在探討如何更深入地認識他人,以及如何讓自己被他人深度看見。除了有大量的心理學資訊,更重要的,還有許多寶貴的、具體的執行建議。
Drew, T., Võ, M. L.-H., & Wolfe, J. M. (2013). The Invisible Gorilla Strikes Again Sustained Inattentional Blindness in Expert Observers. Psychological Science. https://doi.org/10.1177/0956797613479386
這項研究探討了不注意盲視(Inattentional Blindness, IB)對於專家觀察者的影響,特別是放射科醫師這類高度訓練的專業人士。研究發現,即使他們在檢測醫學影像中的異常方面經過專業訓練,仍可能忽略意外但顯著的刺激,例如 CT 掃描中插入的大猩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