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貓咪突然暴衝、亂尿、嘔吐,我會想知道牠是生病了?受驚嚇了?還是單純興奮?
但這些解讀,其實只是我們的大腦根據經驗與預測建構出來的假設。
同樣的,當「朋友已讀不回」或「伴侶無故的冷落」,我們的情緒反應往往來自「主觀解讀」,而非事件本身。
解讀貓咪行為和人際關係,有一個同樣的問題,就是:
「它們都是真的嗎?」
《How Emotions Are Made》書中提到一個問題:
「如果一棵樹倒下,沒有人在場,還會有聲音嗎?」
從常識來看,樹倒下必然會發出聲音。
但從科學角度來看,倒下的樹只是產生空氣振動,只有當耳朵接收到並傳送至大腦,大腦將其解讀為「聲音」,聲音才真正存在。
而且,聲音的理解還依賴於大腦既有的「樹」概念;如果沒有這個概念,所感知的只是無意義的噪聲。因此,聲音並非客觀存在,而是感知的產物。
沒有感知者,只有空氣運動,而無聲音可言。
這說明了情緒並非客觀存在,而是大腦建構的產物;這個概念能幫助我們理解「物理現實」與「感知體驗」的區別,幫助我們管理情緒。
這個概念之所以重要,在於能提供更好的情緒管理方向。
如同「聲音」需要大腦解讀,情緒也是被構建的,而非單純來自外界刺激。我們的感受並不直接反映現實,而是由大腦基於過去經驗、文化背景與語言所詮釋。
所以要改變詮釋,可以從經驗、語言和學習新知著手。
我們常常不自覺地把自己對現實的認知投射到別人身上。
例如,我覺得某道菜好吃,就會理所當然地認為對方也會覺得好吃;我認為某本書好看、某部電影有趣、某種理念或道德觀是正確的,也會期待別人有相同的感受。
這就是主觀意識的投射,讓我們誤以為自己的體驗是普遍適用的。
人際互動中,我們經常錯誤解讀他人的行為或意圖。
這些誤解可能來自於我們對自身內在狀態的過度放大,或是對他人心理狀態的簡化假設;也就是現實與解釋的落差,導致不必要的情緒反應與人際衝突。
認知模式,也就是感官接受資訊後,產生的認知和情緒,決定了我們是如何看待世界。
理解那些認知是原始本能、那些是經過理性思考,我們就能更有效地調整情緒反應,避免因誤解而做出錯誤決策。
「視而不見」指的是,即使某事物就在眼前,人們卻因為各種原因而沒有注意到它。
最有名的「隱形猩猩實驗」(Invisible Gorilla Experiment)可以很好的解釋這一個現象。
這個實驗顯示,大腦會根據先前的經驗、期望和關注點來篩選訊息,因此,當我們預期某事物不會出現時,即使它真的出現了,我們也很可能不會注意到。
這讓我理解情緒是可以改變的,讓我不再被固定的情緒模式限制;並學會透過專注與環境調整來影響自己的感受與人際互動。
這個概念對我的影響,首先就是讓我意識到——我的情緒不一定是對的,而且是可以改變的;這讓我感受到一種希望、一種找到方向的感覺,因為一切都還能調整,不是固定不變的。
舉例來說,以前我覺得自己是個脾氣暴躁的人,但當我理解到情緒是過去經驗、學習與當下環境共同影響的結果,我就知道,這些反應是可以改變的,而不會因為某件事重複發生就感到絕望或無助。
另一個影響是,我開始意識到我們的注意力其實是選擇性的,很多時候我們會「視而不見」。
這讓我改變了一些行為,比如在和伴侶交談時,我會刻意放下手機,專心看著對方,而不是像以前那樣自以為可以一心二用。一方面,這讓對方感受到真正的陪伴,另一方面,我自己也能更專心聆聽,不會錯過重要的細節。
我還發現,改變認知或經驗可能比較難,因為要創造新的經驗並不容易,但改變當下的環境卻是相對簡單且有效的方法。
例如,當我感到疲憊時,我可以透過吃點東西或運動來調整狀態,這些方法能快速影響身體的感受,進而影響情緒。
零食很邪惡,但真的很有效啊!
最後,認識到情緒與感知是我們建構出來的,讓我對事物的看法變得不那麼絕對。
我開始注意自己的想法,當我對某個人產生既定印象,比如認為他很頑固、不知變通,我會提醒自己,這可能只是因為我對他某些行為產生的標籤,而不一定是真實的他。
這樣的理解,讓我在與人相處時能夠更開放,更願意接受不同的可能性。
至少在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人和事情,不會那麼容易生氣了。
透過觀察、驗證與選擇三個步驟,就像觀察貓咪行為一樣,我們可以學會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緒反應。
就像在家觀察貓咪一樣,首先不要急,不要看到貓咪跑來跑去就跟著情緒起伏。我們先停下來,觀察發生了什麼事,並注意自己的第一反應。
這個步驟的關鍵是「不要急著行動或下判斷」,先深呼吸,冷靜下來,然後用第三人稱的視角看看自己此刻的狀態,單純觀察,而不是立刻做出反應。
當我們察覺到自己的情緒時,比如憤怒或失落,我們需要試著找出這個情緒的理由。
例如:「我因為這件事情沒做好,所以很生氣。」接著進一步檢查,我的情緒和觀察到的事實是否一致?有時候,對方講話不禮貌,讓我感到生氣,但這真的是因為我做錯事嗎?還是只是我的主觀感受?
透過這種檢視,我們可以發現有些情緒反應可能只是習慣性產生的,而不一定與事實完全相符。
最後,我們要做選擇,如何回應這個情緒。
我們不一定非得生氣或難過,而是可以換個角度思考。例如,以我自己的人生信念來說,我認為「學習」是最重要的,因此當對方對我不禮貌、對我大聲咆哮時,我不一定要選擇生氣或沮喪,而是可以選擇用學習的角度去看這件事:「這件事能讓我學到什麼?」
當我們用不同的方式去解讀,就能掌控自己的情緒,讓自己從負面情緒中解脫出來。
下次發現產生負面情緒時:
先停下來、深呼吸,問自己:「這是真的嗎?」
檢查是否有其他可能的解釋,例如:「已讀不回,會不會他在忙?」刻意選擇更有利的解釋,並以開放的態度與對方溝通,而非預設立場。
記住這三步,在生活中和我一起練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