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咪行為、人際誤解與情緒幻覺︱我們如何錯誤解讀世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raw-image

快速摘要


  • 我們的情緒來自大腦的解讀,而非事件本身。
  • 我們的大腦會根據過去經驗、文化與語言,建構我們的感知與情緒。
  • 理解「情緒建構論」,能幫助我們減少誤解、調整情緒,做出更理性的決策。
  • 透過「觀察、驗證、選擇」的方式,我們可以主動管理自己的情緒,而非被動受影響。

貓咪教會了我什麼?


偶爾貓咪突然暴衝、亂尿、嘔吐,我會想知道牠是生病了?受驚嚇了?還是單純興奮?

但這些解讀,其實只是我們的大腦根據經驗與預測建構出來的假設。

同樣的,當「朋友已讀不回」或「伴侶無故的冷落」,我們的情緒反應往往來自「主觀解讀」,而非事件本身。

解讀貓咪行為和人際關係,有一個同樣的問題,就是:

「它們都是真的嗎?」

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是幻覺嗎?


《How Emotions Are Made》書中提到一個問題:

「如果一棵樹倒下,沒有人在場,還會有聲音嗎?」

從常識來看,樹倒下必然會發出聲音。

但從科學角度來看,倒下的樹只是產生空氣振動,只有當耳朵接收到並傳送至大腦,大腦將其解讀為「聲音」,聲音才真正存在。

而且,聲音的理解還依賴於大腦既有的「樹」概念;如果沒有這個概念,所感知的只是無意義的噪聲。因此,聲音並非客觀存在,而是感知的產物。

沒有感知者,只有空氣運動,而無聲音可言。

這說明了情緒並非客觀存在,而是大腦建構的產物;這個概念能幫助我們理解「物理現實」與「感知體驗」的區別,幫助我們管理情緒。

為什麼我們要知道現實和感知是不同的?


這個概念之所以重要,在於能提供更好的情緒管理方向。


情緒的構建


如同「聲音」需要大腦解讀,情緒也是被構建的,而非單純來自外界刺激。我們的感受並不直接反映現實,而是由大腦基於過去經驗、文化背景與語言所詮釋。

所以要改變詮釋,可以從經驗、語言和學習新知著手。

生活中的例子


  • 對陌生人的行為解讀不同:你在電梯裡對某人微笑,但對方沒有回應。你可能覺得對方不友善,但其實他可能只是沒注意到。
  • 文化影響情緒表達:在某些文化裡,職場上習慣對部屬嚴肅,但在另一種文化裡,這可能被解讀為冷漠或無禮。
  • 對壓力的不同解讀:公開演講前,你的心跳加速、手心冒汗。有人會解讀為「緊張」,有人則認為這是「興奮」。
  • 語言改變情緒體驗:如果把「今天過得很糟」換成「今天有點挑戰」,你的心情可能就會不同。
  • 孩子對父母的不同詮釋:孩子想要買玩具,但父母拒絕。有些孩子會覺得「父母不愛我」,但其實只是父母希望培養節制能力。

主觀意識投射


我們常常不自覺地把自己對現實的認知投射到別人身上。

例如,我覺得某道菜好吃,就會理所當然地認為對方也會覺得好吃;我認為某本書好看、某部電影有趣、某種理念或道德觀是正確的,也會期待別人有相同的感受。

這就是主觀意識的投射,讓我們誤以為自己的體驗是普遍適用的。

生活中的例子


  • 口味的偏好:你覺得香菜很好吃,便驚訝地問討厭香菜的朋友:「怎麼可能有人不喜歡香菜?」
  • 興趣的投射:你熱愛閱讀,認為某本書精彩絕倫,便推薦給朋友,卻發現對方讀不下去,讓你感到困惑。
  • 幽默感的不同:你覺得某個笑話很好笑,但朋友聽完後毫無反應,甚至覺得沒禮貌,讓你有些尷尬。
  • 價值觀的假設:你認為工作應該要追求熱情,但朋友覺得工作只是謀生工具,讓你無法理解他的選擇。
  • 情緒的誤解:你在某個場合覺得氣氛愉快,以為大家都很開心,卻沒注意到有些人其實不自在,甚至想早點離開。

人際互動與誤解


人際互動中,我們經常錯誤解讀他人的行為或意圖。

這些誤解可能來自於我們對自身內在狀態的過度放大,或是對他人心理狀態的簡化假設;也就是現實與解釋的落差,導致不必要的情緒反應與人際衝突。

生活中的例子


  • 已讀不回 ≠ 忽視:朋友沒有馬上回訊息,可能是他忙碌,而不是刻意冷落你。
  • 同事沒有主動打招呼 ≠ 討厭你:可能他當天心情不好,或是在思考工作問題,而不是對你有意見。
  • 伴侶沒有主動說「我愛你」 ≠ 感情變淡:有些人用行動(如準備早餐)來表達愛,而不是言語。
  • 老闆沒稱讚 ≠ 你表現不好:老闆可能認為「沒批評就是肯定」,而非不認可你的努力。
  • 社交場合沒人主動找你聊天 ≠ 你不受歡迎:可能大家也有社交焦慮,等著別人主動開口。

決策與認知偏誤


認知模式,也就是感官接受資訊後,產生的認知和情緒,決定了我們是如何看待世界。

理解那些認知是原始本能、那些是經過理性思考,我們就能更有效地調整情緒反應,避免因誤解而做出錯誤決策。

例子


  • 衝動購物 vs. 冷靜評估:在特價時購買不需要的東西,是因為本能覺得「機會難得」,但冷靜評估後,可能發現這不是真的需要。
  • 初次見面 ≠ 對方的真實個性:有人第一印象讓你覺得冷漠,但可能只是他不擅長社交,而非真的不友善。
  • 開車時被插隊 ≠ 侮辱你:你可能覺得對方是故意的,但他可能只是沒注意到你的車。
  • 市場恐慌時賣股票 ≠ 理性決策:股價下跌時,本能會想立刻賣出,但長期投資可能是更好的策略。
  • 拒絕 ≠ 你不夠好:求職失敗或被拒絕約會,可能不是你的問題,而是對方的需求不同。

視而不見的選擇性感受


「視而不見」指的是,即使某事物就在眼前,人們卻因為各種原因而沒有注意到它。

最有名的「隱形猩猩實驗」(Invisible Gorilla Experiment)可以很好的解釋這一個現象。

隱形猩猩實驗


  • 實驗內容:研究人員讓受試者觀看一段影片,影片中一群人來回傳遞籃球,並要求受試者計算穿白色衣服的人傳球的次數。
  • 實驗結果:影片中,一個穿著大猩猩服裝的人走進畫面中央,停留幾秒鐘後離開。然而,大約一半的受試者在看完影片後,完全沒有注意到這隻大猩猩。
  • 原因:受試者因為專注於數傳球次數,大腦預期之外的訊息(例如:大猩猩)就被過濾掉了,導致他們視而不見。

這個實驗顯示,大腦會根據先前的經驗、期望和關注點來篩選訊息,因此,當我們預期某事物不會出現時,即使它真的出現了,我們也很可能不會注意到。

生活中的例子


  • 忽略家人的情緒:當我們興奮地分享自己的工作成就時,可能完全沒有注意到家人情緒低落、心不在焉。
  • 先入為主的成見:當我們對某人抱有負面印象時,就會無意識地關注他消極的一面,卻忽略了他的優點。即使對方做出善意的舉動,可能也會被解讀為別有用心。
  • 雞尾酒效應:在喧囂的宴會中,當有人提到自己的名字時,耳朵會立刻捕捉到這個訊息。
  • 觀看影片:當我們專注於電影字幕時,可能會錯過角色的表情變化或背景的細節。這也是為什麼重看一部電影時總會有新發現。
  • 魔術表演:魔術師透過精心設計的手法,引導觀眾的注意力到特定的地方,讓他們忽略真正的關鍵動作。

我的經驗:認識情緒建構,改變情緒與注意力模式


這讓我理解情緒是可以改變的,讓我不再被固定的情緒模式限制;並學會透過專注與環境調整來影響自己的感受與人際互動。


情緒是可以改變的,不是絕對的


這個概念對我的影響,首先就是讓我意識到——我的情緒不一定是對的,而且是可以改變的;這讓我感受到一種希望、一種找到方向的感覺,因為一切都還能調整,不是固定不變的。

舉例來說,以前我覺得自己是個脾氣暴躁的人,但當我理解到情緒是過去經驗、學習與當下環境共同影響的結果,我就知道,這些反應是可以改變的,而不會因為某件事重複發生就感到絕望或無助。

注意力是選擇性的,專注才能真正理解


另一個影響是,我開始意識到我們的注意力其實是選擇性的,很多時候我們會「視而不見」。

這讓我改變了一些行為,比如在和伴侶交談時,我會刻意放下手機,專心看著對方,而不是像以前那樣自以為可以一心二用。一方面,這讓對方感受到真正的陪伴,另一方面,我自己也能更專心聆聽,不會錯過重要的細節。

改變環境,比改變認知更容易


我還發現,改變認知或經驗可能比較難,因為要創造新的經驗並不容易,但改變當下的環境卻是相對簡單且有效的方法。

例如,當我感到疲憊時,我可以透過吃點東西或運動來調整狀態,這些方法能快速影響身體的感受,進而影響情緒。

零食很邪惡,但真的很有效啊!

理解偏見,讓看事情不再絕對


最後,認識到情緒與感知是我們建構出來的,讓我對事物的看法變得不那麼絕對。

我開始注意自己的想法,當我對某個人產生既定印象,比如認為他很頑固、不知變通,我會提醒自己,這可能只是因為我對他某些行為產生的標籤,而不一定是真實的他。

這樣的理解,讓我在與人相處時能夠更開放,更願意接受不同的可能性。

至少在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人和事情,不會那麼容易生氣了。

像觀察貓咪一樣管理情緒


  • 觀察:先停下來,不急著下判斷和行動
  • 驗證:這是真的嗎?有沒有其他可能的解釋?
  • 選擇:我們永遠可以選擇,選擇對自己最好的解釋。

透過觀察、驗證與選擇三個步驟,就像觀察貓咪行為一樣,我們可以學會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緒反應。


第一步:觀察,先停下來


就像在家觀察貓咪一樣,首先不要急,不要看到貓咪跑來跑去就跟著情緒起伏。我們先停下來,觀察發生了什麼事,並注意自己的第一反應。

這個步驟的關鍵是「不要急著行動或下判斷」,先深呼吸,冷靜下來,然後用第三人稱的視角看看自己此刻的狀態,單純觀察,而不是立刻做出反應。


第二步:驗證,檢視自己的情緒與判斷


當我們察覺到自己的情緒時,比如憤怒或失落,我們需要試著找出這個情緒的理由。

例如:「我因為這件事情沒做好,所以很生氣。」接著進一步檢查,我的情緒和觀察到的事實是否一致?有時候,對方講話不禮貌,讓我感到生氣,但這真的是因為我做錯事嗎?還是只是我的主觀感受?

透過這種檢視,我們可以發現有些情緒反應可能只是習慣性產生的,而不一定與事實完全相符。


第三步:選擇,選擇我們的情緒反應


最後,我們要做選擇,如何回應這個情緒。

我們不一定非得生氣或難過,而是可以換個角度思考。例如,以我自己的人生信念來說,我認為「學習」是最重要的,因此當對方對我不禮貌、對我大聲咆哮時,我不一定要選擇生氣或沮喪,而是可以選擇用學習的角度去看這件事:「這件事能讓我學到什麼?」

當我們用不同的方式去解讀,就能掌控自己的情緒,讓自己從負面情緒中解脫出來。


下次發現產生負面情緒時:

先停下來、深呼吸,問自己:「這是真的嗎?」


檢查是否有其他可能的解釋,例如:「已讀不回,會不會他在忙?」刻意選擇更有利的解釋,並以開放的態度與對方溝通,而非預設立場。


記住這三步,在生活中和我一起練習吧!


推薦參考書藉


  • 《How Emotions Are Made: The Secret Life of the Brain》是知名心理學家 Lisa Feldman Barrett,針對情緒建構理論的科普著作;如果你想更了解情緒,只讀這一本就夠了。
  • David Brooks 的 《How to Know a Person》是一本很溫暖、動人又充滿科學智慧的經典著作,這本書在探討如何更深入地認識他人,以及如何讓自己被他人深度看見。除了有大量的心理學資訊,更重要的,還有許多寶貴的、具體的執行建議。
這裡記錄的是我的個人經驗,有關學習如何過健康的生活、經歷過那些可恥的失敗,以及藉由文字的力量,撬開我內心真正的想法和渴望。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當我們看到別人受苦時,我們的第一反應不一定是同情,反而可能是不安、焦慮,甚至想逃避。這不是因為我們冷漠,而是因為大腦的運作機制讓我們更容易關注自己的不適,而非對方的痛苦。 這種自我導向的反應,在人際互動中不僅影響我們對痛苦的回應,也讓我們難以真正建立深厚的關係。理解這個過程,能幫助我們調整思維
有效的溝通依賴最簡單的詞語。 這些詞語來自基本且具體的概念。 詞語與概念越簡單,誤解的可能性就越低。
AI 的突破,不只是提升運算力,而是改變 推理框架。 傳統語言模型(LLM)依賴統計學習,而新一代 AI 則透過 Meta Chain-of-Thought(Meta-CoT),進入類似人類「系統二思維」(System 2 Thinking)的推理模式。 這對你的寫作有何啟發?
人類有一種自然的傾向,對自己所屬的群體表現出更多的信任和喜愛,而對外群體則可能抱持排斥或負面的態度。這種現象被稱為「內團體偏見」。 ​
情感現實主義就是這樣:心情會影響你對世界的看法。 ​ 比如,你今天被老闆罵了,誰看起來都像欠你錢;但如果剛中了樂透,路邊的狗都可愛到不行。 ​ ​ 這理論有點像康德的哲學,但兩者之間有些微妙的不同。 ​
當我們看到別人受苦時,我們的第一反應不一定是同情,反而可能是不安、焦慮,甚至想逃避。這不是因為我們冷漠,而是因為大腦的運作機制讓我們更容易關注自己的不適,而非對方的痛苦。 這種自我導向的反應,在人際互動中不僅影響我們對痛苦的回應,也讓我們難以真正建立深厚的關係。理解這個過程,能幫助我們調整思維
有效的溝通依賴最簡單的詞語。 這些詞語來自基本且具體的概念。 詞語與概念越簡單,誤解的可能性就越低。
AI 的突破,不只是提升運算力,而是改變 推理框架。 傳統語言模型(LLM)依賴統計學習,而新一代 AI 則透過 Meta Chain-of-Thought(Meta-CoT),進入類似人類「系統二思維」(System 2 Thinking)的推理模式。 這對你的寫作有何啟發?
人類有一種自然的傾向,對自己所屬的群體表現出更多的信任和喜愛,而對外群體則可能抱持排斥或負面的態度。這種現象被稱為「內團體偏見」。 ​
情感現實主義就是這樣:心情會影響你對世界的看法。 ​ 比如,你今天被老闆罵了,誰看起來都像欠你錢;但如果剛中了樂透,路邊的狗都可愛到不行。 ​ ​ 這理論有點像康德的哲學,但兩者之間有些微妙的不同。 ​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人是一種隨心所欲的動物 有思想 情緒 百百種 讓你捉摸不定 總在某一種時刻 會有情感不定糾紛存在 事小化無 大事化小 最終不了了之 唯一不變就是 人的本性 由善變成惡 再由惡轉變成善 在之後呢? 或許 就在一個不知情的情況之下 還不斷的上演同樣
Thumbnail
你知道嗎?根據腦神經科學專家的研究顯示,人類的大腦其實具有自我毀滅傾向,比起感受生活中美好的部分,大腦更容易專注在生活的不完美跟缺陷中 那是因為大腦最重要的功能是在於讓人對身邊危險的事情有所警覺,所以我們很容易就會看到白T恤上的黑點,這叫做大腦的「默認模式」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行為暗示是一種強大的心理學工具,它可以影響我們的思考、感覺和行為。瞭解行為暗示的工作原理,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並使我們能夠更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
越強調自己理性、有邏輯、不情緒化的人其實越情緒化
Thumbnail
感性和理性思維是人類思考和決策的兩種方式。 瞭解這兩者的差異以及在生活中的應用有助於更好地理解自己以及他人的行為。 文章討論了感性和理性思維在不同情境下的影響,以及賽局理論對這兩種思維的啟示。
Thumbnail
瞭解人類圖敘述的背後意涵,以及如何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內在權威與策略,進行決策與行動。透過經驗與練習,協助你在面對情況時做出正確的決定。
Thumbnail
《背後操控行為決定,你卻不知道的慣性思維》是本書名就講完內容在說什麼的書(笑)。原文書名是:How Do We Know Ourselves? 直翻是「我們如何認識自己」。簡單說,這本書就是要帶你了解人類常見的心理偏誤,讓你可以更加地認識自己。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人是一種隨心所欲的動物 有思想 情緒 百百種 讓你捉摸不定 總在某一種時刻 會有情感不定糾紛存在 事小化無 大事化小 最終不了了之 唯一不變就是 人的本性 由善變成惡 再由惡轉變成善 在之後呢? 或許 就在一個不知情的情況之下 還不斷的上演同樣
Thumbnail
你知道嗎?根據腦神經科學專家的研究顯示,人類的大腦其實具有自我毀滅傾向,比起感受生活中美好的部分,大腦更容易專注在生活的不完美跟缺陷中 那是因為大腦最重要的功能是在於讓人對身邊危險的事情有所警覺,所以我們很容易就會看到白T恤上的黑點,這叫做大腦的「默認模式」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行為暗示是一種強大的心理學工具,它可以影響我們的思考、感覺和行為。瞭解行為暗示的工作原理,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並使我們能夠更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
越強調自己理性、有邏輯、不情緒化的人其實越情緒化
Thumbnail
感性和理性思維是人類思考和決策的兩種方式。 瞭解這兩者的差異以及在生活中的應用有助於更好地理解自己以及他人的行為。 文章討論了感性和理性思維在不同情境下的影響,以及賽局理論對這兩種思維的啟示。
Thumbnail
瞭解人類圖敘述的背後意涵,以及如何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內在權威與策略,進行決策與行動。透過經驗與練習,協助你在面對情況時做出正確的決定。
Thumbnail
《背後操控行為決定,你卻不知道的慣性思維》是本書名就講完內容在說什麼的書(笑)。原文書名是:How Do We Know Ourselves? 直翻是「我們如何認識自己」。簡單說,這本書就是要帶你了解人類常見的心理偏誤,讓你可以更加地認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