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消除團體偏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人們傾向於對「我群」抱持正面態度,對「他群」產生負面偏見

人類有一種自然的傾向,對自己所屬的群體表現出更多的信任和喜愛,而對外群體則可能抱持排斥或負面的態度。這種現象被稱為「內團體偏見」。

🔸我學到什麼

化解衝突的一個方法,就是將對方視為「自己人」。把對方拉入「我群」,能增加同理心,化解分別心。

🔸內團體偏見的表現

◇平等主義的偏誤 ​

小朋友分餅乾時,會希望自己的朋友也有一片,但如果是不認識的小孩,他們可能就不那麼在乎了。

◇資源分配的不公 ​

當東西不夠分的時候,人們會更願意把資源留給自己人,而不是外人。

◇同理心的差異 ​

看到自己人受苦,我們會感同身受;但看到外人受苦,可能就沒那麼在意。研究發現,看到外人受苦時,大腦裡負責同理心的區域活動會變少。

◇信任度的差異 ​

我們更容易相信自己人,即使對外人一無所知,也會覺得自己人更可靠。

🔸內團體偏見的原因

◇社會認同 ​

我們會把自己歸類到某個群體,覺得自己和這個群體是一體的,所以會更偏愛自己人。

◇自我價值 ​

我們會透過自己所在的群體來提升自尊,覺得自己的群體比別人的更好。

◇認知偏誤 ​

大腦會自動把人分類,並對不同群體形成刻板印象,這些印象可能導致偏見。

◇演化因素 ​

從演化的角度來看,偏愛自己人可能是一種生存優勢,因為這樣可以保護自己的資源和領地。

🔺如何減少內團體偏見

🔸增加接觸 ​

讓不同群體的人多接觸、多互動。當人們更了解彼此時,就不容易只把對方當成「某個群體的人」。多認識其他人,是化解衝突的第一步。

🔸共同目標 ​

讓不同群體的人一起合作完成某個目標。當大家需要互相幫忙時,信任感就會增加。擁有共同目標,無形中也是將「我群」和「他群」納入一個更大的群體。

🔸個體化 ​

提醒人們每個人都是獨特的,而不是簡單地把他們歸類到某個群體。當我們看到別人的獨特性時,偏見就會減少。尊重每個人,他們不是誰的附屬,就像康德說的:「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結語

團體偏見雖然很常見,但不是不能改變;另外這種天生的特性,有時候也能成為優點,像是更有凝聚力、更能相互支持,對外敵更有力量等。

🔸來源

ROBERT M. SAPOLSKY 的《行為 BEHAVE》是關於人類行為高明的跨領域科學研究:我們的腺體、基因、童年,如何解釋人類這物種,為何可以同時展現利他行為與殘忍行徑?這本書針對這一大團亂七八糟的東西,以溫和的態度進行全面考察,又因為科學數據和傻氣玩笑的比例恰到好處而增添了趣味。—— 帕盧.薩格(Parul Sehgal),《紐約時報》 ​

#內團體偏見 ​

#化解衝突 ​

#同理心 ​

這裡記錄的是我的個人經驗,有關學習如何過健康的生活、經歷過那些可恥的失敗,以及藉由文字的力量,撬開我內心真正的想法和渴望。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情感現實主義就是這樣:心情會影響你對世界的看法。 ​ 比如,你今天被老闆罵了,誰看起來都像欠你錢;但如果剛中了樂透,路邊的狗都可愛到不行。 ​ ​ 這理論有點像康德的哲學,但兩者之間有些微妙的不同。 ​
快樂是對熟悉事物的珍惜。不是為了追逐什麼而奔跑,而是停下來,看看四周,現在你擁有什麼?你身邊有哪些人?你有好好珍惜他們嗎?
當我們想幫助他人、改善相處,或面對伴侶情緒低落時,該怎麼做才能讓對方感覺好一點呢?據說「共情」是一個好方法。
情感現實主義就是這樣:心情會影響你對世界的看法。 ​ 比如,你今天被老闆罵了,誰看起來都像欠你錢;但如果剛中了樂透,路邊的狗都可愛到不行。 ​ ​ 這理論有點像康德的哲學,但兩者之間有些微妙的不同。 ​
快樂是對熟悉事物的珍惜。不是為了追逐什麼而奔跑,而是停下來,看看四周,現在你擁有什麼?你身邊有哪些人?你有好好珍惜他們嗎?
當我們想幫助他人、改善相處,或面對伴侶情緒低落時,該怎麼做才能讓對方感覺好一點呢?據說「共情」是一個好方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人際關係中,喜歡和不喜歡你的人總是並存,而人們的注意力往往會偏向於那些不喜歡自己的人。 為什麼呢?
Thumbnail
人是群居的動物,基於驅吉避凶的理論及從眾的心態,人們傾向於選擇和大部份人相同的路。經常性的把身邊人的意見及價值觀套用在自己的身上。 如果身處在一個沒有壓力的環境,一切又看似平順,也許人生就照著別人的期待一直這麼走下去。 但如果沒有走在屬於自己的道路上,內在的那個不滿的靈魂會時不時的敲打著你的舒適
Thumbnail
這是一個主觀的世界,你看到的世界,可能與我看到的世界有所不同。你我在不同環境成長,接受不同知識文化滋養,對於同樣事物的詮釋可能會截然不同。因此,外物一切,包含我們日常生活所遭遇到的人,可能都是中性,只是我們透過自己的觀點,給他們貼上了標籤……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耳根不要太軟,心不要太忙亂,別太在意別人說什麼!
Thumbnail
內向的夥伴們,我們通常踏入一個陌生或不熟悉的環境時,多半話少少,採取觀察的方式,先感覺一下這個場合的調調,接下來,隨著待在那個環境的時間越來越長,我們才能越來越放鬆,話也會變多,也慢慢提升安全感。 很多時候,最快的方式,還是有活潑人帶領著我們去認識環境,去認識人,可以加速我們適應的時間。想想我
Thumbnail
社會認同是一個強大的心理學武器,影響著我們在不確定情境下的決策。瞭解這一原理可以幫助我們更理性地作出決定,並在推動政策或產品時找到早期使用者,引領風向。社會認同的影響力不可小覷,因此我們應該慎選我們所處的社交環境,以實現更大的影響力和成功。
Thumbnail
我自己使用3d node 軟體,發現可以用來理解心理的觀念: 人交互影響的認知 > 大致分為 三個群組 1. 理解[個人]對於 [自己] 和 [事物] 的反應 2. 了解 [他人] 對於 [事物] 的反應 3. 感受到 [社會文化] 給予 [自己] 與 [他人] 的氛圍 4. 自己 對
Thumbnail
在當今社會,我們常常被鼓勵關注他人的需求,促進和諧的人際關係。然而,對於一些人來說,這種關心他人的程度可能漸漸演變成討好型的人格,使他們在關係中失去了自己的聲音和需求。如果你發現自己陷入這樣的情況,以下是一些建議,幫助你擺脫討好型人格的枷鎖,建立更健康、平衡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人際關係中,喜歡和不喜歡你的人總是並存,而人們的注意力往往會偏向於那些不喜歡自己的人。 為什麼呢?
Thumbnail
人是群居的動物,基於驅吉避凶的理論及從眾的心態,人們傾向於選擇和大部份人相同的路。經常性的把身邊人的意見及價值觀套用在自己的身上。 如果身處在一個沒有壓力的環境,一切又看似平順,也許人生就照著別人的期待一直這麼走下去。 但如果沒有走在屬於自己的道路上,內在的那個不滿的靈魂會時不時的敲打著你的舒適
Thumbnail
這是一個主觀的世界,你看到的世界,可能與我看到的世界有所不同。你我在不同環境成長,接受不同知識文化滋養,對於同樣事物的詮釋可能會截然不同。因此,外物一切,包含我們日常生活所遭遇到的人,可能都是中性,只是我們透過自己的觀點,給他們貼上了標籤……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耳根不要太軟,心不要太忙亂,別太在意別人說什麼!
Thumbnail
內向的夥伴們,我們通常踏入一個陌生或不熟悉的環境時,多半話少少,採取觀察的方式,先感覺一下這個場合的調調,接下來,隨著待在那個環境的時間越來越長,我們才能越來越放鬆,話也會變多,也慢慢提升安全感。 很多時候,最快的方式,還是有活潑人帶領著我們去認識環境,去認識人,可以加速我們適應的時間。想想我
Thumbnail
社會認同是一個強大的心理學武器,影響著我們在不確定情境下的決策。瞭解這一原理可以幫助我們更理性地作出決定,並在推動政策或產品時找到早期使用者,引領風向。社會認同的影響力不可小覷,因此我們應該慎選我們所處的社交環境,以實現更大的影響力和成功。
Thumbnail
我自己使用3d node 軟體,發現可以用來理解心理的觀念: 人交互影響的認知 > 大致分為 三個群組 1. 理解[個人]對於 [自己] 和 [事物] 的反應 2. 了解 [他人] 對於 [事物] 的反應 3. 感受到 [社會文化] 給予 [自己] 與 [他人] 的氛圍 4. 自己 對
Thumbnail
在當今社會,我們常常被鼓勵關注他人的需求,促進和諧的人際關係。然而,對於一些人來說,這種關心他人的程度可能漸漸演變成討好型的人格,使他們在關係中失去了自己的聲音和需求。如果你發現自己陷入這樣的情況,以下是一些建議,幫助你擺脫討好型人格的枷鎖,建立更健康、平衡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