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天生就懂「對錯」嗎?從大腦看道德的起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道德是天生,還是後天塑造的?

答案是:兩者皆是!


在《底層邏輯》的第二篇文章探討了人性、道德與法律的關係;作者將人性簡化為繁衍和生存的本能,把道德定義為約定成俗的規範,而法律則被視為道德的最低標準。


人性、道德與法律三者相互影響,這是不是社會衝突的根源呢?


而這些衝突是否也反映了人性的矛盾呢?


道德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1. 道德行為源自多個大腦功能,包括同理心、社會規範學習、理解他人和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人類發達的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中,使我們具備更強的道德判斷能力。(Suhler & Churchland, 2011)
  2. 研究顯示,嬰兒從出生就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斷能力,會偏好幫助他人的行為者。這種天生的「道德核心」為日後的社會發展和群體合作奠定基礎。( Woo et al., 2022)
  3. Monroe認為人類天生就有道德感,就像我們有語言和嗅覺能力一樣。看到他人受苦會不舒服,幫助他人則會感到快樂,這些情緒反應說明,道德行為是人類的本能 (Monroe, 2017)。

道德的社會性:文化如何塑造與延伸道德


雖然人類都有相似的道德傾向,但道德基礎理論(Moral Foundations Theory)指出,文化差異會導致不同的道德標準。

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道德模組(大腦中的基本認知系統),但這些模組會因文化而有不同表現;例如,集體主義文化較重視忠誠和權威,而個人主義文化則更注重公平和自主。

這展現了道德的複雜性:既是本能,也會隨文化而改變。


理解先天的道德性對我們有什麼幫助


  1. 消除人性本惡的錯誤觀念,建立更正向的社會關係
  2. 認識人類可能有共同的道德基礎,降低溝通障礙
  3. 法律要平衡報復的道德正當性與社會功利性
  4. 對不公平的厭惡是人類本能,更應該重視

1. 人性偏善:從生物性看人性本質


從生物性角度來看,雖然我們也有負面特質,但天生就具備善良的本能。

這種觀點影響了制度設計:若相信人性偏善,我們就能設計更正面的系統,例如購票系統不應只著重防弊,而是要鼓勵善行。

事實證明,善的力量往往更強大,從蓬勃發展的慈善事業就可見一斑。


2. 跨文化溝通:共同道德基礎


無論文化背景如何,我們都有相似的基本價值觀,例如避免傷害、重視忠誠和友誼。

這些共同的道德認知不僅能促進跨文化溝通,更能幫助化解對立、建立互信。

當我們專注於這些共同價值,溝通效果自然會更好。


3. 法律與道德:本能與理性的平衡


人類在道德判斷上常有本能與理性的衝突:本能偏向直接報復,理性則重視社會改善。

以死刑為例,有人基於報復心理支持,但現代社會更強調改過自新的可能。

關鍵在於如何在本能道德和理性判斷間取得平衡。


4. 社會公平:天生的正義感


人類天生就對不公平有強烈反應,這不僅是理性思考,更是生物本能。

我們對公平的渴望促使我們思考:如何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平衡貧富差距,建立更公平的制度?

這些都源自我們與生俱來的道德感。


結論:如果人性非惡?


我們該如何設計一個更有效、更公平的社會制度?

長期以來,許多制度建立在「人性本惡」的假設之上,認為人會欺騙、逃避責任,於是充滿監管與懲罰機制。

但如果人性其實偏向善良呢?


引發心中的善,是否更有力量呢?


我很好奇。


參考資料


葛詹尼加(Michael S. Gazzaniga)的《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沉重的話題、幽默的筆法和豐富的資料,讓這本書成為理解大腦與意志的經典之作。


ROBERT M. SAPOLSKY 的《行為 BEHAVE》是關於人類行為高明的跨領域科學研究,這是一本經典厚重札實的科普書,對於大腦如何運作、我們是否有自由意志都有精采的解說!


內容總結
底層邏輯
2
/5
這裡記錄的是我的個人經驗,有關學習如何過健康的生活、經歷過那些可恥的失敗,以及藉由文字的力量,撬開我內心真正的想法和渴望。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當我們想幫助他人、改善相處,或面對伴侶情緒低落時,該怎麼做才能讓對方感覺好一點呢?據說「共情」是一個好方法。
🔸 情緒粒度是情緒辨別的精細程度 ​ ​ 情緒粒度(emotional granularity)指的是精確辨別情緒的能力。當粒度越高,大腦在辨別當下感受時就越有效率,同時更能幫助我們了解自己,並促進心理健康。 ​
5/5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
杏仁核是大腦中處理恐懼、情緒調節及社會互動的重要區域,涉及快速反應、學習記憶及與其他腦區的協作機制。
這本書以作者的個人經歷為主軸,配上一點AI發展的故事,用「看到就是思考、感知就是一切」這個概念貫穿全書,英文書名:TheWorldISee 恰如其份的說明了這一點。
當我們想幫助他人、改善相處,或面對伴侶情緒低落時,該怎麼做才能讓對方感覺好一點呢?據說「共情」是一個好方法。
🔸 情緒粒度是情緒辨別的精細程度 ​ ​ 情緒粒度(emotional granularity)指的是精確辨別情緒的能力。當粒度越高,大腦在辨別當下感受時就越有效率,同時更能幫助我們了解自己,並促進心理健康。 ​
5/5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
杏仁核是大腦中處理恐懼、情緒調節及社會互動的重要區域,涉及快速反應、學習記憶及與其他腦區的協作機制。
這本書以作者的個人經歷為主軸,配上一點AI發展的故事,用「看到就是思考、感知就是一切」這個概念貫穿全書,英文書名:TheWorldISee 恰如其份的說明了這一點。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人類智慧的構成和靈魂中的美德。透過對思想的約束以及貪婪的控制,人類展現了靈魂中更高級的美德,從而超越動物。文章中闡述了靈魂中的美德如何影響人類的智慧和行為。
Thumbnail
人的基因,因為生存而需要學會辨識的物件,成了信念。 信念就是生存系統。 人類意識只對生存有關的東西產生解釋,並排除任何不助生存的東西,過濾任何不助生存與威脅的訊號並歸類為無意義。 這樣他們放眼望去都是有助生存且可以理解的物件。 這構成了人類社會的矩陣或環境或世界觀或人類物質世界。
業,就是我們“以為”的信念。 每個文化每個族群每個政府甚至每個宗教,對是非善惡都有不同的道德標準,人類依其不同的教化,將不同的道德版本植入自身的信念系統,成為潛意識中自我評判的量尺,也形成各自不同的罪惡感。 如果宇宙真的有一個神,在審判我們的是非對錯,主導我們最後該上天堂還是下地獄,那麼祂應該以
Thumbnail
這本《人類怎麼學》探討:「哪些是我們的自然預設?」透過比較不同的文化或情境,讓我們注意到那些認為理所當然的思考模式。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我們吸納了眼前社會的種種,包含自然、文化、語言等等。往往我們批判事情,會帶著我們的思考慣性。而透過人類學的訓練,能讓我們打破原本的已知,退一步思考事情的可能性。
2024/05/16 《因果關係的底蘊機能是自性,因果非獨立能存在的法則性質。》 認知在有一個「因果」制定也是著相 就像誤以為國家法律、學校規制是宇宙生成的必然產生 法律與規制都是因人多產生社會結構被動產生再以運行 因果是宇宙自然法則,任何起心動念和行為造作都必然在這個
  的確,每個人都會在成長的過程中學習到一些「文明的」與「理性的」思維與行為模式,有些我們會有意識地去做,另一些則潛移默化中影響。但在這個過程中,並非有一些自然與本能被刪除、取代或塞進漆黑的意識地牢中,我們的、從出生開始逐步累積的能力與模式都是不斷地整併新資訊、不斷地調整與擴張。
Thumbnail
人性是自然的賦予,生而公正平等。 學習了解自己創造力模式,明白如何創造自己的世界,進而有能力經營自己滿意的世界。 法則一、存在即是創造力表現的偉大結果。 法則二、能量佔據空間時形成物質。 法則三、能量佔據時間時形成事件。
Thumbnail
三、19世紀迄今的知識型:存在(有機結構)   直到18世紀末,生命出現了(之前僅有生物),大寫的歷史從19世紀起限定了經驗的誕生地;大寫的歷史是所有在經驗中賦予我們的一切的存在方式。   18世紀末,觀念學(德斯蒂)與批判哲學(康德)共存,在兩種彼此外在但同時的思想形式中劃分了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人類智慧的構成和靈魂中的美德。透過對思想的約束以及貪婪的控制,人類展現了靈魂中更高級的美德,從而超越動物。文章中闡述了靈魂中的美德如何影響人類的智慧和行為。
Thumbnail
人的基因,因為生存而需要學會辨識的物件,成了信念。 信念就是生存系統。 人類意識只對生存有關的東西產生解釋,並排除任何不助生存的東西,過濾任何不助生存與威脅的訊號並歸類為無意義。 這樣他們放眼望去都是有助生存且可以理解的物件。 這構成了人類社會的矩陣或環境或世界觀或人類物質世界。
業,就是我們“以為”的信念。 每個文化每個族群每個政府甚至每個宗教,對是非善惡都有不同的道德標準,人類依其不同的教化,將不同的道德版本植入自身的信念系統,成為潛意識中自我評判的量尺,也形成各自不同的罪惡感。 如果宇宙真的有一個神,在審判我們的是非對錯,主導我們最後該上天堂還是下地獄,那麼祂應該以
Thumbnail
這本《人類怎麼學》探討:「哪些是我們的自然預設?」透過比較不同的文化或情境,讓我們注意到那些認為理所當然的思考模式。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我們吸納了眼前社會的種種,包含自然、文化、語言等等。往往我們批判事情,會帶著我們的思考慣性。而透過人類學的訓練,能讓我們打破原本的已知,退一步思考事情的可能性。
2024/05/16 《因果關係的底蘊機能是自性,因果非獨立能存在的法則性質。》 認知在有一個「因果」制定也是著相 就像誤以為國家法律、學校規制是宇宙生成的必然產生 法律與規制都是因人多產生社會結構被動產生再以運行 因果是宇宙自然法則,任何起心動念和行為造作都必然在這個
  的確,每個人都會在成長的過程中學習到一些「文明的」與「理性的」思維與行為模式,有些我們會有意識地去做,另一些則潛移默化中影響。但在這個過程中,並非有一些自然與本能被刪除、取代或塞進漆黑的意識地牢中,我們的、從出生開始逐步累積的能力與模式都是不斷地整併新資訊、不斷地調整與擴張。
Thumbnail
人性是自然的賦予,生而公正平等。 學習了解自己創造力模式,明白如何創造自己的世界,進而有能力經營自己滿意的世界。 法則一、存在即是創造力表現的偉大結果。 法則二、能量佔據空間時形成物質。 法則三、能量佔據時間時形成事件。
Thumbnail
三、19世紀迄今的知識型:存在(有機結構)   直到18世紀末,生命出現了(之前僅有生物),大寫的歷史從19世紀起限定了經驗的誕生地;大寫的歷史是所有在經驗中賦予我們的一切的存在方式。   18世紀末,觀念學(德斯蒂)與批判哲學(康德)共存,在兩種彼此外在但同時的思想形式中劃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