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本書,我時不時會重讀,叫 《原子習慣》。
它教會我一件事:改變,不需要靠衝動的大決定,而是每天 1% 的微小累積。
這個概念聽起來簡單,卻足以讓一個原地踏步的人,找到往前走的方法。我開始寫作,開始整理思緒,讓混亂的腦袋變得清晰。這個小小的習慣,看似微不足道,卻改變了我的人生。
但當我努力建立習慣,追求成長時,我遇見了《我可能錯了》。
這本書來得突然,卻帶來一場衝擊與極大的療癒。
它的作者 Björn Natthiko Lindeblad,曾是瑞典經濟學家,26 歲時放下一切,跑去泰國森林修行 17 年,學習如何與無常共處。後來,他還俗,卻與憂鬱症與漸凍症搏鬥。他的經歷告訴我:真正的自由,不是無所不能,而是學會放過自己。
書裡有句話,我記得很清楚——
「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念頭,也不能決定它們應有的樣貌。我們只能選擇是否要相信它們。」
這讓我開始思考:
我們總以為「我是對的」,是一種堅定,卻沒發現,這種想法可能是有毒的。它讓我們和人對立,讓我們和自己較勁,甚至讓我們忘了,真正重要的,是什麼。
這時,我才發現,這兩本書,其實是在談同一件事——
改變,不只是行動。
改變,也包括「放下」——放下執念,放下對自己的苛求,放下對未來的焦慮。
《原子習慣》告訴我,每天進步 1%,一年後,會成長 37 倍。
這聽起來令人興奮,但現實中,我卻發現了一個問題:
當我們過度追求「進步」,會不會也陷入了「還不夠好」的焦慮?
習慣,讓我們變好。
但如果習慣的背後,是一種「我一定要變得更好,否則不值得被喜歡」的信念,
那麼,這樣的改變,真的能讓人快樂嗎?
圖片來源:pexel
我們真的需要「更努力」嗎?
還是,我們該學習,如何與「不確定」共處?
在《我可能錯了》中,Björn 說了一句話:
「最難放下的念頭,往往對自己傷害最大。」
我們總覺得,人生應該有標準答案,但真相是——
沒有人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變化,學會調整。
這不代表我們不努力,而是:
當你努力過了,還是無法改變什麼時,該學會「放下控制」;
當你感到迷茫時,該學會「允許自己不知道答案」。
這就是行動與心靈的平衡。
圖片來源:pexel
→ 停止「完美主義」,允許自己偶爾中斷。
如果今天沒運動,沒關係,明天繼續就好。關鍵在於「長期持續」,而不是「不容許犯錯」。
→ 不要急著找到所有答案,有時候,允許自己「不知道」,反而會減少焦慮。
沒人能規劃好 10 年後的路,與其糾結,不如專注於眼前能做的事。
→ 不是所有的成長,都需要靠「做更多」。有時候,「不做」也是一種選擇。
別讓所有的時間都被「目標」填滿,學會留一點空白,讓自己真正休息。
這兩本書,教會我一件事:
真正的成長,不只是「前進」,而是學會「放下無謂的內耗」,讓自己走得更輕鬆。
一個是行動的指南,一個是心靈的大門。
當兩者結合,你才會發現,真正的改變,其實並不費力,而是水到渠成。
如果你曾因為「沒辦法堅持習慣」而自責,
如果你總是覺得「自己還不夠好」,如果你努力過了,卻還是覺得卡住了——
那麼,這兩本書,會給你一個更完整的答案。
你不需要一直「做更多」,
你只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
讓成長,成為自由,而非壓力。
願你在人生的路上,
既能踏實前進,也能自在放下。
因為,最好的改變,不是讓你更累,
而是讓你,成為一個更自由的人。
圖片來源:pex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