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張啊,你知道為什麼人資這條路走到中年會有一種‘被現實毒打’的感覺嗎?」
王經理一邊慢條斯理地翻著績效考核表,一邊問道。
小張剛進入人資三年,依舊帶著點理想主義的稚嫩,聽到這句話愣了一下,
「為什麼呢?不是說人資是最能掌握企業核心運作的人嗎?」
王經理苦笑,
「掌握核心?不,是最懂‘現實’的人。走到中年,你會發現,人資最終不是在處理人,而是在平衡利益。到這時候,你才知道什麼叫職場的冷暖人情。」
這就是人資中年的真相——在「理想」和「現實」之間來回拉扯,直到心中那點柔軟的火苗被現實磨成了鋼。
#情境對話:
小張:「經理,我覺得有些基層員工真的很努力,但主管都看不到。」
王經理(淡淡一笑):「努力是最廉價的職場貨幣,結果才值錢。人資不是社工,我們看的不是誰最辛苦,而是誰最有價值。」
小張:「那人資就不能幫他們爭取一下嗎?」
王經理:「你以為你是救贖者?記住,人資是企業的風險控管人,而不是慈善家。這社會尊重強者,不是因為他們值得,而是因為他們有影響力。」
深入解析:
中年人資看過太多案例:「肯吃苦但沒產出的員工,往往是組織裡最容易被裁掉的。」這讓中年HR學會一件事——績效才是話語權,影響力決定生存權。這不是冷血,而是職場現實。
情境延伸:
一次公司重整,王經理被要求列出一份「潛在裁撤名單」。年輕時,他可能會考慮誰家有小孩、誰最近剛買房。但現在,他只關注兩點:
他冷靜地畫出一張「人力價值矩陣表」,將員工依據貢獻度和不可替代性分區,該裁誰,一目了然。
中年HR明白:「情感不能當作裁員名單的考量因素。」
#情境對話:
小張:「最近OKR推行得很不順,部門主管私底下還在用KPI當考核基準。」
王經理:「因為OKR需要自驅力,而多數人天生懶得思考,習慣了指令式管理。」
小張:「那我們再多辦幾場培訓會不會好一點?」
王經理:「天真。培訓能改變知識,但改變不了慣性。要讓制度改變行為,而不是靠說教。」
洞見深入:
中年人資最終會悟出一個道理:「人性是懶惰的、逐利的、排斥改變的。」
所以人資不是去改變人性,而是設計制度去「順應人性」,讓它在制度裡自動達成企業目的。
案例分析:某次公司推動「員工自主學習計畫」,結果報名人數寥寥無幾。但當王經理改成「學習積分換獎金」後,參與率瞬間飆升。這就是人性的弱點——多數人需要外部動機驅動。
#情境對話:
小張:「經理,我最近覺得很累,什麼事都得自己扛。」
王經理:「那恭喜你,終於進階到職場中階層的‘自我覺悟’了。」
小張:「蛤?」
王經理:「基層求指示,中層解決問題,高層做決策。你越獨立,主管越信任你。你越依賴別人,你就只能永遠當基層。」
深入解析:
中年人資懂得一件事:「職場不是交朋友,是交換價值。」
能自己搞定問題的員工,才是組織真正需要的人。年輕人資喜歡「討論」,中年人資則習慣直接解決問題,因為他們知道——「在職場,速度就是競爭力。」
案例延伸:王經理曾在某次裁員風暴中,三天內解決了近百人的資遣程序。他沒開會、沒討論,只依照公司制定的SOP迅速執行。那次高效率操作,讓他獲得總經理的高度評價,也讓他確立了「解決問題型人資」的定位。
#情境對話:
小張:「經理,我最近被業務部門罵得很慘,真的忍不住想回嘴。」
王經理(冷笑):「你以為我就沒被罵過?但你有看過我臉紅過嗎?」
小張:「……倒是沒有。」
王經理:「這就是人資的專業。情緒外露是職場最弱的破綻,你一旦失控,整個局面就崩了。」
深入解析:
「老闆的情緒,是整個組織的晴雨表。」
中年人資懂得,即使內心爆炸,臉上依然波瀾不驚。情緒穩定,是職場裡最強大的軟實力。這也是為什麼許多HR在中年後,話少了、臉皮厚了、但談判力更強了。
案例延伸:某次年終考核,行銷總監因績效不佳被扣獎金,直接在辦公室咆哮:「這什麼鳥考核標準!老子賣了上億還被扣?」 王經理淡定回應:「依照考核規則,您的回款率偏低影響了獲利率,所以扣了部分獎金。如果有異議,我們可以進行二次複議,但程序需由總經理同意。」 場面瞬間冷卻。情緒不對情緒,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情境對話:
小張(猶豫):「經理,有個部門主管人品很差,老是當面一套背後一套,我們是不是該處理一下?」
王經理:「他績效怎樣?」
小張:「還行,去年業績翻了1.5倍。」
王經理:「那就別動他。人品和績效在職場上是兩回事。」
小張:「可是這樣對其他同事不公平啊。」
王經理:「職場不是公平場,是利益場。這就是為什麼年輕HR最容易心累。」
深入解析:
中年人資最終明白:職場不是追求完美人格的地方,而是衡量風險與效益的場域。只要「不違法、不損害組織利益」,企業更在乎的是績效和生產力。
案例分析:某位主管口碑極差,員工流動率居高不下。但因為他的部門每年創造公司30%的營收,王經理選擇「留用但監控」,同時強化底層員工的心理輔導機制。這種「兩手策略」是中年人資常用的平衡手段。
#情境對話:
小張:「經理,我最近真的壓力很大,感覺要撐不下去了……」
王經理(淡定):「那你是想我同情你,還是想我幫你解決問題?」
小張(愣住):「呃……想解決問題吧。」
王經理:「那就去解決問題。職場沒有人有義務同情你的狼狽,大家只在乎你能不能把事情做好。」
深入解析:
中年人資都清楚:「訴苦不會給你帶來資源,只有成果會。」
很多年輕人以為分享脆弱能換來同理,但職場只在乎效率和績效。這就是為什麼中年HR話少了,但行動力更強。
#情境對話:
小張:「經理,人資這條路走久了,會不會覺得很冷血?」
王經理(笑):「不是冷血,是成熟。剛入行時,我也想改變世界,想當個好人資。但後來我明白,企業要的不是好人,而是能平衡利益的專業人。」
小張:「那人資的價值是什麼?」
王經理:「是懂得用制度駕馭人性,用平衡解決矛盾,讓組織最大化生產力,最小化風險。」
「年輕的HR想當英雄,中年的HR只想活得久。」
這是王經理的內心OS。 中年後,他不再追求「被喜歡」,而是追求「被需要」。因為他明白,職場的本質是利益交換,而非情感互動。
❤️點愛表心|💬留言相伴|✏️追蹤世安|🔗分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