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為你會懂的……」
「為什麼每次都是我在遷就?」
「他是不是對我有意見?」
「我已經這麼努力了,為什麼沒有人看到?」
這些念頭,或許你曾閃過、感受過,甚至深陷其中卻未察覺。它們並不尖銳,甚至聽起來有點無辜,但卻像是水面下的暗流,悄悄影響著我們對世界的看法。這不是驕傲,也不是自戀,而是——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帶著的 「隱性自我中心」。
我們的生命從呱呱墜地那一刻起,世界就像是為我們而運轉的。嬰兒一哭,便有人來餵食、哄抱、擦拭淚痕。這種「我想要什麼,就應該得到什麼」的全能感,是每個人成長初期的基礎。
但隨著年齡增長,我們逐漸學會了「世界並非圍繞自己運行」,我們開始適應、讓步、學習理解他人。然而,這份「隱性的自我中心」卻沒有真正消失,它只是換了一種方式,藏在我們的思維模式裡,在人際互動、職場溝通、親密關係中悄悄運作。
如果你曾因為「對方沒有主動關心自己」而感到受傷,因為「別人沒看見你的努力」而委屈,或者因為「某人沒有按照你的預期行動」而生氣——那麼,這篇文章或許能帶給你一些不同的視角。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在低潮時,希望朋友主動關心?在吵架時,希望對方能「自動」明白自己的委屈?你沒說出口,但內心卻暗暗期待:「如果他真的在乎我,就該知道我的感受。」
但世界不是讀心遊戲,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故事裡,忙著處理自己的煩惱。我們以為自己的情緒很明顯,但對方未必能察覺。我們以為沉默已經說明了一切,但對方可能只感受到距離。
如何換個角度?
試著表達,而不是等待被察覺。與其期待對方「該懂」,不如讓自己的需求變得可見。
「他沒有回我訊息,是不是在生氣?」
「主管開會時表情嚴肅,是不是對我不滿?」
「朋友最近有點冷淡,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
這種習慣性將他人行為與自己聯繫的思維模式,會讓人無端承擔許多不必要的焦慮。但事實是,對方可能只是忙碌、疲憊,或是沉浸在自己的思緒裡,完全沒有想那麼多。
如何換個角度?
下次當你產生「這是因為我嗎?」的念頭時,先提醒自己: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他們的行動未必與你有關。試著換個可能性:「也許他只是剛好沒看到訊息」、「也許主管只是昨晚沒睡好」。
當計畫被改變時,你會不會覺得:「為什麼總是我要配合別人?」
當需要等待時,你會不會心裡不耐:「為什麼他們不能快點?」
當對方沒有按照你的方式做事時,你會不會覺得:「這樣根本不對啊!」
有時,我們會不自覺地將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前面,覺得別人應該要體諒我們、配合我們。但同時,對方或許也在心裡默默問著:「為什麼我要遷就你?」
如何換個角度?
試著在不耐煩或不滿時,問自己:「如果角色對調,我會怎麼想?」這不代表我們不該表達需求,而是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求,而我們的需求,並不比別人更優先。
「我發脾氣是因為他先惹我的。」
「我沒有辦法拒絕,因為他讓我很難開口。」
「我這麼做,是因為我沒有選擇。」
當我們將自己的行為歸因於外界,就像是在為自己找到一個「無可避免的理由」。這讓我們免於內疚,卻也剝奪了我們改變的可能性。
如何換個角度?
當你下次覺得自己「別無選擇」時,試著問問自己:「真的完全沒有選擇嗎?」也許不容易,但你依然擁有微小的主導權,而那正是改變的開始。
「我已經做這麼多了,為什麼他卻不回應?」
「我每次都先關心對方,為什麼沒有人主動關心我?」
「如果他這麼對我,那我也沒必要對他好。」
我們總以為關係是對等的,但事實上,人與人的互動並不是一場嚴格的交易。有些人天生就比較不善表達,有些人只是還沒學會回應。有時,當我們願意主動踏出一步,這份善意才有機會流動起來。
如何換個角度?
別讓善意成為一場計算。試著給出,不帶著期待,然後觀察關係如何轉變。
自我中心不是錯,它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只是,有時候,它讓我們的世界變得狹隘,讓我們困在「別人為什麼不懂我」的失落裡。
但當我們開始換個角度,開始理解「這不是只有我」,開始學會表達、學會等待、學會理解——我們的世界,會慢慢變得寬廣。
願我們都能在這條路上,學會看見自己,也看見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