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歡不是交換情緒價值,而是彼此真實的在場
∞ 我為什麼討厭「情緒價值」這個詞 ∞
▍當關係變成情緒的交易所,我寧願選擇沉默與距離
這幾年,尤其在社群媒體上,我越來越常聽到一個詞叫「情緒價值」。
「他給的情緒價值太低了」、「她就是情緒價值很高的女生」、「你不懂給對方情緒價值,難怪留不住人」……
乍聽之下,這個詞好像很有道理,但我卻打從心裡抗拒它。
這不是因為我否定情緒的意義,而是我不接受把人際關係變成一場「你給我多少,我才回應你多少」的效益衡量。
情緒,不該變成價碼;真誠,也不該變成標準化的功能。
▍「你能提供什麼?」這種心態,讓人累了
在「情緒價值」的框架下,我們開始被迫思考:
+ 你有沒有哄人的能力?
+ 你能不能安撫我焦慮?
+ 你是不是夠穩定、夠成熟、不給別人添麻煩?
這些問題看似合理,但實際上,它讓每個人在關係中都變得小心翼翼。
一不小心表現出脆弱,就會被貼上「情緒價值低」的標籤,
好像你不值得被珍惜,不值得被愛。
我們開始恐懼自己會「失去價值」,
開始為了讓別人舒服而委屈自己。
可是,那還是真實的情感連結嗎?
▍我不是提款機,也不是情緒的供應者
我一直是一個敏感的人。
很容易察覺別人的情緒起伏,也容易被別人無意識的表情影響心情。
這樣的我,其實很怕建立關係,
因為我知道一旦建立,就可能要花費大量能量去維持「你期待中的我」——
穩定、聰明、貼心、溫柔,最好還能適時陪伴、時不時懂你、從不情緒失控。
可是,那不是我全部。
有時候我只是想靜靜待著,
不解釋、不安撫,不成為誰的情緒出口。

▍你說的是價值,我要的卻是理解
我們能不能,不再用「你能提供什麼」這種思維看待彼此?
我們能不能承認:
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不是建築在「功能」,而是基於一種真誠的在場?
我希望被喜歡,
不是因為我提供了高「情緒價值」,
而是因為我們的頻率相容,
因為我們能在同一個沈默裡安心,能在不同立場中包容。
我願意付出,但不願意被量化。
我也願意陪伴,但我不是你情緒的保姆,也不是你的心理師。
▍關係裡最珍貴的,其實是不設防的那一面
真正讓我覺得被愛的,
是那些不用努力去「表現得很好」的時刻。
是我難過時不被指責情緒太多;
是我沉默時不被要求快點給出反應;
是我誠實地流露疲憊,卻還是被安靜地接住。
如果這也叫做「情緒價值」,
那它的本質不是「提供」,而是「允許」——
允許一個人做自己,
允許一段關係有高低潮,
允許我們一起經歷,而不是彼此衡量。
∞ 情感,不該是一場績效考核 ∞
「情緒價值」這個詞,
從某個角度看或許有其討論意義,
但我希望它不是變成一把刀、一種壓力。
我不想再用這種詞彙去定義人是否值得、關係是否成功。
因為對我來說,
真正有價值的情感,不是你能讓我多舒服,
而是你讓我可以不再偽裝。
你也曾因這種語言而感到疲憊嗎?
如果你也曾經因為「情緒價值」這個詞而感到疲憊、困惑,
也許你不是孤單的。
也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你的故事,
讓我們一起找回人與人之間最純粹的真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