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不起,我剛剛沒聽清楚,你可以再說一次嗎?」
Jason的話才剛說一半,主管Cynthia又陷入了短暫的放空,眼神飄忽、思緒出神,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團隊私下開始討論:「她是不是倦怠了?還是她根本沒在乎我們的工作?」但沒人知道,Cynthia正在經歷一場內心的風暴——幾週前,她在主管會議上遭到上層羞辱式的批評,當著眾人面被說「領導無方、業績倒退」。她什麼都沒說,只是點頭道歉,繼續留到最後一個關掉會議室的燈。
她以為自己撐住了。但從那天開始,她不自覺地失神、記憶力下降、開始淡化這件事:「也沒多嚴重啦,我只是最近比較累。」
其實,她正在經歷的,是一種成熟大人版本的「否認」——一種源自於童年羞辱創傷的自我保護機制。
為什麼會出現「否認」的防禦反應?
根據心理學的觀察,「否認」常見於曾在成長歷程中遭遇羞辱性對待的孩子,長大後面對工作中的羞辱情境(特別是來自權威者的打壓),內在小孩會瞬間被喚起。
這種情況下,責怪加害者太痛苦、承認自己被羞辱會引發更深的「我是不是不值得被愛?」的自我否定,因此他們寧願淡化事件,甚至用「放空」「合理化」的方式逃避感受。
但問題是,逃避不會讓傷口癒合,只會讓我們變成情緒失聯的大人。在職場上,一個無法感受、無法連結情緒的主管,會讓團隊變得失去溫度與方向。
真正成熟的力量,是承認脆弱,而非否認痛苦
當我們被傷害時,第一直覺可能是:「裝作沒事比較不丟臉。」
但心理學告訴我們,這其實是我們心中「小小的我」在尋求安全感。
精神分析大師榮格(Carl Jung):「只有面對內心的黑暗,我們才有機會接觸真正的光。」
當一位主管願意誠實地面對自己:「我那天真的很受傷,我需要處理這件事」,反而能帶出一種深層的信任感與真誠,讓團隊也學會情緒坦誠與韌性。
讓「否認」轉化為真實的力量
- 覺察: 當你發現自己頻繁放空、容易淡化事件,請停下來問自己:「這件事我真的無感嗎?還是我不敢去感受它?」
- 命名情緒: 找一個你信任的人、或一張紙,把你心中真正的感受說出來,例如:「我覺得委屈、羞辱、孤單。」
- 給予自己心理空間: 不需要立刻反應,也不需責怪自己「太敏感」,因為那份情緒正是提醒你「你曾經受過傷」,而這不是錯。
- 領導者的責任: 若你是主管,當你能夠示範情緒的健康表達,團隊成員也會逐漸學會心理安全與互相支持。
否認是你過去的生存方式,不代表它是你現在的解方
在童年,我們可能靠否認保護自己。但在職場,否認只會讓你與自己、與團隊越來越疏離。誠實地面對那份受傷,也許一開始會痛,但那正是你重新連結自我與他人的開始。
讓我們不再用「沒事啦」假裝堅強,而是用「我在意,所以我願意面對」,為自己開啟一條更有力量的領導之路。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