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在對話時,能暢所欲言、感到安全嗎?
但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有話想說,卻又在心裡反覆斟酌,深怕說出來會造成不必要的誤解、傷害關係,如果在職場上甚至會影響自己的發展,除非我能感受到那個空間是安全,可以放心地暢所欲言。
對我來說,一個「安全對話空間」的定義,是我可以感受到我的聲音能被好好傾聽、我的話能被穩穩接住,即使你不一定完全認同,但我知道對方願意聽,而且不用擔心我的話,會被批判、被貼標籤,甚至影響到職場上的職涯發展、考績,或是與同儕之間的關係,當然,好好說話在對話中也是一個技巧,但這不是我這一次想分享的重點。
職場與生活:為何真誠對話如此困難?
真誠對話,這在職場上感覺是個奢侈的期待,那種對未來發展的隱憂,和我的生計溫飽的焦慮、常常讓我們把想說的話吞回去,而就算在日常的人際關係裡,我們也常常得掂量,到底能說出幾分真實感受和想法!所以為什麼有人說,我們每一個人都帶著很多面具在生活。
這是很多人的擔心,如果我在乎這段關係,我就會害怕說錯話、被誤解,或是被貼標籤,更怕一不小心就失去了與對方的連結,所以,「對話」這麼難以完全講出真話,就是因為在對話中關係人,是否有足夠的成熟度?能不能客觀、理性地為了關係的延續或合作的推進,而好好對話?
但這個「安全」真的不容易建立,需要投入時間和心力,不僅僅是技巧層面的學習而已。
我的體悟:安全感來自日常互動的累積
以我個人的經驗,一個對話空間是不是安全,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我跟你之間過往互動的「經驗值」,我們平常相處時,在關係裡是不是覺得「什麼議題都可以談」?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
第二個關鍵點是,是否會被批判或被貼標籤,當我知道你不會這樣做的時候,我就會安心許多,這種非評判的環境,是建立安全感的基石。
這四年多來學習教練,現在在對話中,如果我感受到對方在批判我時,我會在當下馬上回應對方:「我不喜歡你這樣批判我,我感到不舒服」,對方就會收斂,那我們直接的對話回到平衡的位置,所以,建立一個好的對話,同時也需要知道自己的溝通界線,不過「界線」也不是這篇文章我要談的重點啦!。
再來,我覺得「安全」不只來自於我個人願意分享,如果對方也能夠同樣願意開放分享,那種安全感就會加乘,所以這不是單行道呀!因為我也要從對方的行為中感受到,對方是不是也願意分享真實感受跟想法,當雙方都願意展現真實,和一些脆弱,對話空間才會開始真正有彈性,以及充滿韌性,就像一條有彈性的橡皮筋,能夠伸展自如而不會輕易斷裂,我知道這非常不簡單,尤其在職場。
從小處著手,累積信任資產
要建立這樣的安全對話空間,需要從日常點滴做起,展現主動性,在生活中逐步累積「信任資產」,下面是我的想法可以當作參考:
- 創造「什麼都能談」的氛圍: 在工作之外,主動關心他人的生活、休閒或學習,這類非正式的互動能有效打破隔閡,建立更私人、更有人情味的連結,當彼此能聊工作以外的事,關係的深度自然會提升。
- 以身作則,展現非批判性: 可以率先表現出自己的真誠與開放,願意主動分享,並在傾聽他人時以尊重的態度,不批判、不插嘴、不貼標籤,信守承諾,對方也更有可能回報以同樣的開放與信任,這是一種正向的循環。
- 抓住微小的對話機會: 即使是簡短的問候、對近況的關心,都能累積正面的互動經驗。比方說,走到同事旁邊,問「最近怎麼樣啊?」「工作順不順利?」或是關心一下「假日有去哪裡玩嗎?」「有什麼進修或學習嗎?」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互動,其實都在為未來的深度對話鋪路,讓對方感受到你的關注與尊重。
- 重視「經驗值」的累積: 一個安全的對話空間並非一蹴可幾,它根植於你與對方長期的互動經驗,每一次誠實的對話,每一次對方展現的耐心與尊重,都在為這份信任資產添磚加瓦,這些正面的經驗會成為一種預期,讓你相信在未來的對話中,你同樣能獲得傾聽與理解。
總而言之,如果我們想在關係裡面打造「安全的對話空間」,那麼背後的基石一定是「信任」。這個空間,是「累積」起來的,是從我們日常相處中「搭建」起來的。
你曾經在哪一段關係裡感受到「安全的對話空間」?那是怎麼建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