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一陣子有些事情的發生,讓過往的經驗浮現在心裡,所以我覺得這個主題,蠻適合來分享一下,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有這樣的經驗!
以前我是這樣想的!
如果自認為對別人的建議與期待是出於善意,甚至心裡覺得這樣是「對的」,加上付出自己的耐心和誠意幫助對方,對方應該會改變,變得更好(噗…)。
直到後來我才慢慢意識到—‘改變’,從來都不是自己「說得對不對」「有幫助人的心」就夠了,而是當事人是否已經看見需要改變,還有更重要的是—對方準備要改變了!所以…
一個人會不會改變,關鍵點取決於對自己的認識有多深,而不是我們的建議多麼有道理。
以往,我陪伴對方以及反覆提醒及建議許久後,對方如果沒有如預期改變時,我會感到強烈的失落與無力感,表面上,我好像在生對方的氣,覺得對方不上進、不懂得珍惜我的付出,說到這裡你們應該就看得出來了,後來我才意識到,其實那個憤怒來自內心的一種挫敗感—原來我沒辦法影響我所在乎的人。
而且這種情況在親密關係尤其明顯,過去我曾希望家人之間可以有固定聚會,聯繫的時刻,因為我很重視情感連結,於是我主動安排、聯繫、準備,潛意識中也希望大家能和我一樣重視這個儀式,但每次對方顯得不那麼投入或臨時改變計畫時,我心裡就會有種說不出口的憤怒,沒錯,真的就是憤怒,但這個憤怒包裝著我的-失落。
那不是因為他們做錯了什麼,而是我把自己的期待投射在他們身上,我沒意識到這是我的需求,不是他們的責任,或當別人無法照我的想像配合時,我就會生氣,而這其實是無力的偽裝,是一種「我做了這麼多,為什麼你們還不懂」的孤單,其實背後真正的需求是—愛。

我發現,真正讓人受傷的,不是對方的回應,而是我以為我有能力改變他人,並藉由對方的改變來感覺自己是有價值的,以及填補自己的情感需求,腦袋需要非常清醒才能看懂真相。
我們對越親密的人,常會有越高的期待,特別是伴侶,希望對方更成熟、更體貼、更理解自己,當這些期待沒被滿足時,生氣是我們慣用的情緒,用來表達我們可能沒看見的失落,在親密關係裡面,的確我們需要適度的滿足對方的需求,這的確是一種良性互動,但同時我們也需要換個角度更有彈性的思考,對方可能並沒有絕對的責任一定要如此做,或也許可能對方還沒有那個能力,在我們希望的時間點做出回應或改變。
後來我學會了一件事:不是我們的期待錯了,而是我們需要知道,這個期待是屬於自己的。
當我們把期待放在別人身上,就需要承擔它有可能落空;當然處理失落是另外一個議題,但如果可以學習把焦點放回自己身上,覺察自己的情緒和需求,就有機會更溫柔地照顧內在那個「渴望被理解、渴望被回應」的自己。
所以,現在的我覺察到自己的情緒時,會先問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這是我的期待,還是對方的責任?如果對方實在不能滿足,我如何回頭看我的期待,接下來有沒有不一樣的方式來解決這個期待?」
這個過程並不容易,但它讓我學習如何正確表達我的想法和需求,減少責怪的語言,多去理解對方怎麼想的,也開始學習承擔自己的情感需求,而不是寄託在「改變別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