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80:《帶心,而不是帶人:跨世代溝通的生存法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清晨的金融大樓裡,年輕的新人正小心翼翼地走進辦公室。心中滿是期待,也帶著隱隱的不安。三天後,他卻可能悄悄收拾桌上的文具,像未曾來過一樣,頭也不回地離去。

這樣的情境,在無數企業裡不斷上演。為什麼年輕人第一週就想離職?李河泉老師,用他二十多年橫跨銀行業、教學界與顧問界的經驗,給出了深刻的答案:真正的管理,不是帶人,而是帶心。


raw-image

一、從法律到銀行,再到講師的轉身

李河泉大學念的是法律,卻在畢業後一腳踏入金融業。從基層做起,他歷經催收、法務、合規,卻偏偏最喜歡「業務」與「客戶服務」——因為他看到人心的力量。

有一次,主管把一個「問題案件」丟給他,要他寫報告。那是一個必然「會出事」的陷阱題。年輕的他心裡掙扎:寫了會惹麻煩,不寫一樣會有麻煩。這是一個進退兩難的局面。

後來,一位法官學長給了他六個字:「寫得慢,寫得爛。

於是,他把一週的工作拖到三週,報告裡甚至寫上「風光明媚,鳥語花香」這樣似是而非的詞句。最後,主管受不了,索性把案件轉給別人。

李河泉笑著回憶:「逃走是本能,解決才是本事。

這段「灰色」的歷練,讓他學會了一種生存智慧:在艱難的環境中,找到縫隙,活下來。


二、世代的鴻溝:三個不同

隨著角色轉換,他開始帶領上千人的團隊,後來又成為上市公司、跨國企業爭相邀請的管理講師。他最深的觀察是:不同世代之間,有三個巨大的落差。

  1. 工作態度的不同
    • 老一輩的態度:配合上級期待。
    • 年輕世代的態度:做自己,打造個人品牌。
  2. 工作目的的不同
    • 老一輩:養家活口。
    • 年輕世代:自我實現。
  3. 工作動機的不同
    • 老一輩:先問「我能為公司做什麼?」
    • 年輕世代:先問「公司能給我什麼?」

這三個不同,形塑了職場裡最常見的張力。老闆抱怨「新人沒責任感」,新人則感嘆「公司不懂我」。衝突就在這裡悄然發生。


raw-image

三、黃金 72 小時:新人觀察期

李河泉提出一個關鍵觀點:報到後的前三天,是新人決定去留的黃金時間。

老一輩進公司,第一週想著如何融入、學習規章;新世代卻在觀察:

  • 主管講話的態度怎樣?
  • 同事氣氛融不融洽?
  • 公司文化是不是自己要的?

甚至有人「中午吃完便當,就再也沒回來」。

因此,企業若要留住人才,必須在這黃金 72 小時裡,展現「這是一個值得留下的地方」。不是靠口號,而是靠氛圍與真心。


四、管理的心法:先認同,再融入,才調整

很多主管第一反應是「要求、壓力、命令」。但這在新世代面前,往往失效。李河泉強調:

  1. 先認同:接受這就是現實,環境不會回到從前。
  2. 再融入:理解他們的語言、價值與習慣。
  3. 最後調整:逐步影響,帶出改變。

他用一句話總結:

降低權力,提升影響力。

權力只能逼人,影響力才能留人。


raw-image

五、家庭的影子:職場中的人心映照

為什麼有些新人上班會打招呼,有些卻連眼神交流都沒有?

李河泉觀察:

  • 在家裡會跟父母說「早安」的小孩,進公司也多半會向主管問好。
  • 在家裡沉默不語的孩子,進公司往往也冷淡。

長大後的態度,就是小時候的教養。

家庭規範,悄悄影響著職場表現。這提醒主管:面試時,不妨聊聊家庭互動,往往能看見深層的價值觀。


六、帶心不討好:花錢、花時間,更要花心思

帶心,不是討好。不是請吃飯、發獎金就能解決,而是三件事:

  1. 花時間 —— 陪伴、傾聽,建立信任。
  2. 花錢 —— 提供必要的資源與支持。
  3. 花心思 —— 真正理解他們在乎什麼,把公司目標與個人目標對接。

他提醒老闆們:權利與義務要對等。

當年輕人要求更多權利時,主管也要勇敢提出對應的責任。這才是成熟的合作。


raw-image

七、跨世代共處:一場長遠的修行

李河泉形容,管理就像是一場「慢性病的療程」。不能期待兩三小時的課程就改變一切,而是要長期、持續地練習。

帶心,是一種日復一日的修行。

它需要放下身段,用影響力感染人,用態度引導人。

「人若有退路,誰會往前進?」

這句話不只適用於創業者,也適用於每一位主管。只有不斷逼自己成長,才可能在變動的時代,真正帶領一群人走得更遠。


🌟 精選金句

  1. 逃走是本能,解決才是本事。
  2. 做自己,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找到最強項並發揮到極致。
  3. 報到黃金 72 小時,決定新人留下還是離開。
  4. 先認同,再融入,才調整。
  5. 降低權力,提升影響力。
  6. 長大後的態度,就是小時候的教養。
  7. 帶心不是討好,而是花時間、花錢,更要花心思。
  8. 權利與義務,必須對等。
  9. 人若有退路,誰會往前進。
  10. 白天越光鮮亮麗的人,晚上往往越淒涼冷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lan大叔的職場真心話
8會員
200內容數
我是 Alan大叔,熱愛閱讀與寫作,樂於分享心得與見解。在職場打滾多年,我以真誠的筆觸記錄所見所聞,提供實用的經驗與建議,幫助讀者在職場少走冤枉路。閒暇時,我喜歡透過攝影捕捉生活的美好,也熱愛騎單車享受自由與探索的樂趣。寫作對我而言不只是分享,更是一種與世界交流的方式,期待透過文字與更多人產生共鳴,一起成長、前行!
2025/08/26
當成就成為枷鎖,當努力換來的只是更多質疑,我們該如何停止與自己的拉扯?這是一場關於「內耗」的深度對話。透過敏迪與周慕姿的真實故事,我們看見了內耗的根源,也學會了轉化的可能。讀完這篇文章,你或許會發現──原來我們都可以在自我懷疑裡,找到屬於自己的光。
Thumbnail
2025/08/26
當成就成為枷鎖,當努力換來的只是更多質疑,我們該如何停止與自己的拉扯?這是一場關於「內耗」的深度對話。透過敏迪與周慕姿的真實故事,我們看見了內耗的根源,也學會了轉化的可能。讀完這篇文章,你或許會發現──原來我們都可以在自我懷疑裡,找到屬於自己的光。
Thumbnail
2025/08/26
在職場與生活中,提問與回應不僅是一場對話,更是一門影響人心的藝術。朱楚文,以主播與主持人的歷練,提煉出破題連結、Why-Why so-So what 提問法,與高情商回應模板。她的故事告訴我們:緊張是突破的起點,練習是唯一的捷徑。這不只是課程,而是一場讓你在任何對話中,都能自信應對的生命演練。
Thumbnail
2025/08/26
在職場與生活中,提問與回應不僅是一場對話,更是一門影響人心的藝術。朱楚文,以主播與主持人的歷練,提煉出破題連結、Why-Why so-So what 提問法,與高情商回應模板。她的故事告訴我們:緊張是突破的起點,練習是唯一的捷徑。這不只是課程,而是一場讓你在任何對話中,都能自信應對的生命演練。
Thumbnail
2025/08/25
在人生低谷中,她曾與死亡擦肩,卻因一張天價醫院帳單決定「活下去」。從那一刻開始,Jolie 走上了顯化之路——從憤怒到希望,從自救到助人。這不是玄學,而是一種「有意識的創造」:透過 21 天的習慣養成,重新校準潛意識頻率,把命運交還到自己手中。
Thumbnail
2025/08/25
在人生低谷中,她曾與死亡擦肩,卻因一張天價醫院帳單決定「活下去」。從那一刻開始,Jolie 走上了顯化之路——從憤怒到希望,從自救到助人。這不是玄學,而是一種「有意識的創造」:透過 21 天的習慣養成,重新校準潛意識頻率,把命運交還到自己手中。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管理者必須理解世代差異,調整管理策略,才能避免溝通誤解與人才流失。 《帶心管理學》助你突破世代壁壘,提升士氣,打造高效跨世代合作模式。
Thumbnail
管理者必須理解世代差異,調整管理策略,才能避免溝通誤解與人才流失。 《帶心管理學》助你突破世代壁壘,提升士氣,打造高效跨世代合作模式。
Thumbnail
職場中的執行者與管理者有著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學會轉換角色對於職涯發展非常重要。 培養聆聽能力與情商,掌握不同角色的溝通邏輯。溝通技巧、提高情商是成功轉型的關鍵。
Thumbnail
職場中的執行者與管理者有著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學會轉換角色對於職涯發展非常重要。 培養聆聽能力與情商,掌握不同角色的溝通邏輯。溝通技巧、提高情商是成功轉型的關鍵。
Thumbnail
管理的本質,並非單一設定,而是一場持續的對話。在世代差異、科技進步及環境變遷的影響下,管理者更需關注溝通、協作與目標一致性。文章強調彈性與原則的平衡,成果導向與有效運用時間的重要性,並鼓勵建立讓團隊成員願意表達、安心回報的環境,以提升團隊合作及生產力。
Thumbnail
管理的本質,並非單一設定,而是一場持續的對話。在世代差異、科技進步及環境變遷的影響下,管理者更需關注溝通、協作與目標一致性。文章強調彈性與原則的平衡,成果導向與有效運用時間的重要性,並鼓勵建立讓團隊成員願意表達、安心回報的環境,以提升團隊合作及生產力。
Thumbnail
員工離職是企業常態,但怎麼處理才顯現主管格局?本文結合社群實例與管理經驗,提出五步驟面談法,幫助主管從「理解、掌握、諮詢、誠實、祝福」五面向,將離職轉化為雙贏契機,展現領導智慧與組織風範。
Thumbnail
員工離職是企業常態,但怎麼處理才顯現主管格局?本文結合社群實例與管理經驗,提出五步驟面談法,幫助主管從「理解、掌握、諮詢、誠實、祝福」五面向,將離職轉化為雙贏契機,展現領導智慧與組織風範。
Thumbnail
Z世代正在成為職場主力,他們追求自主、意義與即時回饋,傳統管理方式已難以奏效。這篇文章解析Z世代的職場特質,並提出主管五大關鍵領導策略,從賦權到成長導向,協助主管重塑領導風格,打造跨世代共好的團隊文化。
Thumbnail
Z世代正在成為職場主力,他們追求自主、意義與即時回饋,傳統管理方式已難以奏效。這篇文章解析Z世代的職場特質,並提出主管五大關鍵領導策略,從賦權到成長導向,協助主管重塑領導風格,打造跨世代共好的團隊文化。
Thumbnail
新世代管理挑戰多?主管學會「事求人」,理解年輕人價值觀。 斜槓員工如何管理?支持其探索,善用其技能,共創職場雙贏。
Thumbnail
新世代管理挑戰多?主管學會「事求人」,理解年輕人價值觀。 斜槓員工如何管理?支持其探索,善用其技能,共創職場雙贏。
Thumbnail
在當前高流動率的職場環境下,新人訓練不再只是傳授技能,而應該是 幫助新人適應、融入文化、提升抗壓力,並建立長遠職涯思維。 🔑 關鍵問題: 如何讓新進員工更快適應工作環境? 如何幫助新人減少焦慮,提高工作專注力? 如何透過訓練,提升員工的抗壓性與長期穩定度? 答案:引入「正念」到新人訓練中!
Thumbnail
在當前高流動率的職場環境下,新人訓練不再只是傳授技能,而應該是 幫助新人適應、融入文化、提升抗壓力,並建立長遠職涯思維。 🔑 關鍵問題: 如何讓新進員工更快適應工作環境? 如何幫助新人減少焦慮,提高工作專注力? 如何透過訓練,提升員工的抗壓性與長期穩定度? 答案:引入「正念」到新人訓練中!
Thumbnail
本文探討跨世代溝通如何提升企業競爭力,從企業經營角度切入,並提出具體可執行的機制與方法,例如反向導師制、跨世代決策小組、跨世代績效與晉升機制等,協助企業打造跨世代共融文化,促進人才發展與商業成長。
Thumbnail
本文探討跨世代溝通如何提升企業競爭力,從企業經營角度切入,並提出具體可執行的機制與方法,例如反向導師制、跨世代決策小組、跨世代績效與晉升機制等,協助企業打造跨世代共融文化,促進人才發展與商業成長。
Thumbnail
▲當在現代職場競爭激烈的環境中,有效的跨階級溝通和溝通技巧是關鍵,不僅能減少誤解和衝突,還能提升工作滿意度、促進資訊流通、建立關係,最終實現共同的目標。(圖片來源:RF123) 文/震旦月刊626期/林由敏.中華人事主管協會執行長 根據職場社群平台LinkedIn歸納出2023年最搶手的20項工
Thumbnail
▲當在現代職場競爭激烈的環境中,有效的跨階級溝通和溝通技巧是關鍵,不僅能減少誤解和衝突,還能提升工作滿意度、促進資訊流通、建立關係,最終實現共同的目標。(圖片來源:RF123) 文/震旦月刊626期/林由敏.中華人事主管協會執行長 根據職場社群平台LinkedIn歸納出2023年最搶手的20項工
Thumbnail
這些年在企業裡,一直關注新生代員工的成長,同時也輔導了很多的職場新人。在輔導新人的過程讓導師能覺察到自己的思維盲區,同時在思考問題會有更多新鮮和好玩的切入點。 如果要勝任企業職涯導師,以下三個因素尤為重要: 企業職涯導師工作坊
Thumbnail
這些年在企業裡,一直關注新生代員工的成長,同時也輔導了很多的職場新人。在輔導新人的過程讓導師能覺察到自己的思維盲區,同時在思考問題會有更多新鮮和好玩的切入點。 如果要勝任企業職涯導師,以下三個因素尤為重要: 企業職涯導師工作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