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內耗的無形戰場
夜裡十二點半,城市的燈火逐漸熄滅。
你卻還盯著天花板,腦海像壞掉的錄音帶,不停重播白天的畫面:
「我是不是話說錯了?」「如果剛剛再努力一點,會不會不一樣?」
身體早已疲憊,心卻像陷入拔河比賽,另一端是那個苛責的自己。明明外在沒有任何人責怪你,卻感覺到靈魂正在被消耗。這就是內耗。

有人形容內耗像「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每天都在進行,但對手其實是自己。心理學家告訴我們,這不是個性上的缺陷,而是我們成長過程中逐漸養成的模式。
阿德勒心理學與完形心理學,提供了兩種不同的切口,帶我們看見內耗的真實根源。
阿德勒心理學——內耗,是自卑與虛構目標的回聲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帶著自卑感長大。自卑不是壞事,它能推動我們進步,但若沒有被正確理解,就會變成讓人不斷自我消耗的陷阱。
1. 接納自我需求的掙扎
小玲在辦公室裡,桌上已經堆著三份專案文件,主管卻又加派一份任務。
「沒問題,我可以!」她微笑著答應。
但轉過身,她手指緊緊摳著桌角,眼淚幾乎奪眶而出。她心裡有個聲音吶喊:「我真的需要幫忙。」另一個聲音卻冷冷地回應:「不准說,否則會被嫌棄、不被需要。」

阿德勒說,這就是「虛構目標」。她的內心塑造了一個信念——「如果我表達需求,就會被拒絕。」於是她選擇把需求壓下,展現「過度獨立」。
然而這種偽裝,只會讓心更疲累。
👉 許多人都有類似經驗:
- 聚會時,其實不想喝酒,卻硬著頭皮舉杯。
- 家庭裡,明明已經筋疲力盡,卻還要逞強,因為「我不能成為別人的負擔」。
這不是堅強,而是一種自我消耗。
2. 承受強烈情緒的困境
小偉在會議上被主管當眾批評,他點頭稱是,表情冷靜,甚至微笑。
但回到座位後,他手心冒汗,心口發緊。
「我好難過。」

另一個更強勢的聲音立刻壓下來:「忍住!你要穩重,別示弱!」
這就是阿德勒所謂的「生活風格」:當小時候表達情緒被否定,「別哭了,有什麼好哭的!」逐漸內化成信念——「表達沒用,只會丟臉。」
於是長大後,他寧可把情緒壓下,也不願冒險表達。內耗,就這樣在沉默中悄悄累積。
3. 確認自我價值的焦慮
阿豪刷著社群,手機螢幕上閃爍著一顆顆紅色小愛心。他的照片經過精修,文字精心設計,看起來光鮮亮麗。
當「讚」數增加,他短暫地感到安慰。

但夜深人靜時,他盯著鏡子裡的自己,腦海冒出一句話:
「如果大家發現我其實沒那麼好呢?」
這就是阿德勒說的「自卑感」反撲。
當一個人的自我價值過度依附外在評價,他會不斷追逐「完美」的假象,以掩蓋內心的恐懼。看似努力,其實是深陷在與自卑搏鬥的無盡迴圈。
完形心理學——內耗,是與自我的斷裂
完形心理學的關鍵在於「體驗」。它提醒我們:當需求、情緒不被允許時,人會與真實的自我斷裂。這種斷裂,就是內耗的溫床。
1. 需求的壓抑與身體化
小慧近一年來反覆胃痛。醫生說是腸胃炎,但她心裡清楚:每一次胃絞痛,都是因為她把話吞了回去。
「我明明想拒絕這個工作,卻不敢開口。」
「我明明需要支持,卻總是笑著說沒事。」
完形心理學稱之為「身體化」。當需求被長期壓抑,身體會替心靈說話。有人長出蕁麻疹,有人頭痛不止,都是未被接納的需求在抗議。
2. 情緒的逃避與斷裂
一群朋友看電影,情節正到感人處,眼淚快掉下來時,阿明突然插話:
「這演員死了三次還能演,真是打不死的小強!」
眾人哈哈大笑,氣氛輕鬆下來,但原本的悲傷也瞬間被切斷。

這就是「情緒逃避」。
因為悲傷太脆弱,阿明用幽默掩蓋。長久下來,他幾乎失去了「真實去感受」的能力。
很多家庭都有這樣的模式:
- 父母說「男子漢不能哭」
- 情緒一出現,就有人打岔
- 甚至用吃東西、買東西、喝酒來麻醉
結果,我們和情緒越走越遠,以為「有情緒」本身就是錯。
3. 自我價值的空洞感
小芳和同學吃飯,連續五天大家都點牛肉麵,她默默挑掉碗裡的肉。直到有一天被發現,同學驚訝地問:「你不吃牛?為什麼不早說?」
她靦腆地笑:「我不想麻煩大家。」
這並不是單純的禮讓,而是缺乏自我價值感的

展現。她潛意識裡相信:「我的需求不重要。」
完形心理學認為,當需求與感受長期不被接納,人就會形成「假我角色」——把別人的期待當作自我的存在依據。
於是,越努力迎合,越覺得自己空洞。
阿德勒 vs 完形心理學
心理學教室裡,一場對話展開。
阿德勒派老師說:「內耗來自自卑與虛構目標。人們害怕失敗,才會過度用力。」
完形派老師回應:「不,你只是與自己的情緒斷裂。當你不敢去感受,就會掉進空洞與掙扎。」
學生靜靜聽著,心裡浮現一個念頭:
「原來我的卡住,不只是想太多,也是感受得太少。」
走出內耗的可能路徑
那麼,我們該如何讓內耗不再消耗,而是成為成長的契機?
1. 練習表達需求
小芳在聚餐時,終於鼓起勇氣說:「我想吃素。」
原以為朋友會嫌麻煩,卻換來爽快的「好啊!」那一刻,她第一次感受到:原來我的需求也值得被尊重。
這就是一個小小的轉折——當你勇敢表達,世界其實比你想像的更能接納。
2. 練習覺察情緒
小偉開始寫「情緒日記」。
他用最簡單的方式,每天寫下一句話:「今天,我感到害怕。」 當文字落在紙上,他驚訝地發現:情緒沒有那麼龐大,它會因為被看見而縮小。
完形心理學告訴我們,情緒不是怪獸,而是一個需要被理解的訊號。
3. 練習自我憐憫
阿豪站在鏡子前,久久望著自己的眼睛。
他深吸一口氣,輕聲說:「我不是因為完美才值得被愛,而是因為我就是我。」
那一刻,他彷彿看見一個被忽略的小男孩,終於露出安心的笑容。
這就是「自我憐憫」的力量。當我們願意擁抱自己的脆弱,內耗就會慢慢轉化成和解。
結語:讓內耗成為和解的起點
夜深人靜時,你或許仍會陷入自我拉扯。
但這一次,你學會停下來,對自己說: 「我已經夠好了。」
內耗,不再只是無聲的敵人,而是一面鏡子。
它提醒我們:是時候回頭,擁抱真實的自己。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 金句摘錄
- 過度獨立不是堅強,而是害怕脆弱的偽裝。
- 內耗不是你太敏感,而是你和自己失去了連結。
- 情緒一旦被看見,它就不再那麼龐大。
- 討好別人換來的,不是安全感,而是更深的空洞。
- 完美不是價值的證明,而是自卑的假面。
- 需求被忽略久了,身體會替你說話。
- 勇敢表達需求,世界其實比你想像的更能接納你。
- 自我價值,不該依附在別人的眼光裡。
- 內耗是一面鏡子,提醒你:該擁抱真實的自己了。
- 你不是因為完美才值得被愛,而是因為你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