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在考場時能調用的思維模組
學測將至,面對國寫題,考生最擔心的應該是看到考題時沒有靈感,無從下筆;或是寫到一半發現偏題。要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最佳的方法應該是建構一套能在考場能順利調用的思維模組,才能確認在考場上至少能展現自己該有的水平。
至於什麼是「建構一套在考場能調用」的思維模組?這是指我們必須有明確的解題步驟和做法,不管看到什麼類型的題目,都能支配自己的腦子在考場上依照這套方法進行思考。
那麼這套思維模組該怎麼用呢?我最喜歡的是貍想教育創發的「河道式寫作」,河道寫作把作文拆解為立意、取材、結構、文采四部份,每個部分都有具體對應的練習。而這些被拆解的部件只要能在考場時有序的被組裝,就可被視為是思維模組的調用。
以下的分享資料大多來自河道寫作,僅在
結構的部分有加入我自己平日習慣的做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選河道作文的連結:
河道式作文寫作指南
考場知性寫作四步驟一原則
步驟一:審題
對知性題時,「審題」是最重要的,因為問題(一)大多是要求考生整理文字或圖表內容,而問題二則是闡述個人觀點。如果沒有仔細看題目,那麼不僅問題(一)在回答時很可能理解錯誤,更慘的是,把問題(二)問題(一)切割開來,沒有依循問題(一)的提示方向,幫助自己增加問題(二)的回答深度、廣度,自然會淪落到全盤皆輸的局面,所以說,知性題是「萬事起頭難」。但是,「審題」結束後,知性題的回答就簡單許多。
審題的基本原則如下
【 解構文本】➡️ 【 確認要求】 ➡️【 確認限制 】
問題(一)的解題原則
問題(一)由於字數限制,回答時僅需根據文本資料說明即可,先確認「題目在問什麼」,再找出「答案在文本的哪裡」;其次,由於問題(一)大多要求考生解讀文本訊息,所以回答時可適時援引文中資料,證明自己的說明,並非杜撰。文字類的文本,可以適度使用一些原文中的專有詞彙;圖表類的文本,則可以考慮使用數據。
再次,根據題目要求與字數、行數限制,快速分配層次,例如「我要先用一行左右的文字總數文中的某某觀點,再分別用兩行文字說明文中的兩個例證」(總說➡️ 分說),也可以「我先分別應用文中的兩個觀點,再用一句話總結全文主旨」(分說 ➡️ 總說)。即使只有一段,也要用「句子與標點符號」簡短落成是處理的條理分明才好。
最後,由於問題(一)字數有限,所以答題關鍵在言簡意賅,不需要耗費心力,經營文采,更不用特別在此處是有修辭技巧。技巧。
接下來的步驟二、三、四,會集中在問題(二)的部份說明
步驟二:立意
所謂的立意,是這篇文章「你想說什麼」,它的表現取決於寫作者的眼界。但眼界這個詞高大上到虛無飄渺,在應試時可以嘗試提出對比立場增加張力,若能在對比立場之外形成整合(三層運思),就能讓立意更完備。
在此依舊援引河道作文說明所謂的對比立場、三層運思為何
111學測題〈樂齡出遊〉
實際應試時有兩種做法:
a.用三層運思表格及句型輔助思考
b.將核心觀點濃縮成一句話寫在題目卷上,並在後續寫作過程中提醒自己。
步驟三:結構
知性題可分為「立場類」(是否支持校園減糖);「解決類」(樂齡出遊)以及「觀察類」(對「思考慣性」的觀察),最常出現的考題是「立場類」。現在用一個表格來做說明
其中,立場類加入「駁論」可增加說服力,也可和立意當中的「對比立場」相互參照。駁論論述的順序可以是:提出反論➡️讓步肯定➡️指出錯誤➡️實例佐證
(資料來源:劉奕酉:《高產出的本事》P95)
解決類借用的概念其實就來自於麥肯錫的SCQA模型,可以利用這個模型來釐清和定義問題,並提出適切的解決方案。
觀察類比較接近傳統的議論文。例如在閱讀提供的篇章是對於「思考慣性」的說明,並要求考生對於「思考慣性」的作用、影響,說明自己的觀察。那麼運用What(什麼是思考慣性)➡️Why(為什麼思考慣性會對我們有影響/舉例)➡️How(如何應對思考慣性),就能讓文章論述情楚且有層次
步驟四:取材
我自己比較習慣將取材視為是舉例,這部分除了平日自己多準備素材,在考場上已可以適度化用引文的例子。也可以使用對比的例子,以便和立意的對比立場相互呼應。
老規矩,加入圖說更清楚
希望看見這篇文章的考生,在國寫的考場上,都能得到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