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選擇體制外家庭的我來說,當孩子到了三歲還沒有去幼兒園的時候,大概就已經開始成為一個體制的分野點了,過去孩子還在兩歲的時候大家的問法都是要上幼稚園了嗎,有去公托嗎?那時候的回應都是還早囉,我們還沒這個打算,但我跟我老婆都確信我們沒有太大的興趣送小孩去幼稚園,所以既使三歲了我們還是繼續走親子共學這個體制外的路線,只是萬萬沒想到踏上這條路後再面對周遭其他99%都在體制內的人的眼光,我還是會感受到那種【哎呀,原來我們真的是異類阿 ... 】的感覺。
有一本書叫做【逃避自由】,由佛洛姆所寫的經典之作,當人一旦逃離群體成為了自由的個體的時候,卻又會開始想要回到群體之中,這種逃避的想法,面對自由如此嚮往但真正獲得時卻又會龜縮的心態,我認為也是體制外的家庭都會碰到的問題,當體制外家庭不斷去和體制內做比較的時候,其實你已經喪失了自由了,因為凡事都和體制內相比時,你已經把你自己和體制內化上了等號,其實你並不想要去體制外,而是希望在逃離體制的時候卻還是保留體制的樣貌。
這不免也讓我自己去思考,我們讓孩子走體制外到底想要的是甚麼?我難道正在逃避自由嗎?教育是一條一點也不輕鬆,一點也不能馬虎的路,走出體制的家庭其實要付出的努力與金錢往往都是更多的,但這條路上我認為唯有不斷的反思,不斷的回顧才是正確的,因為我們很容易不自覺地就忘記了自己的選擇,忘記了自己選擇體制外的原因,最終人到底要如何才能做自己?我們走體制外的目的是甚麼?我覺得還是老樣子,我們相信成為【自己】這件事,走體制外遠比體制內要容易達到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