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次參與喜閱樹【閱讀與理解】課的孩子拿回第一張批閱完成的學習單,發現每個題目旁都被老師標上「A,B,C,D」不同等級時,大多會下意識去數算。
此時,帶孩子一起閱讀評量標準,參考同學答案,試著理解和判斷「答案」與「評量」之間的對應,藉此進行 閱讀理解小訓練之外,我們也一定不會忘掉這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恭喜他們!
現在你知道自己哪裡做得不錯,也知道自己還沒辦法好好掌握的題型,那就是我們可以如何變得更厲害的方向囉!
「還有,請記得,現在看到的這些評量,都是你『寫學習單時』的狀態,不代表你永遠是這樣的程度。」
雖然只是短短幾句話,其實傳達了我們最期待孩子能擁有,並努力在一同閱讀及學習的過程中,協助他們長出來的 #成長性思維。
一個擁有「成長性思維」的人,相信自己可以透過練習而進步,因此願意嘗試,不害怕困難與失敗。即使犯下錯誤,也能把它當作學習機會,不會輕易放棄努力。
我們當然都希望孩子能成為這樣的學習者,但應該如何協助孩子培養出成長性思維呢?
哈佛心理學家劉軒在《不敗學習力》一書中,列出以下三點增強成長性思維的關鍵訓練,也呼應了我們在課堂中的實踐:
✅ 完成小目標,讓信心不斷增強
在努力過程中,持續為自己設定小目標,便能點滴建立信心。
例如我們會在一週的實體營隊中,為孩子設定每天的學習單評量目標;如果是程度還沒辦法跟上的小孩,也會和他們個別約定個人目標。總之,原則是每次都要試著比上次更努力、更進步一些。
而閱讀理解課的 #故事閱讀、 #生活閱讀、 #影像閱讀和 #心智圖四大主題,是隨著難易度進行安排。我們會在進入不同主題的學習時,提醒孩子又將迎向怎樣的新挑戰,無形中讓他們感覺到自己就像在遊戲破關一樣,持續累積經驗值!
✅ 在學習過程中,不斷修正與檢視
不怕麻煩,不斷修正,學習上的盲區便能逐漸縮小,在過程中看見進步。
這件有點繁瑣的事,對孩子來說並不容易。因此在線上課必須仰賴家長的協助和配合;實體課的老師則為孩子設定訂正目標,也要讓他們知道這麼做的目的。
每堂課最後二十分鐘,老師會提醒孩子「拿出另外一個顏色的筆」,目的是要讓孩子能在發表及討論過程中進行補充,讓答案更臻完整。我們也告訴孩子,每份學習單最珍貴的,就是這些不同顏色的痕跡,讓你知道自己可以補充與進步的地方。
✅ 加強學習動力,「我得要」變成「我想要」
作者劉軒提到,關鍵在於如何看待學習,試著把「我得要」變成「我想要」。
身為教育者,我們的專業是透過課程設計和正向語言,為孩子加強學習動力。像剛接觸閱讀理解這門課時,曾經很驚訝,我自己上課沒有特別感覺,為什麼許多孩子都會覺得這堂課「很有趣」?
後來我發現,或許是因為我們用心挑選能激發好奇的有趣文本,並在課堂中與孩子進行大量互動,人人有機會分享自己的想法與觀點。
也因為我們保持正向語言的溝通,讓教室中的每個孩子長出安全感,相信自己正在訓練大腦的進步過程;相信遭遇挫折時,同儕與老師都願意給予協助。如同我常常寫在學習單回饋小語中的句子:
「你已經能做到……」
「接下來我們可以一起練習……」
說到底,其實這份真誠的相信,就是協助孩子培養成長性思維的關鍵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