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先問您一個問題:你覺得在工作中同事之間相處的融洽與否、彼此之間是不是很有團隊默契,對於工作表現是否會有顯著影響呢?
《無形資產-將人人變成神隊友的團隊默契科學》嘗試探討當團隊成員彼此之間建立起良好的相處默契,究竟對績效會產生什麼影響。我想,有些人應該會覺得如果在工作裡能夠與同事好好建立關係,培養出彼此之間的默契,對於工作時的心情絕對是加分的,也會讓我們在工作時比較快樂,對績效會有幫助。但應該也有人會認為,這不過就是純個人感受層面的事罷了,與工作的績效無關。相信也會有人主張不需要花時間或心思去培養與同事彼此之間的合作默契,只要大家強化自己的專業能力,在工作時好好表現,才是對績效有幫助的,上面這三種想法不知道你又是比較偏向哪一派的呢?
《無形資產》作者瓊萊恩是一位專注於報導運動領域的記者與作家,她是美國體育新聞的先驅,也是美國第一批女性體育專欄作家之一,在運動報導領域工作了25年,由她主筆的體育專欄和專題報導曾經獲得包括美聯社、ESPN體育文學獎等各大媒體獎項肯定。聽到這裡你可能會有點疑惑:為什麼是由運動記者所撰寫呢?
原因在於:「運動」向來是學界研究人類表現的重要領域,許多關於學習、成就與表現的重要著作,也都源自於觀察與分析運動員的成績。而瓊萊恩在她多年的體育報導生涯中,一直存有一個疑問:究竟對運動團隊例如棒球隊、籃球隊來說,難以定義又無法衡量,但會讓成員產生正面、積極感受的「團隊默契」,到底對比賽成績有沒有幫助?
瓊萊恩花了將近10年的時間,從分析球隊、球員的數據中找出研究的標的,以及實地採訪運動員與相關人員像是教練、工作人員等,把結論整理成《無形資產》這本書。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她的觀點到底是什麼。
既然已經有運動數據可以分析,為什麼還要談虛無飄渺的「團隊默契」
在
《無形資產》書的開頭,瓊萊恩提到了另一本在2003年出版,以棒球界開始重視數據分析為主題,相信也很多人看過這本書或是根據書改編的電影《魔球》MoneyBall。感覺上仰賴客觀的數據來了解一支球隊的勝敗機率或是球員的表現,甚至是評估他們對球隊能產生的價值,顯然是蠻合理的做法。因此從《魔球》開始,幾乎所有的球隊都開始重視以球員表現數據為主來管理與經營的做法,根據數據決定球員的陣容與去留。
然而還是有一派運動界人士,堅信球員之間的相處與感情對於其表現能夠產生神奇的效應,而瓊萊恩在多年的體育採訪經驗裡,也親眼見證過許多在勝算極低的情況下團隊因為成員間的默契與彼此激勵,發揮出極佳表現逆轉勝的實際場景。但是,也同樣有許多球員彼此之間感情很好,但是表現平平的球隊,那麼上述兩種情境間的差別在哪裡呢?瓊萊恩想要解開這個謎題。
人類大腦的生理反應,會讓我們做出自利之外的利他行為,凝聚為團隊
《無形資產》書裡先從人類的生、心理切入。根據醫學研究:人與人之間,會因為親近的接觸,刺激大腦分泌出能強化彼此之間的關係的一種物質稱為催產素。以及因為大腦中鏡像神經元的作用,會使人與人彼此之間產生相互模仿、彼此同理、信任的行為。這些都是先天就存在的生理機制,讓人類因為高度的群體合作,而在物競天擇的演化中存活至今。
書裡有引用了一個實驗「信任遊戲」:把人分成A、B兩方,讓受測者A 方單獨坐在小隔間裡,幫他指派一個夥伴B方,但是他們彼此之間看不到對方也不知道對方是誰。然後告訴A 方:你的帳戶現在已經得到10 塊美金,你可以決定要分給你的夥伴B 方多少錢,你分給他的金額會乘以三進入B 方夥伴的帳戶。舉例:如果你決定分給你的夥伴5 塊美金,他實際上會得到15 塊美金。
之後,你的夥伴B 方也可以決定要分你多少錢,假如他分你10 元,那麼你就會拿到原本你剩下的5 元,以及B方分給你的10 元也就是15元,會比你原本有的10 元還多。
不過,因為彼此之間不知道誰是誰,所以如果收到錢的B 方夥伴獨吞選擇不回饋A方,也不會有心理壓力,大可選擇把所有錢留下來。你猜會把錢分給A 方的人是百分之多少呢?也許有人會覺得應該是一半一半吧,但是實驗的結果發現,有98% 的B 方會把錢回贈給A 方,為什麼呢?
在進行這個實驗的前後都有幫受測者們抽血採檢,想要知道過程中受測者血液裡的化學物質濃度的變化。結果發現,B 方受測者在獲得A 方的饋贈之後,血液裡催產素的濃度會上升,收到的金額越大,催產素濃度越高。在經過不同的實驗設計驗證後,研究團隊認為:是A 方的善意引發了B 方的催產素分泌,進而讓B 方以善意回饋,所以才會在沒有其他外在壓力的情況下,有98% 的B 方願意回贈。
這個實驗證明了一點:人類大腦的生理反應,會讓我們做出自利之外的利他行為,善意會激發出善意,信任會激發出信任。而這也是能讓我們彼此之間凝聚成團隊,甚至願意為他人付出的生理原因。
團隊默契如何轉化成更好的表現?因為有「超級感染者」
但是光是團隊成員相處得融洽,彼此互相信任,似乎還不構成「表現卓越」的條件,那麼是什麼讓團隊默契能夠引發好的表現呢?在
《無形資產》書中瓊萊恩認為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元素是她稱為「超級感染者」的成員,他未必是隊長或領導者,但是卻是讓團隊能有優異表現的關鍵因素。之所以會導出這樣的發現,原因來自於美國職棒大聯盟中的一位球員強尼岡姆斯。
強尼岡姆斯是一位外野手,從2003年至2016年他在大聯盟MLB打球,待過八個不同的球隊,而他的職棒遊牧人生裡浮現出一個模式:他待的球隊會贏球。但不是因為他個人的戰績,他也稱不上是球隊的關鍵人物或核心人物,不過和他共事的球員,都認為岡姆斯有一種可以影響每個人的力量,因為岡姆斯會真誠、深刻,主動的關懷隊友,漸漸讓球隊產生出微妙的變化,進而提升表現,戰績因而變好。
書中引用了許多曾與岡姆斯一起打球的球員的話,像是「在我合作過的球員中,最擅長營造團隊默契的就是強尼岡姆斯,他是球隊的重要動力」,或是「就算比賽那天岡姆斯沒有上場,他依然會影響比賽,像他這樣的大聯盟球員很少見。」那麼岡姆斯是如何產生這樣的影響力的呢?投手布蘭登麥卡錫認為:岡姆斯該嚴肅的時候嚴肅、該輕鬆的時候輕鬆。他提振隊友的自尊心,緩和隊友的怒氣,也會用不冒犯隊友的方式,指出他們不夠努力或表現不佳,進而讓球隊團結起來。
投手麥卡錫用「涓滴效應」來形容他認為超級感染者岡姆斯產生的影響,可以分成兩個部分:氣氛和資訊。氣氛指的是「如果團隊讓你覺得比較自在、樂在其中,你就能展現出更好的自己。」。而涓滴效應的另一部分則是與成員間的資訊分享有關,麥卡錫認為資訊的影響效果不僅取決於資訊的內容與品質,也取決於接收者對資訊傳遞者的觀感。
麥卡錫這樣解釋「假如隊友給你建議,接下來的兩個月他的建議成功的幫你改善表現,而這樣的互動頻繁地在球員之間發生,一整個球季下來影響就不小。」「但如果反過來,隊友是你討厭的人,當他給你建議時,你的大腦會說『誰鳥你!』,本來可以改善的表現就因此不會發生,甚至表現會越來越差。」
《無形資產》書裡提到,超級感染者追求的是情感聯繫和意義。他們極富同理心、關懷別人、擅長溝通。他們接受自己的失敗與缺點,也允許自己展現脆弱,他們藉由自嘲展現幽默,樂意成為自己與他人開玩笑的對象。但也因為如此,超級感染者能夠把隊友凝聚起來。
高默契團隊裡的七種人格類型
除了對於超級感染者的發現之外,
《無形資產》作者瓊萊恩持續觀察默契極佳的球隊裡的成員人格特質並且記錄下來,並且透過與球員與教練的訪談把這份清單去蕪存菁,最後留下七種人格特質類型,讓我們來看看是哪七種。
1. 火花 Sparkplug
火花型的人是那種參加派對時跟誰都能聊得熱絡,把角落孤僻落單的人帶回群體裡的那種人。他會點燃團隊成員心中的使命感和集體戰鬥力,轉化成大家的信心與努力,進而提升所有人的表現、獲得勝利。
2. 智者 The Sage
智者型就像是《星際大戰》裡的年長的歐比王或是尤達大師,是充滿智慧的前輩,經歷過不少事與風風雨雨,因此他的經驗可以向團隊其他成員提供忠告、撫慰人心、消除焦慮。智者不會批評挑剔、嘮嘮叨叨,而是溫和的敦促團隊成員做該做的事。
3. 小孩 The Kid
團隊中小孩型的人會釋放出活力,也會釋放出親近與熱情。小孩型的成員充滿夢想,相信事情都可以如願。他們會讓團隊成員想起以前的自己,以及當時的興奮和初衷,為持續發生已經變得有點枯燥的例行公事帶來不一樣的感覺。
4. 執法者 The Enforcer
執法者型的人會維護團隊的規定,在隊友鬆懈、判斷錯誤時提出指責。也因為如此,他們很容易背上愛管閒事的名聲,甚至被排擠。但執法者相信,團隊的勝利比自己是否被人喜歡更重要。他知道,怕傷感情或者是太過和諧都對團隊的表現沒有幫助。而執法者型的成員是否能發揮影響力,取決於團隊是否信任他的出發點是維護團隊利益,而不是展現自己的權威。
5. 夥伴 The Buddy
夥伴型是大家的好朋友,只要團隊裡有夥伴型的人,他就會設法照顧其他人,不會有人吃飯時落單被忽略,他會讓團隊大家的感情更好。夥伴型的人會設法消除團隊成員間的隔閡。他也是大家最好的聽眾,喜歡傾聽,而且樂意當配角把舞台讓給其他人。
6. 戰士 The Warrior
戰士型的人是團隊獲勝的關鍵,為整個團隊注入滿滿的自信。戰士不一定要待人和顏悅色,甚至不一定要合群。他需要做的是,有優異的表現,帶著團隊達成目標,他們會為整個團隊帶來信心。如果缺乏戰士,會影響整個團隊的信心與表現。
7. 諧星 The Jester
諧星會以開玩笑的方式達到其他類型角色的效果,他可以用恰到好處的惡作劇消除團隊的緊張、激勵隊友,或是以幽默的方式指出錯誤,藉由「互虧」的方式打破成員間的藩籬,唯有彼此間夠互相信任,才能接受彼此間的吐槽。當諧星發展出只有團隊的一份子才聽得懂的內部笑話,就顯現出彼此是同一掛的夥伴。
瓊萊恩認為,團隊默契極佳的團體,成員很自然的會根據自己的個性與特質,成為上述不同角色中的一種。人們會從隊友所發出的信號來推測,團隊需要自己如何做,很自然地成為自己在團隊中的角色,讓彼此之間充滿默契。如果可以用這樣的方式與一群彼此信任的人一起工作,相信會是很有樂趣的。
由團隊默契產生的「畢馬龍效應」
另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畢馬龍效應」--指的是人們會因為別人對他的期望與對待,逐漸成為被期望的樣子:畢馬龍是古希臘神話中的一位精於雕刻的國王,他雕刻了一座美麗的少女雕像,並且深深地戀上了他創作的這個少女。而他對雕像的情感感動了掌管愛與美的女神,把雕像少女變成了真人。
「畢馬龍效應」這個詞源自於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羅伯羅聖索爾與傑柯布森兩人於1968年所作的實驗:他們先針對小學裡一群6∼12歲的兒童做智商測驗,再把將學童們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告訴老師們實驗組的孩子們智商比較高,但事實上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孩子們只是隨機挑選,智商高低並沒有太大差異。
這個分組的結果,讓老師因此設計較為艱難的課程給他們認為「智商比較高」的孩子,也花比較多的時間回答這些孩子們的問題,教學更為認真。一年後這些孩子的智商分數果然都增加。但原因是因為老師期待學生會有比較好的課堂表現,因此影響了他們的教學態度與方法,學生經由這樣教學方法的刺激,智商也真的增加,形成良性循環,成為他們被期待的樣子。
但是這樣的效果不只是在教育上展現,在職場、醫院以及運動場上都有類似的例子,而「信任」與「期望」的來源也未必是師長或主管,而會來自於團隊成員彼此,當團隊相信彼此在一起努力,這個組合能夠創造出好的成績時,「畢馬龍效應」也會發生,讓結果如同期望一樣實現。
到底該如何看待團隊默契與其效果?
假如有看過一部電影《征服情海》的同學,也許你記得裡面由小古巴古丁所飾演的美式足球員羅德,他在電影裡從一個只在意自己的待遇,和球隊隊友相處不好,表現也一般的人,到改變心態、融入球隊之後,他的成績也變好了。也許你會覺得那是劇情需要,但是在
《無形資產》書裡,瓊萊恩以許多實際在運動場上發生的案例作為印證,嘗試要告訴讀者,團隊默契雖然很難具體描述,也無法經過測量量化,但是是會對運動員的表現產生實際影響的。
瓊萊恩先釐清他對團隊默契的看法:她原本認為團隊默契的效應是會讓成員們更努力,但她後來發現也許壓力或恐懼才會讓人加倍努力,但未必能提升表現,所以默契的作用不在於「讓大家更努力」。
他認為,團隊默契是否存在,必須要有一個前提,就是--動態性的讓團隊在工作成果上改善,得到成員們共同期待的成果。因此大家相處很好但沒有展現出好的表現,就表示並不存在團隊默契。因此瓊萊恩為團隊默契下了一個定義:團隊默契是藉由生理、社交與情緒三種力量的交互作用,得以提升表現。
瓊萊恩強調:團隊默契不會神奇的憑空製造出高效能表現,高效能的表現基礎還是在「實力」,但是團隊默契能夠激發與提升團隊原有的實力,讓每一個成員都發揮最佳實力,達到提升表現的效果。
瓊萊恩也用美國在2004年奧運,把NBA的王牌球員組成「夢幻籃球隊」做為反例,感覺是全世界最厲害的籃球員組在同一隊的陣容,但竟然開賽第一場就以19分之差輸給波多黎各隊,最後也只拿到銅牌的例子說明:就算實力超強,缺乏團隊默契仍然會大大影響表現。
在最後,瓊萊恩這麼說,我覺得這段話把團隊默契的意義與價值詮釋的很棒:
我們在球場與職場上,依賴同事觸動我們的情緒,提振我們的精神,給我們奮戰的理由。在團隊默契極佳的隊伍裡,意義或使命感會慢慢變得比拿金牌或創造紀錄更重要,隊友才是我們奮戰的意義和使命。我們因為歸屬於一個真正有感情的、專注的、有動力的團隊而感到欣喜振奮,而產生一種圓滿的感覺:此刻跟這群人一起為目標努力的自己,很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