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每八個人就有一位自雇者,個人工作者該如何提升自己的滿足感、工作成效以及生活平衡--《一個人工作聖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也許現在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就是一位自雇者,或者你正在考慮成為一位自雇者,又或者是你身旁的親人、朋友就有人是自雇者,這可以從統計數字看出來,根據政府統計,台灣的自雇者人數已經達到132萬,約佔總就業人口的12.6%,也就是每8位工作者中,就有一位是自雇者,比例並不算低。
《一個人工作聖經》就是一本關於個人工作者,也就是自雇者要怎麼樣提升自己的滿足感、工作成效以及生活平衡的一本好書。

自雇生活不簡單

而因為Covid-19的疫情引發全世界的巨大變化,對工作者也帶來極大的衝擊,疫情讓許多人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工作與家庭平衡等議題,也影響了人們對工作的期待,進而考慮自己的去留。相信其中有很大的一部分也許就不會再回到企業,而選擇以自雇者的方式繼續自己的職涯。
《一個人工作聖經》的作者蕾貝嘉希爾本身是已經以自由作家的方式工作了11年以上的自雇者,過程中她原本希望可以找到幫自己發展得更好的方法或指南,但是他發現只有一些零散、片段的資訊。相對的,對於在企業受雇的人來說:公司內會有規章、制度、文化、方法,會辦教育訓練,會有工作夥伴組成的團隊或社群可以提供支持,甚至有很多書籍對於企業、組織與管理者、工作者的工作提供建議與指導。但自雇者只能依靠自己,感覺蠻無助的,這也是他之所以想寫這本書的原因。甚至在他寫作過程的訪談對象,還對蕾貝嘉說「假如在幾年前我成為自雇者時,已經有像這樣的書該多好?」
那麼自雇者會需要克服哪些問題呢?也許很多人會說「要有案子」「要有收入」,收入當然是很實際的課題,但是對於已經成為自雇者一段時間的人來說,這一題應該已經一定程度的被解決了。所以蕾貝嘉先從自雇者因為獨自工作而很自然會遭遇的「寂寞」與「孤獨」開始談起。

找到與人連結,避免孤獨感的方式

人類對于與他人保持連結,有著先天原始的需求,所以我們會特別希望有人能聽見自己的想法,也會希望有人主動了解和關懷自己對吧?要知道,如果缺乏親密關係和友誼,不僅是心理上會有傷害,對身體健康也是會有影響的。有一項追蹤734 位男性受測者長達75 年的研究中發現:良好的人際關係讓人保持快樂和健康。受測者中,缺乏社交連結的人,比較不快樂,且中年以後會較早出現健康衰退的狀況,腦功能退化得比較快,而且壽命比較短。而自雇者因為獨自工作,因此免不了需要克服工作中因此與人較少連結帶來的「寂寞」難題。
《一個人工作聖經》用了鋼琴家雅莉姍卓達里庫斯的故事來建議自雇者如何靠自己的突破克服孤獨。原本達里庫斯在巡迴演奏會每晚演出結束後,都只能一個人獨自回到住宿的飯店,既孤單又疲倦,感覺好糟。有一次,她不知哪裡來的念頭,在聽眾還沒完全離開前回到台前,大聲的向聽眾們道謝,因此有些聽眾留下來和她談話,表達自己對剛剛的演奏會的感受,甚至就一起閒聊了起來。從那之後,這就成了達里庫斯演奏完的慣例—回到台前向聽眾表達謝意與互動,也就是因為這樣的突破之舉,克服了他獨自工作中寂寞的處境。

確立工作的意義,克服自我懷疑

另一個自雇者會有的問題是:覺得不確定自己工作的價值,這其實也是從前面提到的寂寞所衍生的:試著回想,你有沒有自己一個人在工作上單幹的經驗?一個案子從頭到尾自己負責的感覺,也許看起來很自由,但是相對的,當你成功的時候,沒人能認可你;遇到挫折時,沒有一個同事可以跟你一起吐苦水,似乎蠻孤立的。但是如果有同伴一起,感覺就不一樣了,我們可以彼此慶祝成功、經歷失敗,於是我們可以感覺到工作的意義。然而,對於自雇者來說,因為缺乏有同伴一起同心協力合作,或感覺到自己的成果與表現被別人認同,他們只能自己承擔工作的不確定,甚至會因此懷疑自己工作的意義。
然而,工作的意義不是來自於工作本身,並沒有「哪一種工作」比「另一種工作」更具意義這回事,即便是旁人看起來很有意義的工作,也許做的人自己並不認同。《一個人工作聖經》引用管理學家亞當葛蘭特的話「有意義的工作,其核心是相信自己的工作能使他人的生活更美好。當發現這樣的信念有所動搖時,可以自問『如果我的工作不存在,誰的處境會變糟?』你心中的答案就會是你的工作之所以重要的原因」,「意義的工作」與否,是要靠做的人自己去領會的,這也是自雇者必須解決的課題。

「沒了名片,你是誰?」的答案

另外,自雇者還會碰到一個問題,那就是當別人問到:「請問,你是做什麼的呢?」這句話時,因為少了頭銜和背後的組織,便覺得自己矮人一截。因為在社交場合,人們還是以個人職務和專業貢獻,作為最初始的評價依據。試想當你今天去到一個社交場合,可能是飯局、讀書會等等,不管是介紹自己和認識他人,不外乎會談到自己的職業和職稱,比方介紹自己是UIUX 設計師、是行銷經理、是專案經理,再不然會直接拋出公司名稱,大家一聽,就會在心中對人做出評價。
在社交場合問「你是做什麼的?」這個問題。一半是出於社交慣例,一半是人們習慣把工作當成最簡單的標籤,讓我們可以輕輕鬆鬆把每個人歸類到方便、易於了解的類別中。不過,這個問題也隱含了:似乎是我們的工作決定了我們是什麼人。也就是說,這個問題也隱含評判一個人的成功、金錢、地位相關的基準。
我想多數人在職涯中或多或少有過這種感受:也就是當我們把自我認同和工作綁在一起,就是把自尊和自我價值和工作掛鉤。工作表現好時,我們的自我認同就堅若磐石,但要是情況不順利呢?會減損自己的價值嗎?這就是讓人擔心的事,因為我們仍習慣把工作、產能和核心自我認同綁在一起,於是當自我肯定的源頭—也就是工作受到威脅或動搖,自己就很容易陷入迷茫、沮喪或焦慮。

運用「工作塑形」讓自己跟工作更契合

然而,雖然工作是我們蠻重要的一部分,但卻不是全部。《一個人工作聖經》建議自雇者要回歸到工作本身,藉由「工作塑形」的過程,讓自己與自己的工作間更加契合。其中會需要經歷三個檢視:
  1. 工作中的哪些任務的增加或減少,會讓自己的工作更有意思,表現更好?
  2. 是否可以讓工作中有價值的人際關係,變得更深厚?
  3. 重新找尋自己工作中更好的部分,重新架構自己工作的方式,和對自己的意義。
用我自己為例好了,我目前擔任一些企業的顧問,主要是藉由我的經驗提供意見與諮詢,但在我工作的過程裡,在檢視前面的三個問題後,我有以下的發現:
  1. 我喜歡實際去執行一些專案中有難度的創新,實際解決問題,而不喜歡只是出一張嘴或只是發想點子
  2. 我喜歡跟好的團隊一起發展出協作關係,進行分工合作
  3. 我喜歡從實作的過程中設法解決問題,這也會強化我的經驗與能力
因此,我調整了我的工作,和其中一家我提供顧問服務的企業發展出每週固定會進他們辦公室和他的團隊一起工作兩天的模式,讓我可以實行剛剛三個問題裡我發現的事,也讓我對於我自己工作的意義與滿意度更好,雖然和其他人擔任顧問的做法未必相同,但我做得蠻開心的。

當心過勞!界定工作與生活的界線與平衡

工作開心固然是好事,但是,自雇者對於自己的工作過於投入,甚至過勞,也是《一個人工作聖經》要提醒讀者的問題之一。特別是自雇者因為擔心收入的不安感,會傾向讓自己持續保持忙碌,多接一點工作。
然而,創造出「過勞死」這個詞的日本,每年三萬例自殺案件中,至少有八千件和工作過勞相關。同時,每年有大約一萬名因心臟病、中風或腦溢血等疾病死亡的案例,也都可歸因為過勞死。超時工作造成的身心失調,會導致各類疾病和憂鬱症發生。由倫敦大學學院主持的研究中發現:一天工時比正常七小時多出三小時以上的人,罹患心臟相關疾病的機率增加了60%。
過勞不會讓你想出更多點子,只會阻礙你發揮創意。強逼自己超時工作,反而會影響執行力,讓你的工作表現更差。以下是一些自雇者常有的迷思,像是:
  • 如果我休息,工作進度就會落後。
  • 想賺錢就不可以停止工作。
  • 成功是為屬於不停賣命的人
  • 我的表現要受到認可的唯一方法,就是超時工作。
  • 只要多賺一點錢我就會很開心。
《一個人工作聖經》提醒我們,身為自雇者,我們理應是不像是一般來說因為主管、制度控制的勞工,我們是更有機會能夠找到讓自己可以用更好的方式工作的一群人,千萬不要放棄了這樣的機會,要設法讓自己的工作變得更健康、更美好。

提升工作效率,你可以這麼做

前面提到的都是一些自雇者可以讓自己的心態更強健的方法,《一個人工作聖經》也更進一步的針對自雇者如何提升工作效率做出建議,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避免分心。我們以為自己很擅長一心二用,然而事實上,我們其實非常不擅長。在許多科學家研究之後的結論是:人並不能一心多用。
我們的大腦運作時,必須先完成一個步驟,才會進展到下一步驟。你不能跳過某個步驟。同時做兩件都需要高度專注力的事情時,你並不會如自己所以為的在一心多用,而是用極快的速度將注意力在兩件事間來回切換。我們並不是同時在處理兩件事。而是兩件事彼此干擾,這麼做只會耗費大腦的精力。在某些要求受測者一心多用的實驗中,會發現他們的認知能力都顯著降低。如果你在需要高度專注力的兩件或更多任務間來回切換,會嚴重影響工作的節奏和品質。
所以,書裡建議,除了盡可能避免一心多用之外,當你被打斷,或被迫要暫時切換到另一項事務時,花一點時間記下自己做到哪裡,回頭要從哪裡接續,會對之後更有效率的重新展開工作會很有幫助。

做自己的CEO,確保自己力氣花在刀口上

《一個人工作聖經》書裡還有一個我覺得很有意思的觀念:自雇者其實就是自己的執行長,也是自己的人力資源主管。我們要確保我們的僱員也就是我自己要有好的工作滿意度、不要過勞,有良好的工作環境以及所需要的訓練、技能,甚至在需要的時候把部分的工作外包,確保我們的最重要人才(也就是我自己)把時間與精力放在最重要、最需要我們、最能發揮我們的能力與才華的任務上。舉例:如果我們自己不擅長記帳或催款,或是剪接影片,那就花點預算找其他人幫我們處理吧。因為不該浪費我們唯一且最重要的僱員—我自己的寶貴時間與精力。
你會認為自己適合成為自雇者嗎?原因是什麼?以及你覺得最需要克服的問題有哪些?歡迎你在下方留言。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8.6K會員
186內容數
持續分享商業好書閱讀心得與整理,以及人生下半場的轉型心得,歡迎你一起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村上臣是工作社群平台LinkedIn日本的負責人,從他個人的經驗出發,告訴讀者如何悠遊轉職,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他建議讀者要把轉職當成是「逐步提升自己市場價值的手段」,一步一步達到自己的期望。「主動轉職」是想辦法在換工作的過程裡使自己能力更加強化、發揮自己的優勢,甚至可以逆向發展優勢,提高搶手度。
想要轉職無非是認為「下一個工作會更好」,但一定是如此嗎?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找到符合期望的工作呢?很多人在選擇工作時,會仿效成功人士的經驗談,或者參照一些看似有根據的方法來做決策,《換個工作更好嗎?》歸納出五個實際對於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很有幫助的步驟,幫你避開地雷,讓工作越換越好。
高效能比效率更重要,彼得杜拉克在本書探討知識工作者如何藉由正確的工作觀念與方法,讓實質的貢獻極大化。原書副書名「to getting the right thing done.」,就是強調不只是提升執行效率,而是要「做得對、做得快、做得好」。好的人才不需要做很多的事或讓自己很忙,依然有很好的績效。
「退休」是一種狀態,而非目的地,不該成為思考人生時主要的依據。請換一個框架思考:重點不在「退休」,而是如何規劃更適合自己的人生下半場。 我目前正在運用與實踐的一個思考框架:職涯第二曲線。50歲的那年,我開始進行我職涯第二曲線的探索。接著讓我更進一步來告訴大家我是怎麼想的,以及過程中與正在進行的情況。
《告別拖延腦》作者菅原洋平是一位職能治療師,他在協助病患過程中發現有拖延症的人也都會有緊張、焦慮、不安,感受到壓力,身體緊繃的現象,甚至因為大腦的疼痛中樞被啟動,因而產生呼吸困難、肌肉僵硬的情況。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說,拖延並非個性問題,而是因為大腦做出的反應與指令造成的,可以從改變大腦的指令下手。
所謂的「高敏感族群」是指心理上,對內、外在刺激很敏感,容易被情緒影響淹沒的一群人,大約有15~20% 的人天生就是「高敏感族」,他們常常面臨各種壓力、焦慮與自我懷疑,以至於缺乏自信。《相信你自己》就是一本對於高敏感的工作者如何在職場悠遊自處,以及進一步發揮優勢提供有用建議的好書。
村上臣是工作社群平台LinkedIn日本的負責人,從他個人的經驗出發,告訴讀者如何悠遊轉職,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他建議讀者要把轉職當成是「逐步提升自己市場價值的手段」,一步一步達到自己的期望。「主動轉職」是想辦法在換工作的過程裡使自己能力更加強化、發揮自己的優勢,甚至可以逆向發展優勢,提高搶手度。
想要轉職無非是認為「下一個工作會更好」,但一定是如此嗎?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找到符合期望的工作呢?很多人在選擇工作時,會仿效成功人士的經驗談,或者參照一些看似有根據的方法來做決策,《換個工作更好嗎?》歸納出五個實際對於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很有幫助的步驟,幫你避開地雷,讓工作越換越好。
高效能比效率更重要,彼得杜拉克在本書探討知識工作者如何藉由正確的工作觀念與方法,讓實質的貢獻極大化。原書副書名「to getting the right thing done.」,就是強調不只是提升執行效率,而是要「做得對、做得快、做得好」。好的人才不需要做很多的事或讓自己很忙,依然有很好的績效。
「退休」是一種狀態,而非目的地,不該成為思考人生時主要的依據。請換一個框架思考:重點不在「退休」,而是如何規劃更適合自己的人生下半場。 我目前正在運用與實踐的一個思考框架:職涯第二曲線。50歲的那年,我開始進行我職涯第二曲線的探索。接著讓我更進一步來告訴大家我是怎麼想的,以及過程中與正在進行的情況。
《告別拖延腦》作者菅原洋平是一位職能治療師,他在協助病患過程中發現有拖延症的人也都會有緊張、焦慮、不安,感受到壓力,身體緊繃的現象,甚至因為大腦的疼痛中樞被啟動,因而產生呼吸困難、肌肉僵硬的情況。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說,拖延並非個性問題,而是因為大腦做出的反應與指令造成的,可以從改變大腦的指令下手。
所謂的「高敏感族群」是指心理上,對內、外在刺激很敏感,容易被情緒影響淹沒的一群人,大約有15~20% 的人天生就是「高敏感族」,他們常常面臨各種壓力、焦慮與自我懷疑,以至於缺乏自信。《相信你自己》就是一本對於高敏感的工作者如何在職場悠遊自處,以及進一步發揮優勢提供有用建議的好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瞭如何追求自由,不讓公司體制毀掉年輕人。書中談到了人生商業模式、無槓桿與有槓桿賣時間、時薪思維、以終為始等議題。作者張輝著重於引導讀者重新連結自己與世界,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最終的自由是什麼以及如何尋找這個自由都是書中探討的重點。
Thumbnail
只靠工作獲得情緒滋養並不是長久之道,當裁員失業、退休離開職場後,還是得面對人與人之間還是需要有一定程度的依附關係的事實。 雖然工作帶來機會,有可能滿足我們的情感需求,但工作關係主要是交易關係,親密關係則遠遠更為深入,更能包容我們的脆弱,不能全部仰賴工作。
Thumbnail
在現代職場中,孤寂感成為了許多人的一種普遍體驗。瞭解和應對職場孤寂感顯得尤為重要。這包括認識孤寂感的存在、主動建立聯繫、尋求支持和資源、培養積極心態、提高自我效能感、獲得主管的認同、以及平衡工作與生活。通過這些策略和心態轉變,個人可以更好地應對職場孤寂感,提升工作滿意度和整體幸福感。
Thumbnail
找到目標→拆解成微小目標→執行與嘗試→檢討與調整→繼續嘗試。能夠瞻前顧後又把握當下的人,是對自己人生負責的​駕駛;總是顧此失彼只願活在當下的人,是任由人生迷航的乘客。
Thumbnail
寫給人生按部就班,以及不按部就班的人。按部就班的人,事業成功、或者退休,該想一想:「拿掉工作後,你的人生還剩下什麼?」不按部就班的人,也可能是財富自由,但總會有人來問:「那妳這麼年輕不上班要幹嘛?」
Thumbnail
這本書以「打造夢幻工作、實現自主人生」為主題,從察覺自己真正的興趣開始、一步步打造自己的夢幻職涯,並實現自主人生,開啟人生新旅途。本書談到了許多有關生涯規劃以及提升自我能力的方法和建議,並包含了作者的個人故事和經歷。閱讀者可以透過本書獲得一些珍貴的啟示和激勵。
Thumbnail
重要他人推薦的書,放進待讀清單,並且很快地看完。之前沒有讀過這位作者的其他作品,但可以感覺得出作者強大的氣場和自信,書的內容上有些重點反覆說明,算輕鬆好讀,經歷也相當特殊,值得一看。 工作確實很難跟自由聯想在一起,即便是SOHO都有雇主,也得自律的規畫專案進度。通常工作也都是為了薪水,下班才是人生
Thumbnail
這本書分享了作者辭職後的生活經驗,提出三點內容:人生所需不多、空出時間是必要、安心待業的五個方法。文章主要介紹了這些內容,並提及作者個人經驗和看法。
關於這本書 這本書的作者是亞莉珊卓·拉弗奈爾,現在零工經濟正夯,許多平台業者打著:當自己的老闆,自己的時間自己做主的口號,吸引許多人想在空閒的時間去多做一點兼差貼補家計,作者訪問了Uber、Lyft、TaskRabbit幾個平台的工作者,透過採訪來了解這零工經濟對勞工造成的影響。 最一開始我是想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瞭如何追求自由,不讓公司體制毀掉年輕人。書中談到了人生商業模式、無槓桿與有槓桿賣時間、時薪思維、以終為始等議題。作者張輝著重於引導讀者重新連結自己與世界,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最終的自由是什麼以及如何尋找這個自由都是書中探討的重點。
Thumbnail
只靠工作獲得情緒滋養並不是長久之道,當裁員失業、退休離開職場後,還是得面對人與人之間還是需要有一定程度的依附關係的事實。 雖然工作帶來機會,有可能滿足我們的情感需求,但工作關係主要是交易關係,親密關係則遠遠更為深入,更能包容我們的脆弱,不能全部仰賴工作。
Thumbnail
在現代職場中,孤寂感成為了許多人的一種普遍體驗。瞭解和應對職場孤寂感顯得尤為重要。這包括認識孤寂感的存在、主動建立聯繫、尋求支持和資源、培養積極心態、提高自我效能感、獲得主管的認同、以及平衡工作與生活。通過這些策略和心態轉變,個人可以更好地應對職場孤寂感,提升工作滿意度和整體幸福感。
Thumbnail
找到目標→拆解成微小目標→執行與嘗試→檢討與調整→繼續嘗試。能夠瞻前顧後又把握當下的人,是對自己人生負責的​駕駛;總是顧此失彼只願活在當下的人,是任由人生迷航的乘客。
Thumbnail
寫給人生按部就班,以及不按部就班的人。按部就班的人,事業成功、或者退休,該想一想:「拿掉工作後,你的人生還剩下什麼?」不按部就班的人,也可能是財富自由,但總會有人來問:「那妳這麼年輕不上班要幹嘛?」
Thumbnail
這本書以「打造夢幻工作、實現自主人生」為主題,從察覺自己真正的興趣開始、一步步打造自己的夢幻職涯,並實現自主人生,開啟人生新旅途。本書談到了許多有關生涯規劃以及提升自我能力的方法和建議,並包含了作者的個人故事和經歷。閱讀者可以透過本書獲得一些珍貴的啟示和激勵。
Thumbnail
重要他人推薦的書,放進待讀清單,並且很快地看完。之前沒有讀過這位作者的其他作品,但可以感覺得出作者強大的氣場和自信,書的內容上有些重點反覆說明,算輕鬆好讀,經歷也相當特殊,值得一看。 工作確實很難跟自由聯想在一起,即便是SOHO都有雇主,也得自律的規畫專案進度。通常工作也都是為了薪水,下班才是人生
Thumbnail
這本書分享了作者辭職後的生活經驗,提出三點內容:人生所需不多、空出時間是必要、安心待業的五個方法。文章主要介紹了這些內容,並提及作者個人經驗和看法。
關於這本書 這本書的作者是亞莉珊卓·拉弗奈爾,現在零工經濟正夯,許多平台業者打著:當自己的老闆,自己的時間自己做主的口號,吸引許多人想在空閒的時間去多做一點兼差貼補家計,作者訪問了Uber、Lyft、TaskRabbit幾個平台的工作者,透過採訪來了解這零工經濟對勞工造成的影響。 最一開始我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