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你的獨一無二,就是你的影響力──《從1到1+》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三個男孩的勇敢發聲,改變了美國童軍對性傾向的歧視政策;一名拿著攝影機的人類學家,阻止了巴基斯坦以交易女童作為和解象徵的惡劣傳統;一位熟女以姊弟戀的性經驗,創立了有別於A片的「現實性愛」內容平台,幫助大眾瞭解真實的人類性愛;一個「#blacklivesmatter」標籤,激起廣大群眾關注警察系統性對黑人施暴的問題。
他們怎麼辦到的?這些創新、叛逆、甚至瘋狂的想法,是怎麼改變世界的?這些市井小民,運用了哪些策略,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換言之,這些影響力是怎麼創造的?

這本書在說什麼?

這次我想跟大家分享由企業思想家Nilofer Merchant所著的《從1到1+》(The Power of Onlyness: Make Your Wild Ideas Mighty Enough to Dent the World。他針對上述問題,研究了近三百個實際案例,發現要發揮影響力,重點不是先取得足夠的地位、能力、財力;反之,每個人都有價值可以貢獻,並透過網絡的力量實現那些想法。所謂的影響力,是當你深知自己「獨一無二」(onlyness)之處,並在盟友間創造連結與共鳴,進而在共同信念下產生新的行動、撼動世界的力量。
Merchant結合理性與感性的文筆,將故事講述地深動人心,並用一股溫柔又堅定的口吻,帶給讀者改變世界的盼望。

獨一無二:不是更孤獨,是更連結!

我很喜歡本書的書腰上寫的話:「有一種影響力,是你察覺自己夠特別!」然而,我開始思考:「獨一無二」不會讓自己更孤獨嗎?太特立獨行或奇異的想法,有機會影響到別人嗎?
Merchant認為,儘管「獨一無二」是從自己的獨特經驗、自己的立足之地、只有自己能貢獻的角度出發,但它能夠讓自己和他人產生連結與共鳴,進一步產生共同的關懷與使命。
「那就好像有一條金屬線──或許它會感光而吸引你的注意──只有你能看見,拉動那條線時,你發現自己連結到了一張更大的社會織網裡。你終於找到與世界緊密相連的方法──不是靠融入世界,而是靠堅持自己的想法。」(頁82)
換言之,「獨一無二」不是讓自己變得更孤獨,與世界連結也不是透過融進一個既定好的社會組織/議程。當我們越忠於完整的獨特自我,反而就越能影響周圍的人。然而,我們要如何找到自己的「獨一無二」?

不是你很完美,是因為那是真實的你

我們需要注意什麼事情對自己很重要、哪些念頭揮之不去、什麼是你想做但擔心別人不支持的事情、什麼是能貢獻給世界的東西。這種自我察覺,會隨著生命經驗的堆疊,變得越來越清晰。當我們誠實面對自己,擁抱自己的不完美,並將焦點放在關注的事物本身而非個人的自尊或成敗,就是在找尋並肯定「獨一無二」的力量。
我是一個喜歡閱讀,也樂於分享自己的閱讀收穫的人。於是,我開始透過寫作或演講的方式分享我在閱讀中獲得的寶藏。然而,前陣子我開始懷疑自己,質疑自己沒辦法透過閱讀貢獻給世界什麼東西。原因又是那「赤裸的按讚數」。明明知道自己不應該在意,而是聚焦在自己閱讀的樂趣,以及與人分享的喜悅;但又因為我花了很多時間做圖、排版、編輯、修改,所以當結果不盡人意的時候失落感很大(對,就是那篇《i世代報告》)。
當我讀到書中這句話時,宛如醍醐灌頂:
「肯定自己的完整,就是確立自己的價值──那不是因為你的一切都很完美,而是因為那是你的真實自我。這種對『完整自我』的接納,在肯定你的『獨一無二』的力量時,是不容折衷讓步的。如果你不去重視就只有你自己才能給出的東西,別人也不會去重視。」(頁55)
這讓我意識到,我應該要正視自己的不足,但不能熄滅起初的熱情。畢竟,連我都沒辦法肯定自己了,別人怎麼會被文章吸引或感動呢?

讓「我」成為「我們」:共同目的,而非共通點

自己進步很好,但眾人一起進步更好。要發揮「獨一無二」的價值,就必須找到盟友加以發揚光大。當一群人有共同的目的、價值,就會在每一次的行動中重新定義「我們」;這靠的不是抹滅個體的差異性,而是肯定它,讓想法的多元壯大到改變世界。因此,盟友的力量不在於共通點,而是共同目的
無論是辦一場讀書會、辦一場活動、發起遊行、推廣教育、美化空間、請願、設計產品、製作文宣、創立部落格、開一家餐廳,都會因某個核心理念推動我們前進。當我們都共同朝著想要成為的那種人前進,就會讓「獨一無二」的社會織網綻放出美麗的光芒

建立信任才能持久

然而,群體若少了信任,就只是一群剛好有共同目標的人聚在一起而已。我們會懷疑彼此,目標會漸漸變質,也會出現一群自私自利、濫用團體資源的人。總言之,「我們」的力量會減弱,變成一盤散沙。
因此,群體須建立原則與紀律,營造一個彼此坦誠的文化。Merchant指出,當組織成員能愛每個人原本的樣子,坦承彼此的脆弱與不完美,便能夠建立信任關係。這需要長時間的投資,並非一蹴可幾。
「群體、部落或社群變成『你的』的關鍵,在於這個地方你可以塑造它,它也可以塑造你。這種聯繫──關於關懷、信任、愛,當然還有目標──使社群成為一處聖殿。在那裡,你可以自在地坦言自己並非處於完美,你可以求助或提供幫助。」(頁215)

分布式架構的力量:平等、自主、效率

有了信任,才有辦法行動。Merchant提到,最有效率的組織,不是集權式或分權式架構(權力或權威仍屬「高層」),而是「分布式架構」(distributed work)。分布式架構強調每個成員都是平等的,皆有獨特的經驗能貢獻自己所知道的事情,知道怎麼做才能為群體創造最大的利益。
然而,這種架構有極大的風險,尤其是團體目標不明確時。當團體缺乏明確的指導原則、方向或願景,大家就會玩起權力遊戲,比誰的位階高、拳頭大,引來派系鬥爭。這不僅會內耗,更降低了成員的熱情,使組織分崩離析。因此,除了信任感,團體須時常辯證自己的價值與目標,讓資訊流通、開放。每一次成員的聚集,都要聚焦在團隊的使命本身。

隨時保持自我校正,聚焦價值

即使看似有明確目標的組織,也需要不斷地進行自我校正。以我自己在台南大專中心工作為例,「牧養大專青年」雖是我們共同的價值,但對它的理解,每個辦公室成員差異很大。因此,我們必須把握每次開會、早禱、聚餐、分享、生活營的時間,真誠地聆聽、提問與討論。面對想法的衝突,不能用「猜」的,而是要讓彼此的資訊透明、公開、流動,在差異中重新建構共同目標、產生創新的行動。
當我們將此相處模式變成習慣,就更能全身投入,不用等上級給指令,自己就知道這個團體與世界的需要,直接行動。這種環境更能孕育創意的思考,創造更大的效益(但我們都還在學習)。

結語:釋放自己的獨一無二

我很喜歡「獨一無二」的弔詭性,它既差異又共同,既個人又群體,既處境又普世,既多元又合一,既利己又利他。我也喜歡翻譯者將本書譯為《從1到1+》而不是《從1到100》。1+給我一種加分、共鳴、成長的感覺,但又同時保有自己的特色
這本書適合那個壓抑想法的你,那個找不到夥伴的你,那個聆聽內心自我卻被旁人說「太過理想」的你。從現在開始,找到你的「獨一無二」,釋放它吧!
「我相信,人類根本上就有真心創造價值、與盟友一起合作並發揮影響力的熱情。我相信每個人都可以貢獻一些價值,地球上的七十五億人都可以。雖然不見得每個人都會這麼做,但每個人都能。在今天有那麼多人沒有這麼做,並不是代表他們缺乏能力,反而是代表了應該要打造支架和結構來讓他們發揮。」(頁353)

Previous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文重點 根據《i世代報告》, 1. i世代花在螢幕的時間越長、與人實際互動的時間越少,憂鬱、焦慮、自殺的比率也會增高。 2. i世代是最注重安全的一代,但過度注重「情緒安全」反而更顯得他們的脆弱,並進一步危害到校園的言論自由。 3. i世代比較不追夢,也不會因為工作沒意義就不做,他們反而對工作有很
本文重點 1.習慣是自我成長的複利,微小改變的複利效應比瞬間改變還重要。 2.要自我成長,重點不在於做什麼,也不在於怎麼做,而是你是什麼樣的人。 3.環境比自制力還重要,要改變習慣,先從改造環境開始。 不拍拍也不鞭策,告訴你實際該怎麼做 《原子習慣》是由美國作家James Clear所著,其核心的論
「我終於了解到,真正的正義不是懲罰,而是修復,不一定是恢復到先前的狀態,而是恢復到事物本應該具有的樣貌。在我信仰的希伯來和基督教的教義中,上帝是充滿慈悲和愛心的。上帝尋求的不是懲罰、毀滅或把我們置於死地。祂總是不懈地努力著,幫助和撫慰我們、讓我們恢復與和解、讓我們重新獲得我們生就應有的豐富而充實的生
「基督宗教即保羅,保羅即基督宗教。保羅的神學觀支配了新約聖經大部分內容。」(《保羅與耶穌》,頁50) 「耶穌永遠是基督信仰的中心,但影響歷史最深遠的那個『耶穌』,乃是保羅的『耶穌基督』,而非歷史上實有的那個耶穌。這裡存有雙重反諷。保羅成為決定日後基督宗教面貌的最有影響力人物,甚至比存在於歷史裡的耶穌
「親愛的上帝,求祢……」連一句話都還沒講完,便聲淚俱下。 昨天中午獨自禱告時,想起香港朋友的面容,隨即迸發這五個多月累積的情緒。我什麼話都講不出來,整個人被悲傷淹沒。你們一定比我更焦慮、更苦痛吧;那些數不盡的黑夜,睡得是那麼的不安穩。 我一直哭,不是因為自己的無力感,也不是因為警察的暴力;而是我突然
本文重點 根據《i世代報告》, 1. i世代花在螢幕的時間越長、與人實際互動的時間越少,憂鬱、焦慮、自殺的比率也會增高。 2. i世代是最注重安全的一代,但過度注重「情緒安全」反而更顯得他們的脆弱,並進一步危害到校園的言論自由。 3. i世代比較不追夢,也不會因為工作沒意義就不做,他們反而對工作有很
本文重點 1.習慣是自我成長的複利,微小改變的複利效應比瞬間改變還重要。 2.要自我成長,重點不在於做什麼,也不在於怎麼做,而是你是什麼樣的人。 3.環境比自制力還重要,要改變習慣,先從改造環境開始。 不拍拍也不鞭策,告訴你實際該怎麼做 《原子習慣》是由美國作家James Clear所著,其核心的論
「我終於了解到,真正的正義不是懲罰,而是修復,不一定是恢復到先前的狀態,而是恢復到事物本應該具有的樣貌。在我信仰的希伯來和基督教的教義中,上帝是充滿慈悲和愛心的。上帝尋求的不是懲罰、毀滅或把我們置於死地。祂總是不懈地努力著,幫助和撫慰我們、讓我們恢復與和解、讓我們重新獲得我們生就應有的豐富而充實的生
「基督宗教即保羅,保羅即基督宗教。保羅的神學觀支配了新約聖經大部分內容。」(《保羅與耶穌》,頁50) 「耶穌永遠是基督信仰的中心,但影響歷史最深遠的那個『耶穌』,乃是保羅的『耶穌基督』,而非歷史上實有的那個耶穌。這裡存有雙重反諷。保羅成為決定日後基督宗教面貌的最有影響力人物,甚至比存在於歷史裡的耶穌
「親愛的上帝,求祢……」連一句話都還沒講完,便聲淚俱下。 昨天中午獨自禱告時,想起香港朋友的面容,隨即迸發這五個多月累積的情緒。我什麼話都講不出來,整個人被悲傷淹沒。你們一定比我更焦慮、更苦痛吧;那些數不盡的黑夜,睡得是那麼的不安穩。 我一直哭,不是因為自己的無力感,也不是因為警察的暴力;而是我突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餐廳聽到對面桌的人說:「我最近在唸心理諮商的書,之後想考心理師,老了可以一起開一間諮商所、發大財。」 有時候當新認識的朋友發現我是心理師時,就會滿懷期待的問:「你覺得我適不適合當心理師?其實我以前想過大學要唸心理學的!」 而相信同行們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即個案們往往在諮商一段日子以後便
Thumbnail
一位新手小學老師在認識班上小朋友的過程中,她觀察到小明同學常常欺負莎莉同學,她便帶著為莎莉抱不平的心態,去詢問班上其他小朋友,到底小明為甚麼這麼討厭莎莉。其他小朋友一聽,就露出驚訝的表情,搶著糾正說:「老師,不是呀!小明是很喜歡莎莉的!」聽完以後,老師就更不解了,小朋友們只好幫忙解釋:「因為他不想讓
Thumbnail
華人教育文化很強調犯錯就得接受罰懲,而且是要看到犯錯者誠心誠意的表達出悔意,最好是小孩哭著說「我知道錯了…」,彷彿這樣就確保了對方真的悔過,然後審判者老師,或家長,便會心滿意足。 我常常想,事情是有這麼簡單就好囉! 許多時候,只是(恐懼)懲罰本身迫使犯錯者表達悔意,但結果往往像那些幫助罰抄「我以
Thumbnail
「少年」與「少女」是日本動畫的一個長期大主軸,如電影: 新世紀福音戰士:碇真嗣和明日香的童年創傷與自戀補償(我寫過兩篇,可搜女人迷的關鍵字)。 你的名字:三葉和瀧在災難的創傷後,如何重新找尋離散與錯位的自我與他者碎片。 聲之形:將也與硝子在霸凌與被霸凌的路上,如何得到同理、罪惡的救贖、寬恕。
Thumbnail
書中第九章「來自匿名者的夢」,有提到「亡者之夢」,是亡者在生前寄出給自己家人的夢。這個章節我看了不只一次,每每看到書中描繪的情節,我哭了不只一次……
Thumbnail
在諮商室中,我常常會遇到很多不滿意自己當下生活的人。可能會羨慕其他人過的生活,可能是對於自己的外型、工作、婚姻不太滿意,也可能是覺得生活日復一日,空洞乏味,鬱鬱寡歡。 這篇文章想要針對書中第八章「他人的人生之夢」,分享我的閱讀心得。
Thumbnail
迷失之人尋找救贖,一條與孤獨對話的朝聖之路。來一起看看謝哲青老師所著《因為尋找,所以看見》吧!
Thumbnail
我早忘了〈歡迎光臨夢境百貨〉這本書擺在我的書架上多久了,趁著最近有一點空檔,開始靜靜閱讀這本書。相信有對心理學有些涉獵的人,一定都聽過夢是通往我們潛意識的一條路,夢可以反映我們的潛意識......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餐廳聽到對面桌的人說:「我最近在唸心理諮商的書,之後想考心理師,老了可以一起開一間諮商所、發大財。」 有時候當新認識的朋友發現我是心理師時,就會滿懷期待的問:「你覺得我適不適合當心理師?其實我以前想過大學要唸心理學的!」 而相信同行們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即個案們往往在諮商一段日子以後便
Thumbnail
一位新手小學老師在認識班上小朋友的過程中,她觀察到小明同學常常欺負莎莉同學,她便帶著為莎莉抱不平的心態,去詢問班上其他小朋友,到底小明為甚麼這麼討厭莎莉。其他小朋友一聽,就露出驚訝的表情,搶著糾正說:「老師,不是呀!小明是很喜歡莎莉的!」聽完以後,老師就更不解了,小朋友們只好幫忙解釋:「因為他不想讓
Thumbnail
華人教育文化很強調犯錯就得接受罰懲,而且是要看到犯錯者誠心誠意的表達出悔意,最好是小孩哭著說「我知道錯了…」,彷彿這樣就確保了對方真的悔過,然後審判者老師,或家長,便會心滿意足。 我常常想,事情是有這麼簡單就好囉! 許多時候,只是(恐懼)懲罰本身迫使犯錯者表達悔意,但結果往往像那些幫助罰抄「我以
Thumbnail
「少年」與「少女」是日本動畫的一個長期大主軸,如電影: 新世紀福音戰士:碇真嗣和明日香的童年創傷與自戀補償(我寫過兩篇,可搜女人迷的關鍵字)。 你的名字:三葉和瀧在災難的創傷後,如何重新找尋離散與錯位的自我與他者碎片。 聲之形:將也與硝子在霸凌與被霸凌的路上,如何得到同理、罪惡的救贖、寬恕。
Thumbnail
書中第九章「來自匿名者的夢」,有提到「亡者之夢」,是亡者在生前寄出給自己家人的夢。這個章節我看了不只一次,每每看到書中描繪的情節,我哭了不只一次……
Thumbnail
在諮商室中,我常常會遇到很多不滿意自己當下生活的人。可能會羨慕其他人過的生活,可能是對於自己的外型、工作、婚姻不太滿意,也可能是覺得生活日復一日,空洞乏味,鬱鬱寡歡。 這篇文章想要針對書中第八章「他人的人生之夢」,分享我的閱讀心得。
Thumbnail
迷失之人尋找救贖,一條與孤獨對話的朝聖之路。來一起看看謝哲青老師所著《因為尋找,所以看見》吧!
Thumbnail
我早忘了〈歡迎光臨夢境百貨〉這本書擺在我的書架上多久了,趁著最近有一點空檔,開始靜靜閱讀這本書。相信有對心理學有些涉獵的人,一定都聽過夢是通往我們潛意識的一條路,夢可以反映我們的潛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