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就十分愛吃,偶爾吃多了增重 4、5磅是閒事。不太介意,反正做做運動就能瘦下來,倒是不能犧牲享受吃的愉悅。
這我要歸咎我屋企煮餸幾好食,以及小時候,我媽長期開住電視播煮食節目,讓我好早對食物和食材產生興趣。最有印象是明珠台 Jamie Oliver 的《大城小廚 The Naked Chef》 和 TLC Nigella Lawson 的《靚太廚房 Nigella Kitchen》,最記得他們用橄欖油,口說「Just a LIIIIIIITTLE bit」卻拿著油瓶打五六個圈的兇狠。
可能太小就被 imprint,我的終極女神非 Nigella Lawson 莫屬,世上只有,沒有之一。因她是 the embodiment of all,雌雄同體,雅俗共賞。她影片有個留言說:「Everything about her arouses my most primal male desires in a woman. Many women could learn a lot from this lady.」這是「男人想要她,女人想成為她」的無敵魅力。
二十年前《Nigella Bites》開播,她看上去像在接近三十,但翻查資料,原來當時已經四十。那時她還帶點 nerdy 書卷知性氣息,在放滿書籍的客廳走走踢踢,到肉舖買 panchetta 煮 cabonara,叫海鮮檔師傅幫忙起蟹肉,為客人張羅煮食,為孩子打理家頭細務,一切來得簡單俐落。
然而隨著年歲增長,她不但沒有走樣,還越老越索,長成個豐乳肥臀,風韻猶存的 MILF,這種古典肉感美買少見少。談吐送容不逼,輕鬆優雅,比以前來得更坦蕩誘人。幕前她從不束髮,把那黑色微卷秀髮掛在五官分明的高級臉龐旁邊。下廚時髮絲隨著身體舞動,舉手投足散發女人魅力,勾魂摄魄,隔著螢幕都能聞其風韻。不過無論如何過胖,那瓜子臉永不變漲,身段永遠均稱。Nigella 的風華絕代,可媲美意大利國寶級肉彈 Monica Bellucci 。
最致命是這天使面孔魔鬼身材擁有與外在一樣出色的文學底蘊。她在牛津大學取得中世紀和現代語言碩士,畢業後當過 The Sunday Times 文學副編輯和自由記者,由寫書評和餐廳評論起家。出版第一本 cook book《How to Eat》 後大受歡迎,很快開始主持節目《Nigella Bites》,自此「Nigella」成了歐美家傳戶曉的品牌。
看她的節目,除欣賞其美貌和 quick wit 之外,更是學說話談吐,尤其她對食物的寫詩般的出口成文。在煮 Asian-spiced Kedgeree 一集,她將三文魚香料飯形容得讓人垂涎欲滴:
The coral of the salmon against the almost psychedelic yellow, this rice is so, wonderful. (珊瑚色的三文魚落在米飯那幾乎迷幻般鮮豔的黃)
I have three hard boiled eggs, with pretty glorious yolk. (美好輝煌的蛋黃)
A really fat bunch of pungent coriander. (一紮肥大嗆辣的芫茜)
坐擁如此條件,出身固然緊要。她生於英國貴族家庭,爸是前財政大臣,戴卓爾夫人的左右手,媽是食品企業的名媛,超有錢的她自然時髦優雅,posh and classy。但其煮食風格極度真實,就是隨性混亂,做菜信手拈來,casual 非常。她家有個趣緻狹小的食品 pantry,裡面放滿一罐二盒,亂中有序。從不以大廚或廚師稱呼自己,只是個「eater」的她菜式以直接簡單方便為主,就像她最愛的意大利菜一樣。煮出來非精緻 fine dine 菜式,但有英式中產的典雅。
行內人嗤之以鼻的合成即食品,如蒜味橄欖油、罐裝蕃茄、冷凍青豆等,她從不避嫌,並大力捍衛,因為「一天辛勞工作過後,誰會有心機剝蒜皮?」不刁鑽考究食物外表排場,更在乎對進食的慾望愉悅,和為家人炮製溫暖佳餚的心。煮食不是 show-quali,而是 Nigella 抗衡這個世界的自我治療。這女人的身分地位明明遙不可及,卻如此 down-to-earth,讓人感到親切安心。
將非師奶主婦的女人下廚味、食物、文學、生活和哲學融為一體再展現出來是 Nigella 的魔法,亦是她歷久不衰,而非曇花一現的原因。她讓我明白到,文人不須似文人,尤物不須像尤物。順著 Stereotype 走是不經思考,向社會信條自投羅網。不同身分技能融會貫通,創出更大可能,才有更大驚喜。學《GIRLS》的 Jessa 話齋,豔星為何不可是醫生?Why not both?是她開啟了我對女性、食物和歡愉的領悟,下次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