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爲一個團隊教練,在工作坊的執行過程中,需要問自己這些問題

做爲一個團隊教練,在工作坊的執行過程中,需要問自己這些問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1、緣起:這場團隊教練,是誰的需求?客戶方還是我們自己?

2、需求:清晰客戶需求永遠擺在第一位。做爲團隊教練,我在爲誰服務?客戶訴求是否清晰?是否平衡了關鍵利益者需求?結果是否正向、共贏、可持續?這是否符合我的核心價值觀?

3、系統:工作坊的設置,是否符合與組織的特性和企業文化,團隊從工作坊回到組織中,就像一個新培育花朵的移植,要考慮植物和土壤環境的適合度。

4、流程:流程設置的邏輯是什麽?流程的設置爲客戶需求服務,也就是工作坊的主題,注意流程的銜接,發散與收斂的平衡。

5、工具:爲何選擇這些工具?與主題以及個人的匹配度如何?希望實現什麽?

6、能量:能量的變化如何?流程的設置,要注意能量的變化,不同的工具引發的能量不同,要注意能量的起伏交互。

7、産出:工作坊的最終産出是什麽?每一個環節的産出是什麽?每一個環節,需要清晰意圖與産出,並銜接上下流程,爲客戶需求服務。

8、意圖:釐清我和他人的關係是怎樣的?我希望與大家共同實現什麽?在執行中,是否符合自己的初心?

9、牢記:不忘初心,釐清客戶需求,設置情境,真誠參與,共同創造。

avatar-img
ESG永續高績效團隊教練學院的沙龍
13會員
17內容數
企業面對轉型的複雜挑戰,策略聚焦、團隊凝聚、敏捷創新、業務轉型、目標共識、落地執行、領導力提升…..等一個又一個需要翻越的浪頭,如果你對以上問題好奇,那麽,請跟隨CS團隊教練的鏡頭,走進工作坊全流程解析的直播現場,跟隨教練團的步伐,一起學習融合策略設計思維、團隊教練、引導流程的工作坊設計,並見證其中的精彩瞬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在約翰·惠特默的《高績效教練》書中提到,教練的方法非常有助於挖掘集體智慧。很多團隊領導者認爲在新專案啟動和專案結束覆盤的時候使用教練的方法比較好。在這兩個階段教練可以幫助團隊創造一個共同思考、共同學習、共同回顧的環境。團隊如何成為這個專案强大而又靈活的支持與後援?遵循GROW模型是一個好的方式
空椅子的三個規律,在團隊教練引導的過程中,空椅子上的人會經歷:傾述宣洩、自我對話和與他人對話的過程,一個很好的照鏡子工具,有三個不變的原則:第一是接納,引導的過程中,教練一直在「接納」對方,主要接納對方的情緒和動機,然後持續的攪動。
從動力學思維的角度看組織轉型,就更能理解,轉型就是一種組織運作的模式和習慣從原有模式切換成另外一種模式的過程,波浪分析,如果我們把組織隱喻成這幅衝浪的畫面,此刻,是什麼牽引著組織在波浪的呢?組織目前在什麽位置呢?在浪頭、浪尖、浪尾,還是在從浪尖往海平面跨越的橫切面,又或者是在漩渦和暗潮中翻覆拉扯
在約翰·惠特默的《高績效教練》書中提到,教練的方法非常有助於挖掘集體智慧。很多團隊領導者認爲在新專案啟動和專案結束覆盤的時候使用教練的方法比較好。在這兩個階段教練可以幫助團隊創造一個共同思考、共同學習、共同回顧的環境。團隊如何成為這個專案强大而又靈活的支持與後援?遵循GROW模型是一個好的方式
空椅子的三個規律,在團隊教練引導的過程中,空椅子上的人會經歷:傾述宣洩、自我對話和與他人對話的過程,一個很好的照鏡子工具,有三個不變的原則:第一是接納,引導的過程中,教練一直在「接納」對方,主要接納對方的情緒和動機,然後持續的攪動。
從動力學思維的角度看組織轉型,就更能理解,轉型就是一種組織運作的模式和習慣從原有模式切換成另外一種模式的過程,波浪分析,如果我們把組織隱喻成這幅衝浪的畫面,此刻,是什麼牽引著組織在波浪的呢?組織目前在什麽位置呢?在浪頭、浪尖、浪尾,還是在從浪尖往海平面跨越的橫切面,又或者是在漩渦和暗潮中翻覆拉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