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雇思維】別執著於角色,你該關注能解決誰的什麼問題、創造哪些價值?

2022/08/18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昨天在一場演講中被問到一個問題,自雇者該如何定義自己的角色?
應該當一名講師?還是要顧問自居?或者成為一位知識型網紅?我當下的回覆是:有人規定你只能當某個角色嗎?
我想應該沒有。
換個角度,你說自己是某個角色,市場就會買單嗎?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以下的文字其實可以不用看了,因為對你幫助不大,也許是你早已知道和實踐,也許你有更高明的做法。
那很棒!你知道如何做的更好。
我認為,自雇者該關注的是與受眾的關係,而不是自身角色的定義。你可以將角色視為解決某些問題的集合體,比方說講師可以解決哪些問題?
嗯,這個例子可能不太好,因為答案因人而異。那麼顧問、知識型網紅有時解決哪些問題呢?也是沒有標準答案,對吧?
所以,我們不需要去執著「他人」對這些角色的定義,而是應該關注「自己」能解決哪些問題、帶來哪些效益?
...

你在創造價值?還是只有時間與體力的貢獻?

如何解決受眾的問題?如何滿足受眾的需求?如何提供受眾的體驗?帶來的又是什麼樣的效益?
這些談的其實是同一件事:你如何創造價值?
別誤會,我不是在談貢獻。
創造價值,與有多少貢獻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職場上,有句老話是這樣說的: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沒有苦勞、至少付出了疲勞。
沒錯!你貢獻了時間、精神,還有大量的體力,但是沒有創造出價值,那就看對方買不買單了。如果是太平盛世時,還相安無事;但是當時局不佳時,比方說這幾年的疫情衝擊,這個體制就只能跟你說抱歉了!
你覺得不好過,其實大家都不好過。
對職場工作者來說,是不習慣去想創造價值這件事的。畢竟,對多數人來說不論手頭上的工作做好、做壞,到了月底都是領一樣的薪資,頂多影響考績獎金與升遷,但不致於丟掉飯碗。
是否創造價值根本不重要。
但是如果仔細估算,許多人所領的薪資相對於創造的價值而言,很可能是溢價的。
這也是多數職場工作者越來越焦慮的主因:擔心失去這份工作,可能就找不到同等薪資水準的
以往只能當個啃老族,但現在多了新的選擇,而且聽起來還挺威的:嘿!我在創業,我是個自雇者、連續創業家。
你又是基於什麼理由,成為或想成為自雇者呢?也許,並不是自願的。
不過即然踏上這條路,不妨聽聽我的想法與經驗,如果你也苦惱、焦慮。當然這只是個參考、不是標準答案,如果有所啟發,那就真的太棒了!
正如同我也時常在別人不經意的文字、話語或是反思中獲得了提醒,甚至是救贖。
所以,我也在做這件事。
...

讓你的商模更好地運轉起來

創造價值,是商業模式中的基礎、也是核心本質,然後透過傳遞價值、獲取價值,再回到創造價值、週而復始。
創造價值、傳遞價值與獲取價值是三個不同的議題,你得去思考這些議題的具體做法,還有彼此間的轉換率、槓桿率等問題。
對於自雇者來說,創造價值是基本的,而創造價值的品質與效率,則是核心競爭力。能在一天內做好的,就不要拖到兩天才完成;可以重複性利用的,就不做單一性的產出。用更短時間、更少成本,產生更多的成效,就是創造價值的基本原則。
你可能會說:這不是一家企業在衡量所有商業活動的基礎嗎?
對!自雇者就是一人公司。
這已經不是新概念了,你得將自己當成一家公司來經營;換句話說,一家公司該考量的,如果你想到了、也去做了,就贏過其他的個體戶。
那麼一家公司是如何經營的?
如果你不曾參與過、在旁邊看過,你不會知道是怎麼一回事。所以我會建議有一定基礎的職場歷練,甚至是獨當一面了再來考慮出來成為自雇者。
不這麼做行嗎?當然行,只要你真的很行;不然你會發現得繞很多圈子才懂得的道理,其實只是職場中的基本。
對近四十歲才選擇成為自雇者的我,沒有這麼多時間本錢可以慢慢磨練。經歷與知識量是我的優勢,但時間不站在我這邊。
我得對自己狠一點。
回到創造價值這件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價值化、價值優化、價值轉型。
...

創造價值的三個階段:價值化、價值優化、價值轉型

第一階段,是價值化
從做完一件事的心態,轉換為做好一件事能創造什麼價值?如何從創造價值、傳遞價值到獲取價值?也就是建立你的商模。
當你能將所做的每一件事,需要耗費的時間、成本與成效價值都具體量化,往後在看待這些就會很不一樣。
這也是數據思維的結合。一切事物得以被衡量、比較與優化
第二階段,是價值優化
建構在價值化的基礎上,思考如何創造更大的價值?不只是做好一件事,更要省時、省力;一定要自己做嗎?能不能透過購買、合作或外包的形式來取代?能不能導入工具、平台或機制來節省時間、成本,創造更多的價值?
學習一定要花錢嗎?有沒有可能別人付錢讓你學習?或者是用學習產出更大的價值抵過成本?
價值優化是在「值得」兩個字上琢磨,而不是要你想著如何賺到更多的錢。兩者是不同的。
第三階段,是價值轉型
運用新的技術,來創造商模的差異化與競爭力
比方說從提供服務轉為販售產品,或者反過來;從賣斷商品轉為訂閱服務;從單一媒介轉為混層體驗。不要拘泥於自己所處的市場,很多時候新的可能,往往來自於其他領域行之有年的常規。
轉型不是說把全部家當轉投入另一個商模當中,而是擴大舒適圈的概念。你不必脫離原有的舒適圈,只要能夠持續擴大,甚至是在敵對的舒適圈中吸取養份與經驗。
不妨思考自己處在那個階段?身邊的人又是如何?現在所做的、所學的,對於邁向下一階段有沒有助益?還是停留在原地當個王者?
未經思索的行動,可能只是讓你留在原地,因為別人也在進步;唯有思考後的行動,才能讓你持續前進。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mail protected])
不只給你知識,更給你贏得職場賽局的本事。 分享書選閱讀、全息圖解、職人觀點與萃取技術,讓你在知識變現的時代,獲得學習成長與高效產出的養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