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翻譯?騙局?政治歸政治?

2022/09/1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圖片來源:網路
2021.12.3 演講
第一次注意到賴慈芸是被他幾年前所寫的書名吸引:《翻譯偵探事務所》
別懷疑,這本書就是在蒐集證據、抽絲剝繭的推理偵探之作沒錯,只不過他不是小說,而是真實世界的考究。
不知道有多少人會注意到翻譯書的譯者名字,我在成為翻譯工作者之前,其實也沒有太注意譯者姓名的習慣,只有在覺得翻的有夠好或有夠爛的時候,才會想要知道譯者是誰。
但如果你有這習慣,或曾經在封面的譯者部份多看幾眼,也許就會看到「鐘斯」、「吳明實」等譯者名字,但很抱歉,世界上根本沒有鐘斯,只有螽斯,沒有吳明實,只有無名氏。

為什麼會有這些現象?

根據賴慈芸老師一本一本去追查,甚至到香港、中國上海去對照譯本,其實1949年代以來,從中國國民黨逃難來台以來,許多外文翻譯書籍,尤其是經典文學和大專院校歷史、哲學史等教科書的,其實都是中國那邊的翻譯工作者翻譯,為什麼來到台灣之後,原本的譯者名字被消失,改成假名或是「出版社編譯部」呢?因為那些譯者,要不是被政府認證「附匪」就是「陷匪」(白話文就是:主動或被動投共了啦),皆被列為禁書,若要出版就必須拿掉那些人的名字,譯本拿來台灣抄來抄去,由各家出版社自由出版,抄的過程也曾出現因書頁破洞等問題而抄錯或自我演繹的free style的現象。台灣出版很多書的「出版社老店」,包含:志文出版社、遠景出版社、台灣啟明等,通通都是如此。直到賴慈芸老師目前研究進度為止,發現譯者被塗改的有 450位,總共約有1560本偽譯。
解嚴之後呢?
但你以為解嚴之後,這種亂象就結束了嗎?沒有喔,那幾十年來的書籍量太過龐大,連國家級圖書館整理的書目表都原書照抄,沒有要考察更正,面對這麼大的資料量,沒有相關經費和計畫,更重要的是,沒有心把這當作轉型正義的一環,亂象只會以訛傳訛、代代相傳,一直到(我個人覺得)這些書籍因為年代久遠而被台灣培養的越來越多翻譯工作者的譯作覆蓋過去為止。
但賴慈芸老師也老實說,其實這部份對於當代讀者來說困擾不大,一來那些譯文因為太過久遠,風格不受現代讀者青睞,所以本來市場就不大,真正受到影響的是歷史、文學和翻譯等學界研究。例如:曾有研究生為了比較男女譯者的文字風格,拿了一本署名男譯者的翻譯作品來分析,後來賴老師查證過才發現,那本其實是女譯者的作品,這些都只是冰山一角。
賴慈芸老師雖然謙虛的說目前都還在整理資料,還沒有進一步做分析詮釋,但他在演講時,到是稍微說了他的想法:
1960年代的出版界多為幽靈和流亡譯者,台籍譯者僅佔4%,這是因為中國國民黨來到台灣時,台灣使用的語言是日文跟台語,沒有人會書寫華語,更別說華語翻譯人才。而為了要服務他們從中國帶來的「外省人」,他們必須要填補這部份的文化空白,只好從中國抄各種譯本,直到1960年代,才漸漸出現台籍譯者。同時,又為了政治目的而抹除原譯者姓名。這其實就是透過語言移植,抹除中國痕跡,來重塑、嫁接台灣的歷史記憶,使台灣以為自己「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
因此,賴慈芸老師才會說,研究與處理這種翻譯亂象,也是政治轉型正義的一環。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93會員
325內容數
除了翻譯之外,這裡也是抒發烘焙、時事、戲劇、書、自然環境、信仰等想法的天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