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聽到一位年資超過20年的人力資源總監分享企業觀察、以及接觸非常多年薪千萬優秀人士的心得,聽了之後有些感觸,想與各位朋友分享:
企業上所謂的成功人士,聽起來好像與我們距離很遠?總監說,其實他們與你我沒有差到那麼遠,但他們都有3個共同點:
1. 做事專注、干擾少
2. 很會思考與反思
3. 表達清晰,擅於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描述艱深的專業
【心得】
1. 說到專注,的確是現代工作人最難辦到的事項之一。就別說上班時,一下客戶找、一下老闆要開會、一下屬下又要找你討論事情,被打斷,注意力一直分散才是常態。就算是成為自雇者,一下合作夥伴有案子、一下mail 有新的合作訊息、一下粉專有潛在客戶或有興趣的人私訊、一下要諮詢了、一下要準備簡報…,除非是刻意的安排時間專心做事和忍住不看社群,否則,專注仍是稀缺的品質。
「專注」,是需要刻意練習的事。
2. 很會思考:無論你是左腦(邏輯)發達還是右腦(情感)發達的人,邏輯思考都是需要培養的事。因為理性思考是最容易找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狀態。這並不是說天生感性不好。只是在工作上,如果我們讓情感與情緒先行,大腦會被情緒牽制,這時候沒有辦法好好思考。
而反思,是表示我們每做一項決策,是否會執行後進行覆盤?如果沒有覆盤,就無法有意識的去掉錯誤、保留對的,更遑論優化。
3. 表達清晰-我想這裏更像是「適切的表達」:記得在學校聽教授、或工作上聽資深顧問講課時,有些人真的很喜歡賣弄專業術語或冷僻字,聽著觀眾是一頭霧水,難以吸收,但講師本人自我感覺很良好。當我聽到有人把一個概念講得非常抽象含糊,又東繞西拐的,都會忍不住懷疑:這人到底是不是真的知道自己在講什麼?
又或者,有些人雖然不是故意的,但他們面對群眾,因為習慣在自己的專業世界,或者沒有演講者的自覺,他們無法適時轉換自己,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來表達。其實我認為,這牽涉到換位思考、同理心和溝通的原則。象牙塔型的人,正是因為他們缺乏溝通的自覺,當他們凡事都處於「表達」而非「互動」的狀態,也就是,當你的對象無法很好的接受你要傳達的東西,又怎麼可能產生成功的合作或達成任務呢?
我一向對成功人士的心理狀態或做事方式很感興趣,並不是說自己多麼渴望成功,而是好奇人與人之間,究竟是什麼,讓彼此形成愈來愈大的參差?因為,看過太多人,真的都不是被聰明才智、學歷經驗拉開距離,真正分隔成功與沒有成功者的,就是那些你我都慣常聽到的、偶爾也展現得出來的心理素質。只是,成功者,日復一日的反覆、堅持刻意進行,沒有成功的人,早早放棄了而已。
p.s. 所謂的「成功」,可以指社會上功成名就者,但我的定義,更像是「做到了自己的目標,達到了自己想要人生」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