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雜想】 AI文案、翻譯,意識之外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今天看了好幾篇 傅瑞德前輩寫的關於 ChatGPT 的文章,如這篇: 文案老手的AI寫作避險指南

還有一篇關於 翻譯的: ChatGPT-4當翻譯……目前你還可以放心

他對於 AI 寫文案的狀況我都非常認同,不過在一樣的前提之下,我的結論是相反的。

生成式 AI 把寫作、文案、翻譯的下限拉高

而前輩的寫作,應該可說是比較高端的寫作,例如探討一句商業宣傳廣告的用詞,背後需的是許多 企業形象、當地的文化、等不單單是語言本身層面的問題,如果文案需要更多的巧思,那麼 ChatGPT 可能不太好用,你可能需要針對同一篇文章,不斷遞迴請 AI 修改,也很難修到位,這種狀況就會覺得自己寫還比較快,那是因為對文案的需求,太多層面藏在後面,那還只是說文字無法表達 全部的意識,更不用說意識之外的內容。

剛好這禮拜,我也在用 ChatGPT 來協助我對公司官網的文案做潤稿,老實說,我覺得蠻好用,隨然我的工作不是寫文案,不過主管要我幫忙翻譯公司小編寫得一些文章。

許多人的文筆,連要好好表達主題,都很困難....

這也是我覺得能拉高 寫作下限的原因,我們小編寫了篇 1000多字的長文,我超想用自己的想法重寫的! 因為很多抽象的文法,可能省略主詞、不連貫的句子。如果說是前面講到的 "高端" 寫作那就算了,但那篇文章我覺得跟國中生的作文差不多。 所以後來用 ChatGPT 幫整篇文做潤稿、修飾,成果非常不錯,再翻成英文後,也比較沒有明顯的語意錯誤了。

後來根據需求,再翻成 西班牙文、日文,成果也還可以接受。

如何評斷翻譯結果?

英文還可以,但西班牙文和日文,我就無法看懂文章了,後來我就把 翻譯出來的文章,再用另一款比較早出來的 翻譯平台: DeepL,將外語再翻譯回中文 。
(題外話: 個人感覺,DeepL 適合翻譯長文,如果是簡短的句子,Google 翻譯反而比較準確)
那為什麼不用 ChatGPT 翻回中文?
一方面 DeepL 翻譯比較快,然後用兩個平台交互翻譯,感覺出錯的機會較低(不客觀XD) ,還有 用DeepL 翻譯的耗能應該比 ChatGPT低,比較環保,最近公司要搞 溫室氣體盤查的認證,現學現賣XD。

我也有用 公司語言專業的同事,翻譯的 日文、西文片段,和 ChatGPT 翻譯出來的片段來對照,發現其實人的翻譯都會把 原文再些微的修飾,不過 ChatGPT 翻譯就不會這樣做。

我再請 ChatGPT 先針對原文潤稿後, 東西就更接近人類的翻譯了,不過人的翻譯還是比較活,也許使用一些角色扮演的要求,AI 翻出來的東西可能會更好吧?

回到前面講的,意識之外!
我用非常台式的英文,寫了 out of conscious,得到下面這張圖....

raw-image









後來再google 翻譯"意識之外",原來是 Beyond consciousness 阿!
看來我的文案能力也停在下限 XD

raw-image
有些人用了 ChatGPT 說 非常難用,回答的內容很不準確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們沒有理解到自已的問題
還包含了許多意識之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切の人生雜學
116會員
120內容數
一些生活的體悟,融合閱讀心得、或是各類影視作品、遊戲等。世界的一切都是有關連的,希望能用文字把所有連結寫出來。
🦙切の人生雜學的其他內容
2025/01/20
回顧2024年,充滿愛情課題、自我覺察與寫作成長的旅程。認識新朋友,開啟感性,並在寫作方面持續精進,期待2025年更多發展。
Thumbnail
2025/01/20
回顧2024年,充滿愛情課題、自我覺察與寫作成長的旅程。認識新朋友,開啟感性,並在寫作方面持續精進,期待2025年更多發展。
Thumbnail
2024/10/18
這篇文章靈感來源於一段引人思考的對話,探討了討好型人格對自我的影響。作者分享了她與 podcaster 姥姥之間的交流,反思情感中的失落和人際關係中的自我價值。文章鼓勵讀者學會在拒絕和失去中找到安慰,並重視自我的需求與慾望。走出過度分析的循環,勇敢追求想要的東西,成為更真實的自己,是本文的核心主題。
Thumbnail
2024/10/18
這篇文章靈感來源於一段引人思考的對話,探討了討好型人格對自我的影響。作者分享了她與 podcaster 姥姥之間的交流,反思情感中的失落和人際關係中的自我價值。文章鼓勵讀者學會在拒絕和失去中找到安慰,並重視自我的需求與慾望。走出過度分析的循環,勇敢追求想要的東西,成為更真實的自己,是本文的核心主題。
Thumbnail
2024/08/17
遭遇拖延症的我,原本期待準時搭乘普悠瑪前往花蓮,卻意外錯過班次,轉而搭乘慢悠悠的莒光號。這段旅程讓我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節奏與情緒,意外感受到內心深處的愉悅。透過這次經驗,探索潛意識中的不同人格也成為我反思的主題。拖延或許是一種成癮,而真正的自我卻在慢慢遊回來。
Thumbnail
2024/08/17
遭遇拖延症的我,原本期待準時搭乘普悠瑪前往花蓮,卻意外錯過班次,轉而搭乘慢悠悠的莒光號。這段旅程讓我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節奏與情緒,意外感受到內心深處的愉悅。透過這次經驗,探索潛意識中的不同人格也成為我反思的主題。拖延或許是一種成癮,而真正的自我卻在慢慢遊回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今天看了好幾篇 傅瑞德前輩寫的關於 ChatGPT 的文章,如這篇: 文案老手的AI寫作避險指南 還有一篇關於 翻譯的: ChatGPT-4當翻譯……目前你還可以放心 他對於 AI 寫文案的狀況我都非常認同,不過在一樣的前提之下,我的結論是相反的。 生成式 AI 把寫作、文案、翻譯的下限拉高
Thumbnail
今天看了好幾篇 傅瑞德前輩寫的關於 ChatGPT 的文章,如這篇: 文案老手的AI寫作避險指南 還有一篇關於 翻譯的: ChatGPT-4當翻譯……目前你還可以放心 他對於 AI 寫文案的狀況我都非常認同,不過在一樣的前提之下,我的結論是相反的。 生成式 AI 把寫作、文案、翻譯的下限拉高
Thumbnail
一位朋友跟我說他不會想去用ChatGPT,因為認為都是假的,好像用了之後就會失去自己原本的寫作與創作能力。 具體去體驗與嘗試後,才能比較懂到底是怎麼樣的新事物。相信如果可以多方了解,選擇性也會變多,不會只侷限在「自我認知範圍」的選項
Thumbnail
一位朋友跟我說他不會想去用ChatGPT,因為認為都是假的,好像用了之後就會失去自己原本的寫作與創作能力。 具體去體驗與嘗試後,才能比較懂到底是怎麼樣的新事物。相信如果可以多方了解,選擇性也會變多,不會只侷限在「自我認知範圍」的選項
Thumbnail
前言 最近Chat GPT很夯,網路上也對於Chat GPT出現很多文章,對於我原本就有在創作(小說)的人,對於Chat GPT的出現,其實不太擔心會取代我。 聽了歐陽立中老師的podcast的Chat GPT那麼猛!我們寫作還有前途嗎? 覺得有些心得,於是決定寫一篇給大家參考
Thumbnail
前言 最近Chat GPT很夯,網路上也對於Chat GPT出現很多文章,對於我原本就有在創作(小說)的人,對於Chat GPT的出現,其實不太擔心會取代我。 聽了歐陽立中老師的podcast的Chat GPT那麼猛!我們寫作還有前途嗎? 覺得有些心得,於是決定寫一篇給大家參考
Thumbnail
最近幾週,我陷入AI的魔咒,尋求其助力解決生活和職涯上的種種難題,而它的表現實在令我驚艷。
Thumbnail
最近幾週,我陷入AI的魔咒,尋求其助力解決生活和職涯上的種種難題,而它的表現實在令我驚艷。
Thumbnail
我寫完上一篇文章之後,深夜突發奇想,乾脆來採訪chatGPT好了。因為我在使用chatGPT的過程中,發現只要問到一些無法制式回答的問題,它就會卡住,就像答不上話的人一樣當機。問到敏感的問題時,它也會像打太極拳的政治官員一樣,含糊其辭顧左右而言他。 看著文字一個一個浮現,就像真的有人在回答這些問題。
Thumbnail
我寫完上一篇文章之後,深夜突發奇想,乾脆來採訪chatGPT好了。因為我在使用chatGPT的過程中,發現只要問到一些無法制式回答的問題,它就會卡住,就像答不上話的人一樣當機。問到敏感的問題時,它也會像打太極拳的政治官員一樣,含糊其辭顧左右而言他。 看著文字一個一個浮現,就像真的有人在回答這些問題。
Thumbnail
ChatGPT引發轟動之後,許多人認為翻譯產業首當其衝,翻譯工作很快就會被取代。身為現職譯者的我說不焦慮是騙人的,但與其把AI當成敵人,還不如把競爭變成合作,實際試用看看就知道AI的底細了。
Thumbnail
ChatGPT引發轟動之後,許多人認為翻譯產業首當其衝,翻譯工作很快就會被取代。身為現職譯者的我說不焦慮是騙人的,但與其把AI當成敵人,還不如把競爭變成合作,實際試用看看就知道AI的底細了。
Thumbnail
自從ChatGPT爆紅,我就經常被問到譯者是不是要失業了。首先是朋友在某篇文章的留言處標註我,文章的內容大致是用程式翻譯一本書,成本不到一塊美金。後來是我很喜歡的譯者洪慧芳在自己的臉書上發表他對這件事的看法,讓我覺得心有戚戚焉。坦白說,我至今沒有使用過,為了寫這篇文章,我才申請帳號和機器人聊天。
Thumbnail
自從ChatGPT爆紅,我就經常被問到譯者是不是要失業了。首先是朋友在某篇文章的留言處標註我,文章的內容大致是用程式翻譯一本書,成本不到一塊美金。後來是我很喜歡的譯者洪慧芳在自己的臉書上發表他對這件事的看法,讓我覺得心有戚戚焉。坦白說,我至今沒有使用過,為了寫這篇文章,我才申請帳號和機器人聊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