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情緒了解自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有「情緒」是我們了解自己最好的時機。
有些敏感體質的人,可以感受到別人的情緒,導致自己也跟著有情緒或是想避開那個人。其實只要分清楚這個情緒是誰的,抓到自己的核心價值,就不會被這樣的情況干擾。例如去餐廳吃飯,因為廚師今天心情不好,所以你吃出了悲傷或憤怒的情緒,再來你可能會選擇不吃或跟著有情緒。但,試問一下,你認識這廚師嗎?他今天是吵架?分手?還是被老闆罵?既然你都不知道,那又何必把別人的情緒揹在自己身上?

你想要呈現的是
1. 你有敏感體質很厲害可以感覺出別人的情緒,讓自己受別人的情緒影響?還是
2. 分清楚這是誰的情緒,把自己拉回到當下繼續吃飯,讓別人的情緒流過,不受別人的影響。
我們要知道自己的「核心價值」是什麼,來吃飯的「初衷」是什麼。隨時覺知自己,覺察事物的本質,才不會一直受到別人的影響,要知道那是別人的事,不是你的事。


講到情緒就要講到 「人類圖情緒中心」的問題

●情緒空白的人
有害怕得罪人就是想要做好人的問題,在很多時候都會不知道要如何拒絕別人,只好做出違背自己心態的選擇,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所以需要練習好好溝通好好說話,回家思考怎麼說最好、最不會得罪人,這次來不及講沒關係,我們永遠都還有下一次機會,且無論多晚都要講出自己的不舒服讓對方知道,不然一直壓抑這樣的情緒,我們就會開始討厭對方,卻沒想過是因為自己不懂拒絕,把責任全歸在對方身上,然後就會從別的地方用故意不做、故意讓對方生氣的方式來讓對方不爽,這樣的行為叫做「被動式攻擊」。
而被動式攻擊只能帶來短暫的快樂,實際長時間未解的問題都沒解決,這樣的方式對自己人際關係(無論是家人、另一半、朋友或工作職場)的相處上,並沒有實質的幫助,只會讓關係越來越差。

●情緒中心有啟動的人
有情緒是件正常的事,我們要允許自己有情緒,不壓抑不批判自己的情緒,學習跟自己的情緒相處,安撫自己的情緒,或是跟身邊的人說自己目前有情緒,需要時間消化。最好不要帶著情緒與人互動,就算是這個人讓我們有情緒,也都要讓自己靜下來,之後再好好的溝通 ,講出是什麼原因引起了自己的不悅感。

#我們一定要了解自己
#去思考是什麼引發生自己的情緒
#情緒背後有什麼是我們沒有覺察到的
#分開別人的情緒與自己的情緒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相同的命格卻有不一樣的人生,差別在於「選擇」。 想要人生有所不同,想要不被表現迷惑,並做出更好的選擇 歡迎找我預約:|八字|答案桌遊|奇門遁甲|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小時候,我們在父母的期望下長大;求學時,我們在老師、同學的期望下長大;出社會後,我們在老闆、主管、同事的期望下生活;交往結婚時,我們在另一半的期望下過著;結婚後,我們在雙方家人的期望下繼續過著。 我們有多久沒有傾聽自己?在一天過一天,層層疊疊的壓力下,我們努力做好每件事,在乎親朋好友同事長官,關心
世事沒有絕對,善與惡都是自己的投射 老子《道德經》說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想要為善,就是想要抹去惡的存在,但惡一直在那,從來沒有離開。善比較好嗎?我們想要為善,想要做好人,在這樣的思維中,我們是否有勉強自己做不喜歡的事?是否因為想為善而委屈自己,因為覺得善比較好。 難道
很多人談感情都誤以為「愛就要無條件包容」,認為一個愛我們的人就會包容我們的所有,覺得無論自己如何對方都要接受,卻忘記了感情是互相的而不是單向的,也忘記了尊重與界線的問題。 「無論你是什麼樣子我都會愛」的前提在,我們是一個講理的、得體的、懂分寸、會尊重的人,是可以具體講出自己的情緒,也知道要如何一起
很多時候我們吵架是因為對方看不到「我的心情、我的感受、我的付出、我的狀況、我的辛苦、我的犧牲」……等。但有沒有發現,在這麼多的「我我我」之前,是因為對方「先」,才有這麼多後面的我。 我們永遠都把別人放在自己前面,讓對方牽動著我們的一切,卻以為我們是因為感受到了自己才生氣的。我們並沒有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愛因斯坦說 : 瘋子就是重複做同樣的事情還期待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成長是挫折與痛楚所累積出的領悟,如果無法體會,那事件就會像鬼打牆一般,不斷重複。問題永遠都在自己身上而不自知,因為可以藉由投射在他人身上的情緒來解開。 當我們發現事件一再重演,相同的戲碼不斷重複,有時候就算是換了人,事件也還是重
只有放下「想要改變對方符合自己期待」的企圖,願意彼此尊重和接納時,才是真正的親密。 我們不能坐在那,等著對方來餵養我們的快樂,餵養我們的幸福。想要在一起快樂,就要讓自己先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當我們越自在,我們越親密》 ******************** 很多人的「做自己」是一付我就是這
小時候,我們在父母的期望下長大;求學時,我們在老師、同學的期望下長大;出社會後,我們在老闆、主管、同事的期望下生活;交往結婚時,我們在另一半的期望下過著;結婚後,我們在雙方家人的期望下繼續過著。 我們有多久沒有傾聽自己?在一天過一天,層層疊疊的壓力下,我們努力做好每件事,在乎親朋好友同事長官,關心
世事沒有絕對,善與惡都是自己的投射 老子《道德經》說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想要為善,就是想要抹去惡的存在,但惡一直在那,從來沒有離開。善比較好嗎?我們想要為善,想要做好人,在這樣的思維中,我們是否有勉強自己做不喜歡的事?是否因為想為善而委屈自己,因為覺得善比較好。 難道
很多人談感情都誤以為「愛就要無條件包容」,認為一個愛我們的人就會包容我們的所有,覺得無論自己如何對方都要接受,卻忘記了感情是互相的而不是單向的,也忘記了尊重與界線的問題。 「無論你是什麼樣子我都會愛」的前提在,我們是一個講理的、得體的、懂分寸、會尊重的人,是可以具體講出自己的情緒,也知道要如何一起
很多時候我們吵架是因為對方看不到「我的心情、我的感受、我的付出、我的狀況、我的辛苦、我的犧牲」……等。但有沒有發現,在這麼多的「我我我」之前,是因為對方「先」,才有這麼多後面的我。 我們永遠都把別人放在自己前面,讓對方牽動著我們的一切,卻以為我們是因為感受到了自己才生氣的。我們並沒有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愛因斯坦說 : 瘋子就是重複做同樣的事情還期待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成長是挫折與痛楚所累積出的領悟,如果無法體會,那事件就會像鬼打牆一般,不斷重複。問題永遠都在自己身上而不自知,因為可以藉由投射在他人身上的情緒來解開。 當我們發現事件一再重演,相同的戲碼不斷重複,有時候就算是換了人,事件也還是重
只有放下「想要改變對方符合自己期待」的企圖,願意彼此尊重和接納時,才是真正的親密。 我們不能坐在那,等著對方來餵養我們的快樂,餵養我們的幸福。想要在一起快樂,就要讓自己先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當我們越自在,我們越親密》 ******************** 很多人的「做自己」是一付我就是這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透過覺察練習,體會到很多時候因為內心的情感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所以產生情緒。 學習在不如預期的人、事、物觸動過去的傷痛記憶時,允許自己有情緒產生。 讓自己獨處、沉澱。釐清為何有這樣的感受產生。不批判或指責當下引動情緒的人、事、物。 往往會發現是因為別人沒能照顧到自己的感受,而產生了不愉快的心情。
Thumbnail
「你現在在想什麼?」 當我們在與人相處過程中,感覺到不舒服、討厭甚至憤恨的情緒時,不妨先按個暫停鍵,在心中先問一問自己,現在想到了什麼?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專屬信念,在面對新事件時,能夠在1/3秒內無意識的、自動爲它附加正面或負面的初步評估,也就是這「對我有好處」或是「對我有壞處」。
Thumbnail
有那麼一段時間,我覺得我再也受不了身邊人的情緒暴力。 會用情緒暴力這樣的嚴重字眼,是因為我深深覺得在生活中備受干擾。 當遇見事情不順時,我們會有情緒。 小的事情如煎蛋又沾鍋了、煮麵煮到焦了,大的如夫妻意見不合、財務上遇到困難。 有情緒是好事,有情緒代表在意,但是,我們必須要意識到自己有情
前言 有段時間,自己在不好的工作環境中,導致情緒經常不受控制,而在看到這部影片,讓我很有感觸,希望大家看完後,都能掌管好自己的情緒。在這裡,你會學習到情緒、感受和心情的差異,如何解鎖情緒步驟。 了解情緒、感受和心情的差異 情緒 情緒大多是短暫的,通常帶有身理反應,例如臉紅、流汗。情緒還會
Thumbnail
情緒的問題很多人都有,也很正常,看到不順眼的事情會生氣、憤怒,遇到不順心的事會煩躁、鬱悶,有的人隱忍,但內心已波濤洶湧,還是要費心去安撫自己,而有的人大肆發洩,旁邊的人都會遭殃。雖然情緒的表達是屬於個人自由,那你自己的感受會是如何呢?我認為會大大的影響個人和家庭的生活、自我的表現和心理健康。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Thumbnail
生氣時,內心的需求未被滿足,使我們將責任和期望轉嫁給他人。然而,責怪他人的方式只是掩蓋了我們對自己無能感和匱乏感的逃避。真正的解決之道在於正視自己的情感需求,學會自我照顧和自我負責。通過這樣的自我探索與成長,我們不僅能減少憤怒,還能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並找到真正的自我價值。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他有生氣的權利,你有不接受的權利" 焦點回到自己身上,自己為何生氣?自己為何在意?自己為何難過?答案或能水落石出,自我覺察,讓這些情緒和雜念通過,得到釋放的管道,不是強迫自己放下,勉強是不會幸福的。
Thumbnail
在生活中,情緒與思維方式對人們的行為和目標達成有著深遠的影響。本文探討瞭如何分析情緒、不同的情緒反應和錯誤的思維方式,並提供了走出情緒迷宮的方法。透過正確的思考方式,我們能夠更健康地面對生活的挑戰。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透過覺察練習,體會到很多時候因為內心的情感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所以產生情緒。 學習在不如預期的人、事、物觸動過去的傷痛記憶時,允許自己有情緒產生。 讓自己獨處、沉澱。釐清為何有這樣的感受產生。不批判或指責當下引動情緒的人、事、物。 往往會發現是因為別人沒能照顧到自己的感受,而產生了不愉快的心情。
Thumbnail
「你現在在想什麼?」 當我們在與人相處過程中,感覺到不舒服、討厭甚至憤恨的情緒時,不妨先按個暫停鍵,在心中先問一問自己,現在想到了什麼?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專屬信念,在面對新事件時,能夠在1/3秒內無意識的、自動爲它附加正面或負面的初步評估,也就是這「對我有好處」或是「對我有壞處」。
Thumbnail
有那麼一段時間,我覺得我再也受不了身邊人的情緒暴力。 會用情緒暴力這樣的嚴重字眼,是因為我深深覺得在生活中備受干擾。 當遇見事情不順時,我們會有情緒。 小的事情如煎蛋又沾鍋了、煮麵煮到焦了,大的如夫妻意見不合、財務上遇到困難。 有情緒是好事,有情緒代表在意,但是,我們必須要意識到自己有情
前言 有段時間,自己在不好的工作環境中,導致情緒經常不受控制,而在看到這部影片,讓我很有感觸,希望大家看完後,都能掌管好自己的情緒。在這裡,你會學習到情緒、感受和心情的差異,如何解鎖情緒步驟。 了解情緒、感受和心情的差異 情緒 情緒大多是短暫的,通常帶有身理反應,例如臉紅、流汗。情緒還會
Thumbnail
情緒的問題很多人都有,也很正常,看到不順眼的事情會生氣、憤怒,遇到不順心的事會煩躁、鬱悶,有的人隱忍,但內心已波濤洶湧,還是要費心去安撫自己,而有的人大肆發洩,旁邊的人都會遭殃。雖然情緒的表達是屬於個人自由,那你自己的感受會是如何呢?我認為會大大的影響個人和家庭的生活、自我的表現和心理健康。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Thumbnail
生氣時,內心的需求未被滿足,使我們將責任和期望轉嫁給他人。然而,責怪他人的方式只是掩蓋了我們對自己無能感和匱乏感的逃避。真正的解決之道在於正視自己的情感需求,學會自我照顧和自我負責。通過這樣的自我探索與成長,我們不僅能減少憤怒,還能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並找到真正的自我價值。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他有生氣的權利,你有不接受的權利" 焦點回到自己身上,自己為何生氣?自己為何在意?自己為何難過?答案或能水落石出,自我覺察,讓這些情緒和雜念通過,得到釋放的管道,不是強迫自己放下,勉強是不會幸福的。
Thumbnail
在生活中,情緒與思維方式對人們的行為和目標達成有著深遠的影響。本文探討瞭如何分析情緒、不同的情緒反應和錯誤的思維方式,並提供了走出情緒迷宮的方法。透過正確的思考方式,我們能夠更健康地面對生活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