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心理學歷史要幹嘛啦!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與心理學的源起】

當初會接觸到心理學,其實是個很妙的過程,這要從我的初戀開始說起。從小不管是跟朋友還是家人,我都會很在意被丟下的感覺,也因此在我終於追到喜歡的人,以為會快快樂樂度過熱戀期時,卻在每次分離的時間都感到焦慮不安。

跟男友反應了好幾次,但分離總是比見面的時間還長,無數個待在自己床上哭著滑手機的日子,我開始向網路上求救,所謂不會就問google,這我可非常擅長。

-

「焦慮依附,焦慮的感覺不但會緊緊的黏在身上,而且不像一般的不舒服心情會慢慢變好,許多時候這個感覺會一直持續,甚至越來越嚴重。他們開始災難化思考,為了停止這樣自己都控制不了的強迫思考,他們會不斷想找到另一半,發了瘋地想要確保對方待在身邊。」

這我。

不管是那個黏著擺脫不了的感覺,還是瘋狂地希望找到對方但理智上又需要克制自己導致的情緒壓力,壓力卻讓我更想找到對方。無限滾大的雪球,我逃脫不了的循環。

文章裡提到焦慮依附的養成,和這樣的優點,像是對別人的感受特別敏感、很信任對方等。

那個瞬間我哭了。這段時間以來的辛苦,好像都能夠被理解了。

再後來,我更深入研究焦慮型依附能夠怎麼慢慢培養安全感,也很感謝另一半願意在我還是很焦慮的時候陪我走過。我慢慢開始可以享受在自己的一個人的快樂時光,也能夠在重新見面的時候特別珍惜。

這是我決定深入心理學的契機,許多過去卡住的結都彷彿可以依靠著心理學慢慢解開。

應該都是,吧。

-

直到我修了學校的心理學概論,要啃著滿滿英文和英文人名的原文書、又要寫一堆根本在背誦的題目,不禁想大喊這不是我想學的心理學啦!!!

內省法、Sigmund Freud、心理學之父、馮特、行為主義、恆河猴實驗⋯⋯好多不同要背的東西,卻是背了又忘,不知道為什麼要背這個。

所以到底為什麼要背呢?

老師說:「當你每次看到他們做實驗時都可以先自行思考一下如果是你,會怎麼做實驗,這時候你就會覺得他們的創意和聰明很值得參考了」

老師說:「現在學的這些大師之所以在教科書上,就是因為他們相對比較穩定,而且照著思考你可能會更貼近心理學的思考方式,也會明白不同門派在處理某些特定問題時特別有用」

若我說的話,這些話還是不足以讓我在花了三天三夜背誦後卻還是忘記時感到無奈,或許我內心就是覺得學這個要幹嘛吧,原本期待的是希望可以將之與生活結合,讓生活遇到卡住的地方都能夠迎刃而解,但現在卻只剩下背誦與分數。

直到某堂課的老師說:「雖然心理學家用的是科學研究,相對起來比起許多通俗的小說和書籍都更加貼近真實心理,但同學,你們有幾個讀過老師我的論文?嘔心瀝血寫的論文,或許還比不上解憂雜貨店貼近大眾生活。」

貼近真實的論文,與貼近大眾的小說。我的期待不就是希望貼近真實的理論可以應用到大眾遇到的困難嗎。也許,我可以嘗試看看將論文或教科書上的知識寫成通俗的文章。

雖然市面上也已經有很多書籍了,但自己寫的一個好處是,當我輸出時就會發現快沒料了,趕快讀書,這樣就能夠解決我不想讀心理學概論卻需要考試的問題了!!!我好聰明!!!

於是,我開始了,一個特別的考試準備方法。也許寫了就會找到答案吧,也許某天當我寫了很多文章後,我會回來重新編輯這篇文章的標題,我這樣期許著。

-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