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自己的父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raw-image

越想依賴,就越是控制,
依賴控制所帶來的安全與滿足,
當你越依賴,你就越不安,越難感覺輕鬆與快樂,
就越需要透過控制,來確保自己可以繼續依賴;

事實上,
你毋須依賴誰,才是完整的,才有安全,
當你獨立自主,為自己的需要負責,滿足自己,
你才真正地成為自己的父母,強大的靠山,
給予自己無條件的愛與接納;

過去的經驗在教導你,你存在的本身就是愛,
不論你的過去怎麼樣,與你現在是否幸福沒有絕對的關係,
當你下定決心好好愛自己,愛當下的自己,
你就是幸福的,你很安全。

avatar-img
26會員
823內容數
<<提供卡巴拉天使療癒、基礎靈魂藍圖解讀、心靈對談分享>> 認識自己是一輩子的事,愛自己是一輩子的學習,這個空間分享我認識自己的過程,除了見證自己的生命經驗,也但願啟發所有接觸者心中的內在之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anuya心靈內在空間 的其他內容
當你內心有限制,看事情就會用限制的眼光去看, 當你用限制的眼光去看,你就難以看見全貌, 也看不見機會隱藏在限制中, 唯有移除了限制,機會才會出現, 你也會更清楚看到資源就在你身邊。 限制的另一邊是自由, 自由,是移除限制後,自然顯現的,你也會更知道方向在哪裡, 你會看見悲傷的另一邊是喜悅,恐懼的另
當你對自己有覺察,有足夠的洞察力, 你就能夠明辨, 究竟是外面阻礙了你,還是自己限制了自己, 你就會明白, 究竟是別人傷害了你,還是傷害最深的是自己; 當你不能為自己設定界線, 你就容易被自己的限制所掌控,失去彈性, 你就容易耽溺過去,無力往前, 你就容易被錯誤擊垮,被不完美制約,被自己挫敗, 你
當你想要和平,想要往前, 告別過去是必要的, 否則, 你會一方面想要往前,一方面卻又頻頻回首, 你不知道要留戀多久,也不清楚要往哪裡走; 界線的存在, 是堅定自己,掌握自身的主控權, 外在的界線,幫助你維持關係之間的平衡與尊重, 內在的界線,則是對過去與慣性,做出區隔; 界線, 使你能夠專注聚焦
獨立, 不單是狀態上的,更是心智與情感上的; 情感獨立, 是對自己的情緒與感受負責, 對自己的期待與需要負責, 對自己的起心動念與言行舉止負責, 是你需要愛與安全感,你自己就可以給自己足夠的愛與安全感, 當別人沒有滿足你,你不會怪罪是別人不愛你,不重視你; 情感獨立的人,在情感上也是自由的, 即
你的存在感、孤單感、無價值感, 只有自己最清楚, 不會有人百分之百對你感同深受, 不會有人時刻知道你在想什麼、要什麼; 放下要別人完全懂你的期待與需要, 轉而向內, 成為那個最懂自己的人,疼惜自己, 成為那個滿足自己的人,滋養自己, 成為那個為自己負責的人,獨立自己, 成為自己在尋找的愛; 那樣
你無法成為別人,也無法是別人, 你只能成為你自己,只能做你自己, 就如同, 你無法要求櫻桃樹結出蘋果,要求花兒長成大樹, 它只能以它本來的樣子成長綻放; 當你試圖成為別人,試圖迎合外在的期待,而隱藏真實的自己, 你會在虛假與掩蓋的過程中, 逐漸失去自己, 而那是生命本質最初的活力與動力。
當你內心有限制,看事情就會用限制的眼光去看, 當你用限制的眼光去看,你就難以看見全貌, 也看不見機會隱藏在限制中, 唯有移除了限制,機會才會出現, 你也會更清楚看到資源就在你身邊。 限制的另一邊是自由, 自由,是移除限制後,自然顯現的,你也會更知道方向在哪裡, 你會看見悲傷的另一邊是喜悅,恐懼的另
當你對自己有覺察,有足夠的洞察力, 你就能夠明辨, 究竟是外面阻礙了你,還是自己限制了自己, 你就會明白, 究竟是別人傷害了你,還是傷害最深的是自己; 當你不能為自己設定界線, 你就容易被自己的限制所掌控,失去彈性, 你就容易耽溺過去,無力往前, 你就容易被錯誤擊垮,被不完美制約,被自己挫敗, 你
當你想要和平,想要往前, 告別過去是必要的, 否則, 你會一方面想要往前,一方面卻又頻頻回首, 你不知道要留戀多久,也不清楚要往哪裡走; 界線的存在, 是堅定自己,掌握自身的主控權, 外在的界線,幫助你維持關係之間的平衡與尊重, 內在的界線,則是對過去與慣性,做出區隔; 界線, 使你能夠專注聚焦
獨立, 不單是狀態上的,更是心智與情感上的; 情感獨立, 是對自己的情緒與感受負責, 對自己的期待與需要負責, 對自己的起心動念與言行舉止負責, 是你需要愛與安全感,你自己就可以給自己足夠的愛與安全感, 當別人沒有滿足你,你不會怪罪是別人不愛你,不重視你; 情感獨立的人,在情感上也是自由的, 即
你的存在感、孤單感、無價值感, 只有自己最清楚, 不會有人百分之百對你感同深受, 不會有人時刻知道你在想什麼、要什麼; 放下要別人完全懂你的期待與需要, 轉而向內, 成為那個最懂自己的人,疼惜自己, 成為那個滿足自己的人,滋養自己, 成為那個為自己負責的人,獨立自己, 成為自己在尋找的愛; 那樣
你無法成為別人,也無法是別人, 你只能成為你自己,只能做你自己, 就如同, 你無法要求櫻桃樹結出蘋果,要求花兒長成大樹, 它只能以它本來的樣子成長綻放; 當你試圖成為別人,試圖迎合外在的期待,而隱藏真實的自己, 你會在虛假與掩蓋的過程中, 逐漸失去自己, 而那是生命本質最初的活力與動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來自父母,但只要離開了母親的身體,我們每個人就是一個獨立的人格,從無法用言語表達、牙牙學語,到擁有自己完整的人生觀、價值觀跟世界觀 這個過程裡最大的難題之一就是父母到底要不要放手?應該什麼時候放手?我在別人眼中應該是個「不正常」的父親⋯⋯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你曾經感覺自己在面對父母時,需要成為他們的「父母」?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覺得自己無論做什麼,都得不到父母的肯定?也許他們總愛拿你跟別人家小孩比較,或是對你的人生指手畫腳。 這篇文章將分享在面對家庭中的困惑和恐懼時,如何成為家庭的支柱,以及如何在挑戰面前堅定信念。 如何在面對父母的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們對依賴的恐懼,以及現代社會中對獨立的追求。文中提到這種對獨立的追求其實源於人們對依賴的恐懼,這種恐懼來自於對脆弱的害怕以及過去依賴失敗的創傷。文章主張重新學習依賴的重要性,並引用精神分析理論中退行、依賴、成長的概念。
Thumbnail
上一輩的父母總是威嚴十足,說一是一,孩子絕對不敢提出異議,他們跟父母有很強烈的從屬關係,必須聽命於父母,完全沒有討價還價的空間。這樣的親子關係通常不會太親密,尊敬大於關愛,威嚴蓋過暖意。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當時覺得家人就是這麼一回事,供我飲食,照顧起居,而父母也認為能填補肚子就好,心靈的需要有沒有被
Thumbnail
重視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就是愛自己的表現。本文探討愛自己的真正意涵,並呼籲接納自己的全部,不要讓別人的批評成為自我限制。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來自父母,但只要離開了母親的身體,我們每個人就是一個獨立的人格,從無法用言語表達、牙牙學語,到擁有自己完整的人生觀、價值觀跟世界觀 這個過程裡最大的難題之一就是父母到底要不要放手?應該什麼時候放手?我在別人眼中應該是個「不正常」的父親⋯⋯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你曾經感覺自己在面對父母時,需要成為他們的「父母」?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覺得自己無論做什麼,都得不到父母的肯定?也許他們總愛拿你跟別人家小孩比較,或是對你的人生指手畫腳。 這篇文章將分享在面對家庭中的困惑和恐懼時,如何成為家庭的支柱,以及如何在挑戰面前堅定信念。 如何在面對父母的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們對依賴的恐懼,以及現代社會中對獨立的追求。文中提到這種對獨立的追求其實源於人們對依賴的恐懼,這種恐懼來自於對脆弱的害怕以及過去依賴失敗的創傷。文章主張重新學習依賴的重要性,並引用精神分析理論中退行、依賴、成長的概念。
Thumbnail
上一輩的父母總是威嚴十足,說一是一,孩子絕對不敢提出異議,他們跟父母有很強烈的從屬關係,必須聽命於父母,完全沒有討價還價的空間。這樣的親子關係通常不會太親密,尊敬大於關愛,威嚴蓋過暖意。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當時覺得家人就是這麼一回事,供我飲食,照顧起居,而父母也認為能填補肚子就好,心靈的需要有沒有被
Thumbnail
重視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就是愛自己的表現。本文探討愛自己的真正意涵,並呼籲接納自己的全部,不要讓別人的批評成為自我限制。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