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會不自覺給別人建議。要等到朋友回覆說:「謝謝你的建議」,我這才意識到,自己又再衝動給別人建議了。即便對方沒有表示不滿,還禮貌地說謝謝,但我內心還是感到懊悔。因為我相信,我們不該給別人建議。
智慧圓滿的佛陀認為,需要具備以下五項條件,才適合給別人建議:
佛陀已看透世間真相,了解所有過去世的因果循環。儘管如此,佛陀從來都不會主動給別人建議,而是由別人帶著自身的困惑前來詢問。然後,佛陀透過神通觀察當事人的根基,知道說什麼可以帶給對方啟發,才開始說法,來回應對方的困惑。
凡夫如我,還沒符合以上所述的五項條件,也還沒有佛陀的大智慧。所以我更應該謹言慎行,克制自己給別人建議的衝動。
根據上述佛陀提出的,給別人建議需要具備的五項條件,我做了反思,跟大家分享。
什麼時候才是給別人建議的適當時機呢?怎樣的建議才是對對方有益的呢?
我認為,以上這兩個問題的答案,不是我們說了算,而是對方說了算。
當對方主動來詢問我們時,表示他了解到自身的不足,需要尋求幫助。這樣才可說是適當的時機,說出去的話,也才可能對對方有益。
反之,若對方沒有詢問,我們卻主動給出建議,那就是把對方不需要的東西,強行遞給對方。這樣的建議,可能對方一點都不覺得受用。
我們給出的建議,真的有根據事實嗎?
每個人都在用各自的經歷、學歷及信念,來建構世界。我看到的世界,跟你看到的世界,可能都不一樣。就像《盲人摸象》故事裡的一群盲人,他們只能根據自己摸到的大象部位,來判斷大象的樣子。即便我們看得見,也只能看見眼前所發生的,卻無法得知整件事情的因果和脈絡(事實的全部)。
如上述所言,我們就不是根據事實給出建議。如果不想承認自己一無所知,堅持給別人建議,可能會讓對方感受到不被理解。 更嚴重的是,我們的建議可能會被對方解讀成一種傷害,讓對方覺得受傷。
我們給出建議時,真的有帶著柔軟且慈悲的心嗎?
遠古時期,人們需要對「恐懼感」敏銳,來提防動物或敵人的侵犯,才能保護好自己,繼續生存下去。到了現代,這個恐懼感還是一直保留在潛意識里。我們會被不安全感驅使,無意識地啟動「防衛機制」。防衛機制是為了幫助我們,讓不安的心可以回穩。
我猜想(沒有心理專業背景),如果因為內心的不安,而給別人建議,那可能是我們內在啟動防衛機制。我們可能害怕面對失落,想要對方成為自己期待的樣子,而給別人建議。我們也可能害怕面對損失,想要保護自己的利益,而給別人建議。當內心深處隱藏著不安,就無法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我們就很難帶著柔軟且慈悲的心,给出建議。
接下來,我想舉一個自身的例子,讓我們來同理被建議者的感受。
同理被建議者,對於建議的接受度
我從小到大都特別瘦。這樣的我,很常被路過的人建議:「你為什麼這麼瘦?要吃多一點。叫旁邊這位某某某分一點肉給你啦。」
當遇到這樣的過客,我會試图終止這個話題。有時用冷漠應對,有時馬上提供一個標準答案:「可能是因為小時候生病,又沒好好調理的關係。」
即便現在身體已無大礙,但一直都無法長肉出來。在禪修營有幸遇到一位中醫師,她給我把脈後說,很可能是因為我過度的焦慮和緊張,造成腸胃痙攣,無法好好吸收營養。
不一樣的時機,真的會影響個人,對建議的接受度:
同理被建議者,對於建議的包容度
「要吃多一點。叫旁邊這位某某某分一點肉給你啦。」
對於給建議的人來說,會說出以上這句話,他們可能只是關心我、為了我好。也可能只是說說而已,跟我開個玩笑。可是,他們並不知道我過去和現在正在經歷什麼。 也就是對事實一無所知,就給建議。
可是,我已把杯子裝滿自己的解讀和成見,無法再受教。小时候因為很瘦,被別人嘲笑。這樣的經歷,導致我一听到「你為什麼這麼瘦」,馬上整個身體雞皮疙瘩,覺得「又來了,我又要被嘲笑了」。甚至不自覺,壓抑許多的難過與憤恨,無法釋懷。
直到後來,參加許多成長課程,也進行輔導,嘗試表達自己。我逐漸覺察到,原來我對「你為什麼這麼瘦」這句話是多麼的沒有安全感,會自動防衛。可能給建議的人早已忘記,但我卻還緊抓不放。對自己有了覺察之後,才開始有一點點心理空間,去包容別人的建議,知道不是別人的錯,而是我自己的解讀。這過程,真的很不容易走。
同理被建議者,和我們一樣想要快樂
聽多了別人的建議,我也內化成對自己的建議:「我真的很奇怪。我應該吃胖一點。我應該去買保健品來吃。」
許許多多的我應該,想要成為這個社會期待的樣子。如此,我跟原本的自己是有衝突的。心靈大師克里希那穆提說,這樣的衝突,是一種對自己的暴力。建議像是無形的利刃一直指向自己,就無法感受到內心的平靜與喜悅,也無法對自己柔軟與慈悲。
「慈悲觀」是禪修的其中一個方法。這個方法告訴我們,大家都想要快樂。只要內心平靜就會快樂,只要快樂就會升起慈心。讓自己是自己,讓別人是別人。不要用建議來控制和改變誰。這樣大家內心就會平靜,體驗到快樂,同時發現我們內在都有一顆慈心。
以上的反思與舉例,都是為了說明,為何我們不該給別人建議? 不過,相信也會有人覺得,我們應該給別人建議的。 無論如何,每個聲音都需要被尊重。
正如開頭提到,我會習慣性,不自覺就給出建議的。很需要時常提醒自己不要給建議。另外,也把自己心裡的建議,升華到創作上。把自己想說的話,寫成文章。這樣,便沒有針對任何人給建議,而是分享我的想法,適用的人可以參考,不適用的人可以放下。
對於給建議者,我想多說的是:讀了以上文章後,您可以自省,但千萬別自責。多數給建議者,都是沒有想傷害對方的。我們無法控制對方如何解讀我們的建議。我們可以做的,就是盡量避免衝動給出建議,把話說出口之前,先觀照自己的内心。
對於被建議者,我想多說的是:在您還沒有多餘的心理空間,還無法感受到安全之前,請允許自己無法受教。我們需要的建議,是來自善知識的建議,而不是一位過客的建議。如何分辨善知識的建議呢?請看回開頭第一段,善知識會具備佛陀說的五項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