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之前,我想先說個發生在我身上的一個小故事
臨時興起的KTV聚會
有次幾個難得聚在一起的一群大學的朋友總算找到時間出來聚聚了,這幾個朋友自從大學畢業後,大家四處散,很難的聚在一起。大家吃完飯也不知道幹什麼,離下一個行程也還有一段時間,其中一個朋友突然心血來潮,說要不我們去唱歌吧,於是我們一群人就浩浩蕩蕩的往KTV前進。
找點新歌吧!
我們一群人大學畢業前雖然也會一起去KTV,但畢業後,也因為四散各地,畢業後幾乎沒有能夠聚在一起的。到了KTV後,一群人不免俗的,先懷舊一把,把畢業前常聽常唱老歌通通點過一輪,後來大家說:不能都點這種凸顯年紀的老歌,要點現在正流行的新歌吧!
找不到會唱的歌!
但一群人翻了半天的歌單,發現除了我們竟然沒有幾首會唱的歌,雖然有些有聽過,但只會副歌,甚至只會一兩句。到最後,一群人直接擺爛,把原唱點出來,當作看MV了。
我們的歌單怎麼了?
一邊看著MV,一邊開始討論:到底發生什麼事情了?為什麼都沒更新自己的歌單?
一圈討論下來,我們發現:不是我們沒更新歌單,而是我們更新的方向跟KTV更新歌單的方向非常不一樣!
有人說:我是宅宅,都聽日文動漫歌,這裡也沒有動漫的歌啊!
有人說:我都聽韓團的,但這裡韓團的歌也沒幾首啊,有的還特別冷門。
有人說:我最近聽的都是中國的某某歌手,這裡沒有幾首!
也有人:我都聽音樂劇的歌,或者舞台劇的,這裡不會有!
說了這麼多,那這個故事和雙語教育的關係在哪?
根據我們一群人的討論,我突然覺得這好像和現在我們語言教育所面臨的情況有點類似:我們花了這麼多的心力將英語教學延伸至國小,坊間補習班也是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線上英語家教平台就更不用說了,但推了這麼久的英語教育,如今要推行雙語政策,最大的問題卻是:教師準備不足!學生程度不夠!台灣沒有環境?
那英語教育這件事,我們這些年究竟都做了什麼?
我們去的那一家KTV中的歌單,都是現在最流行的新歌,在台灣哪一首歌傳唱度最廣?誰的歌最有名?一般台灣的大眾最喜歡聽誰的歌?哪一首歌長期霸占各大音樂榜單?
而我們幾個人,依照自己的想法喜好,更新著自己的歌單。
我們自己的歌單,如果換了個場合,或許可以非常得心應手。
舉例來說,那位喜歡動漫的朋友,如果是去動漫歌的KTV,那隨便點隨便唱。
喜歡中國歌手的朋友,如果是在中國的KTV,或許也是各種歌曲都信手捻來。
我們的雙語教育到底希望學生學習什麼樣的內容與知識?
我們期待學生未來該具備的能力,和他們所接受的教育所給予他們的能力一樣嗎?
我們的雙語教育到底希望學生可以在哪個場合可以得心應手呢?
在KTV中歌單方向準備錯誤,頂多像我們一樣,坐著聽歌看MV。
如果學生們要等到出了學校,才發現他們所接受的雙語教育與他們所被期待的能力不同,難道要他們也呆坐在一邊嗎?
我們歌單準備錯了,坐到我們預約的時間就能走了。
學生們又要等多久才能脫離那樣的處境?
不管是大學、高中、國中、國小,甚至是幼稚園,學校端紛紛端出「雙語」或「全英」的課程或學制,甚至直接把學校變成「雙語學校」或是「全英校園」,如果用google搜尋,「雙語」大概是必備的SEO關鍵字。
當被問起什麼叫做「雙語」,大部分會說:
我們有多少百分比以上的課程用英文教!
我們有多少雙語教師!
當被問起:學校為「雙語教育」做的準備,目前進度有多少?
大多數會收到的回答是:
學校請了多少外師!
目前有多少課程是由專業課程教師與英文教師共同授課!
又有多少教師英檢成績達到了B2等級或完成某某培訓!
但學生終究是要走出學校的!
那為什麼在規劃雙語教育的時候,說的不是學生能做到的事情,也沒有未來的用人單位的參與?
有沒有可能:
學校可以不要再以教師的英文能力為標準,而是以學生能做到的事情為標準?
例如,學校能不能說:
在一學期後,學生會用英文報告他們這學期所學到的內容,所有人都可以來看?
我們的有多少課程是和外國企業或外商公司合作,學生會在雙語環境下與對方合作?
我是Yawen,我覺得議題是需要討論才會更明朗,
所以藉著寫方格子的機會,整理自己的想法,並邀請大家與我討論與交流:
按下【愛心】,表示你喜歡這篇文章。
按下【追蹤】,我會繼續寫類似的文章。
按下【贊助】,支持我繼續寫相關的文章。
如果你想要告訴我你的想法,或者和我討論,歡迎【留言】或【來信】
不是方格子會員,也可以到我的instagram留言或與我討論
我的Mail:iamloyawen@gmail.com
我的Instagram:yawen.books
FB粉專:Chatter’s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