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平靜越有生產力》:刺激和關注、飲食面、內容反思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本書作者是克里斯.貝利 ,書中提到幾個有關於應對焦慮和壓力的觀念和方法,正好可以為自己充充電和補充元氣,不過也有些內容須反思,以下挑選幾個和我的心得,跟大家分享

⬛刺激和關注

網路的推薦內容愈是個人化,我們就愈容易上鉤和重複造訪,這些內容也刺激更多的多巴胺分泌,導致我們遠離平靜,讓你感到刺激的事物,不一定會讓你快樂

建議列出日常活動以及讓你分心的事物,思考這些活動有多新奇和顯著,並描繪出刺激程度圖,對各類活動有更清楚認知

接著:找出會刺激多巴胺分泌的活動,以及讓你分心的事物,然後徹底戒斷;寫下有助於你活在當下的有趣活動,包括那些因為沒有時間而很久沒有從事的活動,選擇一段期間進行實驗,留意有什麼改變

如果發生的事件與你的生活無關,或是不會影響你在乎的人或是服務的社群,通常就不值得關注,特別是在你掌控範圍之外的事件

這點讓我想到在寫文章或試打報告,要在網路上查資料的時候,常常會看到很多吸引人刺激的新聞標題,例如一些戰爭、車禍、恐攻、奇案的內容,但點進去之後真的有讓我更加快樂嗎?

很多在點進去後,反而會引起害怕、噁心、焦慮。然後旁邊又推薦更多內容,讓人持續點下去,結果花很多時間。另外這些是我能控制的事情嗎?是我能夠服務的對象嗎?

「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這本書中提到看新聞不會使得實際災害的情況變好,不論有沒有看新聞,世界上的苦難都不會減少,建議如果真的要幫助受苦難的人,可以捐錢給慈善組織,而新聞所呈現的多半是無法解決的問題,建議專注在生活中自己得以掌控的事物上

而「真確」這本書,談到恐懼性直覺偏誤,裡面提到:天災(占總死亡人數的0.1%)、空難(0.001%)、命案(0.7%)、核外洩(0%)與恐攻(0.05%)沒有任何一項占每年總死亡人數的1%以上,卻備受媒體關注

所以媒體上所呈現的世界,以及真實的世界可能是有所不同的,接收這些資訊的時候也可以多一些警覺心,而非將資訊照單全收

raw-image


我覺得每個人能貢獻的程度有限,以自己一個人的力量,真的很難去阻止控制很多事情,我認為目前以大學階段來說,首先有種貢獻方式就是學習(包含課內和課外),在未來會有更多能力可以貢獻,而當前做出貢獻的話,則可以選擇創作和興趣社群

例如我現在會寫一些閱讀或生活心得的文章,然後也會參加一些喜歡的線上興趣社群,可以在裡面參與活動、討論、創作等等,也可以從中訓練自身能力和感受到自己的一種貢獻感

所以我覺得可以界定一下貢獻的範圍,然後在其中做出貢獻吧,例如我目前大學就是以同學、興趣圈好友、社群讀者為主,如此也可以比較知道要關注那些資訊

⬛飲食

有關於飲食方面作者提到以下:

咖啡因會刺激多巴胺分泌,促使我們投入其他會刺激多巴胺分泌的行為,可能會增加焦慮感,因此如果感到焦慮時,就應該減少咖啡因攝取

建議使用綠茶來取代咖啡,綠茶有茶胺酸,可以大幅減少身體為了回應咖啡因增加而分泌的腎上腺素濃度。所以比較不會產生壓力反應。綠茶是非常好的咖啡替代品:依舊能得到攝取咖啡因帶來的好處,卻又不會引發極端的壓力反應。

糖與精緻澱粉除了會促使皮質醇分泌,增加壓力程度。建議攝取全穀類、蔬果、堅果、種籽、豆類等,可以降低體內的皮質醇濃度,促使更多快樂分子血清素分泌

關咖啡因的部分,其實我覺得就看個人情況,可以紀錄一下自己攝取咖啡因之後的感受,考慮是否要繼續攝取,例如我自己就真的屬於那種喝咖啡後會感到壓力變大的人,以及下午喝咖啡也常常晚上睡不著,所以後來就很少喝咖啡

raw-image


⬛有關書中社交內容的反思

作者在書中提到幾點關於社交的部分,但這幾個部份我看了之後,並無法認同

例如作者認為:數位連結只是仿造實體連結,如果你沒有伸出手實際觸碰某個人,就不能算是社交時間,以及提到他嘗試各種方式參與音樂性和表演性社團,然後鼓勵讀者嘗試

但這跟我的自身經驗其實有些不符合,例如我自己以前有參加過些社團,可是總覺得這樣子事情好像就過去了,幾乎什麼都沒有留下

而我後來開始在網路寫些東西後,能感到更大的滿足感,這些內容不僅有機會對他人有益,而且也可以為自己累積作品,日後可以回顧和重複使用,過程中能力也能持續提升,而且很多時候都能進行創作,具有較大的彈性

有些實體社團參與久了後,會有種作業感,可能已經覺得去了沒有新意,卻還是不好意思說出來,這時候可能就應該要評估一下是否持續下去了,而線上的自由度比較高,可以自行選擇是否參與,更能夠依據自己空閒和忙碌的情況來決定要投入多少時間,在不同時間進行調整

而我自己以前有玩些遊戲,例如摩爾莊園,有時會跟一些玩家一起在場景逛逛和聊天,彼此之間交流經歷和想法等等,有時也會交換物資,給予對方想要的遊戲禮物,一起度過這充滿樂趣和意義的幾個小時,也有加好友,後續還可以再持續互動,這不就算是一種意義又有樂趣的社交活動嗎?

或者是有時候線上平台會有人提問,這時候可能是在生活中無法獲得幫助,這時有許多熱心網友可以留言提供協助,這其中就包含善意和溫暖,而分享資訊的時候,在網路上發布,也有助於讓更多人看見這些資訊,能擴大這份價值,使更多人能從中獲得啟發、知識、方法等等

而我目前也有參與一些線上的興趣社群,在生活周遭中可能沒有共同興趣者,但藉由網路很容易能找到很多好友,我們之間也會彼此交流、討論、互助,以及可以參與活動和進行創作等,我們也都豐富自己和他人生命,這些也都是有樂趣又有意義的社交活動

目前我是覺得可以參與以線上為主體,再輔以部分實體活動的興趣社群,這或許會是比較好的方式,然後對於實體活動也可以多留些紀錄和寫寫心得

不論虛擬或實體,我們之間的那份情感都是真的,過程中的樂趣、成就感、滿足感、意義感、溫暖、助人、鼓勵、扶持等等,這些都是真實的

所以看書時候,也應該要思考其中的內容,依據自己的情況作出符合自身的選擇

raw-image


avatar-img
129會員
363內容數
目前主要會以書籍心得、動漫心得、生活想法等方面來寫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小豆pika的園地 的其他內容
本書作者是日本的吉野源三郎,透過主角十五歲少年「小哥白尼」的故事,在舅舅智慧的引導下,思考各種人生課題,藉此思考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寫了一些對興趣愛好的想法,以及對於興趣愛好的價值和意義的思考
《我可能錯了》的作者是比約恩,在他26 歲那一年,即將成為跨國大企業最年輕的財務長時,選擇拋下一切,到泰國森林展開17年的出家生活,這本書是他還俗回到瑞典後所寫下的 以下寫下書中幾個內容,以及寫出我的感想,與大家分享
這本書作者是澀谷直人,是日本極簡主義代表人物之一,以下寫幾個書中觀念,以及加上我的心得
此書全名為《認知覺醒:開啟自我改變原動力》,作者是周嶺,書中結合心理學和腦科學等知識,提出有關於一些成長的建議,以下選一些書中內容,和寫出一些心得
一開始看這本書,就是帶一個問題,為什麼感覺長大後時間過得過來越快呢? 以下就選取書中部分內容,以及寫一些我的體會和想法
本書作者是日本的吉野源三郎,透過主角十五歲少年「小哥白尼」的故事,在舅舅智慧的引導下,思考各種人生課題,藉此思考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寫了一些對興趣愛好的想法,以及對於興趣愛好的價值和意義的思考
《我可能錯了》的作者是比約恩,在他26 歲那一年,即將成為跨國大企業最年輕的財務長時,選擇拋下一切,到泰國森林展開17年的出家生活,這本書是他還俗回到瑞典後所寫下的 以下寫下書中幾個內容,以及寫出我的感想,與大家分享
這本書作者是澀谷直人,是日本極簡主義代表人物之一,以下寫幾個書中觀念,以及加上我的心得
此書全名為《認知覺醒:開啟自我改變原動力》,作者是周嶺,書中結合心理學和腦科學等知識,提出有關於一些成長的建議,以下選一些書中內容,和寫出一些心得
一開始看這本書,就是帶一個問題,為什麼感覺長大後時間過得過來越快呢? 以下就選取書中部分內容,以及寫一些我的體會和想法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已經出家的媽媽(悟師父)現在還是喜歡喝咖啡。 我們出生前,媽媽就借住在佛教精舍裡,寒暑假時,我們就會從烏日姨嬤家上台北和媽媽在這裡一起住一段時間,從小開始,我就記得媽媽煮了一手好咖啡,每次喝到都十分驚艷,尤其他沒有使用任何咖啡用具,只有咖啡粉和熱水。 小時候不懂咖啡,其實也忘了媽媽泡給我們的
在網路上看到許多人用陶鍋烘豆,所以這次就來挑戰陶鍋烘豆! 
爲了協助主管做一份今天要跟國外開會的報告,從上周開始就在燒腦,今天下午主管開完會,一切順利,我也暫時可放鬆。
說到沖泡咖啡腦中難免會先想到的是粉狀的二合一或是三合一,在超市卻也很常看到罐裝的即溶咖啡粉,那又和長的像小石頭的即溶咖啡有什麼差別呢?
不管是自己手沖的、機器煮的、出門買的,越是習慣這些動作就希望更方便快速取得。所以家裡也總還會備著沖泡式的咖啡,可能是即溶咖啡粉或是濾掛咖啡,其中更是冷水或熱水都可沖泡的即溶咖啡球最方便。
前幾天跟同學在爐鍋咖啡館喝完咖啡後,又跟店家買了豆子,隔天上班時迫不及待的先打開一包來沖。 這包西達摩是跟同學Share的,一起請店家磨成粉後,我用另一個包裝帶走。
已經出家的媽媽(悟師父)現在還是喜歡喝咖啡。 我們出生前,媽媽就借住在佛教精舍裡,寒暑假時,我們就會從烏日姨嬤家上台北和媽媽在這裡一起住一段時間,從小開始,我就記得媽媽煮了一手好咖啡,每次喝到都十分驚艷,尤其他沒有使用任何咖啡用具,只有咖啡粉和熱水。 小時候不懂咖啡,其實也忘了媽媽泡給我們的
在網路上看到許多人用陶鍋烘豆,所以這次就來挑戰陶鍋烘豆! 
爲了協助主管做一份今天要跟國外開會的報告,從上周開始就在燒腦,今天下午主管開完會,一切順利,我也暫時可放鬆。
說到沖泡咖啡腦中難免會先想到的是粉狀的二合一或是三合一,在超市卻也很常看到罐裝的即溶咖啡粉,那又和長的像小石頭的即溶咖啡有什麼差別呢?
不管是自己手沖的、機器煮的、出門買的,越是習慣這些動作就希望更方便快速取得。所以家裡也總還會備著沖泡式的咖啡,可能是即溶咖啡粉或是濾掛咖啡,其中更是冷水或熱水都可沖泡的即溶咖啡球最方便。
前幾天跟同學在爐鍋咖啡館喝完咖啡後,又跟店家買了豆子,隔天上班時迫不及待的先打開一包來沖。 這包西達摩是跟同學Share的,一起請店家磨成粉後,我用另一個包裝帶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破除自我批判、極端思維、逃避心理,洞悉壞習慣根源,使你過得更快樂的自我療癒指南
Thumbnail
克服過度完美主義、拖延症、害怕批評,從自我檢測中找回生活平衡的實用指南
Thumbnail
讓焦慮啟發正念思維,重置你的人生推進器
Thumbnail
關於焦慮,你需要的不是對抗,而是如何好好駕馭它!
Thumbnail
繁忙與焦慮的生活是否讓你感到透不過氣?《鬆弛感》是一本充滿心靈雞湯的書,提供了40個實用的方法,協助你遠離精神內耗,享受更平和的人生。文章深入探討了去除自我設限、規律化生活、自學重要性等重要核心概念,激勵你朝向內心平靜且持續成長的未來。
Thumbnail
現代生活快節奏,必須在混亂不確定中保持冷靜、理性思考的挑戰。《刻意冷靜》強調冷靜思考是一種心態與技能,能幫助做出理性有效決策。冷靜思考重要性包含提早察覺內在不安信號、適應成長、雙重覺察、身心連結、不同心態和方法等。冷靜思考不僅個人修練,亦可團隊協作方式,提升自我控制和問題解決能力。
Thumbnail
這本書是一本療癒心靈的書,適合在疲累時或是睡前閱讀,讀完後讓人心開意解。它給人平靜、安穩、恬適、自在的感覺,內容充滿了作者經過時間的洗禮後所淬煉出來的智慧。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三個特別有感的部分,包括需要愛的關係和安靜地與自己相處,愛自己的具體表現,以及不將就的人生。
Thumbnail
本指導手冊記錄了克服憂慮、提升幸福感的原則和技巧,面對憂慮的真相、分析憂慮的基本技巧、在被擊垮之前改變憂慮的習慣、培養平安快樂心的方法、以及遠離免受批評的憂慮等內容。透過實際方法和原則,讓讀者能夠提升心靈韌性,對抗憂慮,獲得屬於自己的幸福。
Thumbnail
不焦慮,不窮忙,8個習慣從小處改變,人生每個階段都零匱乏感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破除自我批判、極端思維、逃避心理,洞悉壞習慣根源,使你過得更快樂的自我療癒指南
Thumbnail
克服過度完美主義、拖延症、害怕批評,從自我檢測中找回生活平衡的實用指南
Thumbnail
讓焦慮啟發正念思維,重置你的人生推進器
Thumbnail
關於焦慮,你需要的不是對抗,而是如何好好駕馭它!
Thumbnail
繁忙與焦慮的生活是否讓你感到透不過氣?《鬆弛感》是一本充滿心靈雞湯的書,提供了40個實用的方法,協助你遠離精神內耗,享受更平和的人生。文章深入探討了去除自我設限、規律化生活、自學重要性等重要核心概念,激勵你朝向內心平靜且持續成長的未來。
Thumbnail
現代生活快節奏,必須在混亂不確定中保持冷靜、理性思考的挑戰。《刻意冷靜》強調冷靜思考是一種心態與技能,能幫助做出理性有效決策。冷靜思考重要性包含提早察覺內在不安信號、適應成長、雙重覺察、身心連結、不同心態和方法等。冷靜思考不僅個人修練,亦可團隊協作方式,提升自我控制和問題解決能力。
Thumbnail
這本書是一本療癒心靈的書,適合在疲累時或是睡前閱讀,讀完後讓人心開意解。它給人平靜、安穩、恬適、自在的感覺,內容充滿了作者經過時間的洗禮後所淬煉出來的智慧。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三個特別有感的部分,包括需要愛的關係和安靜地與自己相處,愛自己的具體表現,以及不將就的人生。
Thumbnail
本指導手冊記錄了克服憂慮、提升幸福感的原則和技巧,面對憂慮的真相、分析憂慮的基本技巧、在被擊垮之前改變憂慮的習慣、培養平安快樂心的方法、以及遠離免受批評的憂慮等內容。透過實際方法和原則,讓讀者能夠提升心靈韌性,對抗憂慮,獲得屬於自己的幸福。
Thumbnail
不焦慮,不窮忙,8個習慣從小處改變,人生每個階段都零匱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