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你的工作該耍廢, 還是值得拚?》深入探討了工作的意義以及當代工作背後的問題。
作者 Mangot以經濟學的角度,剖析工作的本質。
Mangot認為現代過於分工化,使得我們不易從工作中找到意義,除了追求效率,也有管理階層刻意為之,使得工作不僅受制於人、聽憑安排。最糟糕的是,這樣的模式當面臨結構性失業時,會無法進行轉換,隨著產業走向黃昏,故他提出了「工作十災」。
■ 勞累:高強度,甚至過勞
■ 荒謬:沒意義的流程
■ 無聊:一成不變
■ 做不好:過度要求、時間過趕
■ 侷限:沒有自主性
■ 孤單:彼此競爭
■ 高壓:步調過快,難以勝任
■ 侵犯生活:無法喘息
■ 充滿挫折:產能提升,薪水持平
■ 沒有未來:看不到前景
仔細數看看,目前你的工作符合上述幾個?這些都是打擊工作意志的關鍵。
Wrzesniewski的研究指出,對待工作的態度可分成三種類型,「謀生方式」、「職業」以及「志業」。
如果只是把工作當成賺錢的手段,便會將工作視為折磨與販售時間,進一步加劇匱乏感,也無法做出績效。以樂透實驗為例,多數人在中了樂透大獎後,不論保持原工作或更換工作內容,仍選擇擁有一份工作。
因為工作同時也是實現自我價值、發展專業技能、建立社交關係和實現個人成就感的途徑。然而,在日常中我們仍陷入對工作的疲憊與壓力中。
除了探討工作意義,書中也提到了重塑工作環境的方式,如「工作塑造」(job crafting),這可以讓個人的價值觀與工作內容相結合,從而提高工作滿意度。
我認為最有趣的是作者以維他命重新解釋雙因子,即激勵因子與保健因子,認為有些因素 ( 保健因子 ) 在前期確實能作為激勵,但當過多時就如同脂溶性維他命,同樣會成為負擔,三類組表示相當有親切感。
另外也探討,AI的進入是否能改造現今乏味的例行工作,或導致新一輪的失業潮。
如果對於現行工作不滿,或許最簡單的方式是跳槽,前往待遇更好的公司,減弱剝削感;又或者自己動手改造環境,成為一名創業者。
關於第二職涯,亦即斜槓,這種下班之餘探索自己的職涯可能,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分享,或許大多數人認為這是經濟壓力下的兼差或外快,但其實這也是體驗人生不同選項的機會,甚至藉由這個過程能夠內化知識,激發新靈感。
我也是藉由創作這個過程,釐清工作目標與培養表達力,雖然目前的斜槓並未幫我創造出穩定的現金流,但我的本職達到了百萬年薪。這其實也是在工作與創造性活動間找到平衡的重要性。
整體而言,我推薦人資或對工作意義迷茫者閱讀本書。
以上就是本次分享的內容,喜歡這次的分享,記得追蹤跟小紅心鼓勵創作者們持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