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Heibon有陣子的工作是on call,假日過得比平日很累,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有電話打來、要被交代的是怎樣的工作,卻都發生在應該是要休息的假日。
相信很多朋友有這種經驗,可能你也還在類似的狀態。辛苦了,不過要好好思考是不是要讓自己持續停留在這個狀態。
工時過長與缺乏休息時間和過勞、筋疲力盡與失眠有著密切關聯。晝夜不分工作、即時回覆、隨時注意訊息通知提醒等文化,讓生活失去了界線。
回顧這本書影響我最重要的一句話:
如果你自願把自己擺在次要地位,你就是壓迫自己的共犯。
我開始反思,為什麼在內心裡常常有種踏入爛泥淖的感覺呢?我明明知道不喜歡這樣的生活,可是無法阻止自己逃出?
書名上的「獨角獸空間」作者是這樣解釋的:
以任何形式積極大膽地追求創造性的自我表達,投入三職(伴侶〔Partner〕、親職〔Parent〕與事業〔Professional〕)以外的活動,給予自己的人生開一張許可假單 (Permission),在已經過於忙碌的生活中,向世界展現你的才能,讓自己成為獨一無二的「你」,為人生帶來更多的滿足與幸福。
或許每個人都需要獨立於工作、家庭等元素的空間與時間。
當你允許自己不要隨時待命,並同意自己有權運用自己的寶貴時間,就會產生神奇的變化:你會獲得心靈上的自由、額外的腦力,還有思考的空間。
長時間將專注力放在自己熱愛的事物上。
《紐約時報》社論專欄作者珍妮佛・希尼爾(Jennifer Senior)的解釋是:「完全沉浸在一件事物當中、如同置身天堂般的狀態。你對時間的感知消失了,只剩下你和眼前正在做的事,可能是畫畫、也可能是不斷投籃得分。」
Heibon引用另一本書《你要快樂,才能好好生活》也提到心流:
「處在心流狀態,我們就是純粹活在那個當下,而非沉思過去或是糾結未來的種種。」
我解讀為心流是種忘我狀態,時間彷彿靜止一般,有句成語稱為「渾然忘我」,完全沉浸在某個熱愛的事物- 「在不受干擾的時間內,持續將專注力用在自己熱愛的事物之上。」
我曾經有幾段時間有達到類似狀態,對數學章節「因式分解」癡迷,也曾對於英文文法廢寢忘食。
你不需要成為第二個誰,也不需要做什麼來證明自己。人生重在體驗,要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情,喜歡的生活方式。
我試著跟自己對話:
即便是再小的進步,也是進步!不要輕易否定自己的人生!你一點都不笨,你其實只是需要時間。
跳出框框之後,才發現有更多的自我價值,
你應該聽過這段話:「其實生命不需計較與比較,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時區。」
我一直相信,你在35歲前怎麼對待自己,就會在35歲後的自己顯化出來,如果都只是囫圇吞棗又渾渾噩噩,最後呈現的樣貌大概是一片混沌。
已故的蘋果前執行長Steve Jobs曾經說:
你們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浪費時間活在別人的人生裡。不要被教條困住,不要活在別人思考的結論裡。不要讓旁人七嘴八舌的雜音淹沒了你內在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