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躺平?無所事事的藝術 L'art de ne rien faire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2023年9月1日,法國法定退休年齡延後到64歲的改革正式生效。在許多公開場合中,面對年金改革的反對聲浪,法國總統馬可宏多次讚揚勞動價值(La valeur travail),表示唯有透過工作,才能維護現有的社會模式。如今人類平均壽命拉長,我們普遍接受需要「活到老,工作到老」的情況,因此看到當時法國百萬人上街頭遊行抗議,有些人可能感到困惑,只不過多工作兩年,有必要反應這麼大嗎?甚至不少人還覺得法國人懶惰,不願意工作。

 

不工作,就是懶惰。為何我們會認為繼續工作是正當的,可對於休息卻直覺聯想到懶惰?


如今人類平均壽命拉長,我們開始接受「活到老,工作到老」的概念。

如今人類平均壽命拉長,我們開始接受「活到老,工作到老」的概念。


以信仰建構而成的中世紀社會,宗教賦予工作神聖的價值,放鬆則被視為對神信仰上的鬆懈。從四世紀開始,埃瓦格里烏斯·龐帝古斯(Évagre le Pontique)使用Akédia來形容處於「昏沉、精神不濟」狀態的修道士,是懶惰、紀律鬆散的表現。法國教士蓋伊·德·羅伊(Guy de Roye)在《智慧教義》(Le Doctrinal de Sapience, 1497)大力譴責懶惰:

Le temps de notre vie étant 1très court et très précieux, il est important de n’en point 2 laisser perdre inutilement la moindre partie. Dieu prépare des châtiments très rigoureux contre les paresseux. (人生太短,時間甚是寶貴,千萬不可無謂地浪費光陰;神已為那些懶惰的人準備好嚴厲的懲罰。)

 

到了中世紀晚期,社會結構開始鬆動,經濟活動資本化。資本主義強調個人,鼓勵自由,人們應從舊有的體系中解放出來,追求個人發展。如何發展呢?當然是從工作中實現。資本主義在無形中形塑新價值觀,想辭職好好休息一段時間的人,總會背負無形的壓力及罪惡感,怕不工作會遭人指點,被冠上懶惰的標籤。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寫道:「我們的道德本性使我們無法自在地慵懶閒散⋯⋯內心有個聲音告訴我們那樣做是錯的3。」但勤奮工作真的是人的本性嗎?我們為何無法心安理得地過著懶散、無所事事的生活?

 

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在《賦閒禮讚》(Éloge de l’oisiveté)中稱:

Si 4 le salarié ordinaire travaillait quatre heures par jour, il y aurait assez de tout pour tout le monde, et pas de chômage. […] La morale du travail est une morale d’esclave, et le monde moderne n’a nul besoin de l’esclavage . (如果一般勞動者每天工作四小時,所有人的需求都能被滿足⋯⋯工作倫理是奴隸要服從的,在現代社會裡,根本不需要奴隸制。)

 

羅素說的工作環境似乎只存在於理想世界。工業革命帶來機械化,效能提高了,勞動時數卻沒有降低;近年來AI持續發展,對人類反而變成一種威脅,眾多職業紛紛被點名在未來會被取代,勞工因而恐懼沒有工作可做。機器與科技並未普遍提高工作的「質」,即勞工的工作條件及環境。馬克思主義肯定工作的價值,認為勞動具創造性,人透過工作能自我實現,可在資本主義盛行的社會,勞動力被剝削,資本家關注的只是剩餘價值和利潤,人和工作之間產生疏離感及無力感,形成「異化」(Aliénation)現象。諷刺的是,總是有成功人士宣稱工作是獲得社會認可及自我實現的最佳途徑。

 

另一方面,鋪天蓋地的行銷和廣告,巧妙地運用人們想追求更好的生活心理,大肆鼓吹消費,將消費包裝成提升生活品質的方法。慾望驅使人不斷消費,工作的動機及目的逐漸變成消費,而在無窮的慾望背後,是工廠不斷運轉的生產線。在其中,我們觀察到無止盡的惡循環。

 

中國「躺平」、韓國「워라벨(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到歐美國家「Quiet quitting(安靜離職)」、「Loud quitting(大聲離職)」,這些詞皆成為近年來的流行語,用意在拒絕超時不合理的工作時數與要求。新世代的工作觀為職場帶來轉變,經營個人生活與管理休息時間比工作更重要。


哲學家認為人類與其他動物的差別在於休息方式,人類在休息時能涉及智力,在思考中體悟自我。

哲學家認為人類與其他動物的差別在於休息方式,人類在休息時能涉及智力,在思考中體悟自我。


哲學家賦予「休息」更深層的思考。人類與其他動物的差別,在於休息的方式;其他動物只是被動休息,人類在休息時卻可涉及智力活動,在思考中體驗到真正的自我,並感到自己自足,追求真正的幸福。工作與休息都是生活必需品,但休息並非真的無所事事,而是靜中有動,斯多葛主義哲學家塞內卡(Sénèque)認為:

Il faut entremêler les deux choses : l’homme oisif doit aussi agir et l’homme agissant se reposer. […] La nature a voulu que je remplisse 5 les deux fonctions, celle d’agir, et celle de vaquer à 6 la contemplation.(閒暇與工作,兩者互相糾纏:閒暇的人要起身行動,而在行動的人要休息⋯⋯大自然要我同時履行兩者,行動及積極地沉思冥想。)

 

在古希臘文中,skholè 代表「閒暇」或「自由時間」,法國社會學大師皮耶·布赫迪厄在他的著作《帕斯卡式沉思》(Méditations pascaliennes, 1997)對這詞有更詳細的詮釋:

Un état de loisir, de distance au monde et à la pratique, un temps libre et libéré des urgences du monde qui rend possible un rapport libre et libéré à ces urgences, et au monde.(一種閒暇狀態,一種與世界及實踐保持距離的狀態;一種脫離外界急迫性而得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人們反過來能以自由而解放的方式面對這些急迫性和這個世界。)

 

到古羅馬時期,羅馬人普遍使用 otium 表示「閒暇」,它的反義詞 negotium 表示「忙碌、佔據」。當時羅馬公民有義務從事農活、執行軍事行動等公眾事務,這時期的狀態就會用 negotium 來形容。因此,相較於 skholè 帶有思索意涵,otium多了一層免於公共事務的狀態的含義。

 

中世紀重視(服務神的)工作,但也延續古典時期「沉思的生活7」(La vie contemplativa),思索的對象當然是神。基督教相信透過沉思,可預見在彼岸存在著喜悦,譬如猶太哲學家亞歷山大里亞的斐洛(Philon d'Alexandrie)在《De vita contemplativa》及教皇葛雷哥利一世(Pape Grégoire le Grand)《福音講道集》第十四篇中,都試圖將聖經教義與哲學理性思考連結。

 

閒暇狀態,是一種與世界及實踐保持距離的狀態。

閒暇狀態,是一種與世界及實踐保持距離的狀態。


現代人的休息常意味著出門,總會想辦法排好行程,妥善運用每分每秒,帕斯卡認為這些行為是以打發無聊為目的的消遣,他曾說:「人類的痛苦僅來自一個原因,那就是不懂安靜地待在房間裡8。」這當然不是閉門不出,而是指「不動、孤獨及安靜」讓人無聊到難以忍受。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消遣上雖獲得短暫的的滿足,但不斷給予感官上的刺激將造成麻木,隨之而來可能是巨大的空虛感。工作之餘,如何度過閒暇也是現代人的一個課題。

 


 

 

Lexique : 

1.  Étant 獨立分詞構句 :

[1]  étant為être的現在分詞,此處表原因(la cause),原句是Il est important de n’en point laisser perdre inutilement la moindre partie parce que le temps de notre vie est très court et très précieux.(千萬不可無謂地浪費光陰,因為人生太短,時間甚是寶貴。)

[2]  一般分詞構句是前後子句主詞人稱相同,可省略從句的主詞,動詞改為分詞;獨立分詞構句則是前後子句主詞人稱不同,從句的動詞改為分詞,但主從句的主詞皆保留。

2.  N’en point:不⋯沒有。

[1]  ne…point為ne… pas的典雅用法,動詞置於ne後。

[2]  en為代名詞,取代de + qqch.,這裡原句是la moindre partie du temps de notre vie,為避免重複Le temps de notre vie,用en代替。

3.  原文是 Notre nature morale est telle que nous ne pouvons pas être à la fois oisifs et à notre aise…… Une voix intérieure nous dit que nous sommes dans l’erreur si nous sommes oisifs.

4.  Si 假設用法:

[1]   與現在事實相反的假設,句型 : Si + 直陳式imparfait,主要子句用Conditionnel présent

[2]   從子句中的動詞即可判斷出是哪種情形的假設 : travaillait(原形動詞travailler工作)為imparfait,主句動詞為aurait(原形動詞avoir有)。

5.  Vouloir que + subj.:

[1]   與直陳式相反,從屬式Subjonctif用於表達意念、意見或情感,也就是非事實陳述,動詞Vouloir(表示想要,期望)即屬於此類動詞, que後面要用從屬式。

[2]   此類動詞相當多,僅列以下常見動詞:

          i.  表達意願:accepter(接受),consentir(同意), tenir à(堅持),envier(希望)等等。

          ii.  表達意見:il est essentiel/ important que⋯⋯(⋯⋯很重要),il semble que⋯⋯(⋯⋯似乎),il convient/faut que⋯⋯(⋯⋯必須)等等。

          iii.  表達意見:regretter que(遺憾),avoir + peur/ honte que(害怕/羞恥),être + content/ satisfait/ heureux/ déçu que(高興/滿意/幸福/失望)等等。

6.  Vaquer à : 忙於,致力於。

7.  在漢娜.鄂蘭的《人的條件》(La Condition de l’homme moderne, 1958)中,相對於古希臘哲學家重視沉思的生活,鄂蘭討論行動的生活(la vita activa),解析為勞動(Labor)、工作(Work)與行動(Action)三種概念。

8.   原文是 Tout le malheur des hommes vient d’une seule chose, qui est de ne savoir pas demeurer en repos dans une chambre

[1]  Vient de:來自於。原形動詞venir表示來,出現,加上de表示出處。

[2]  Demeurer與rester同義,但屬書面用法,表示停留,待在,存在等意思,後面en repos指休息狀態。

 

 

參考來源:

Octave Larmagnac-Matheron, « Skholè, otium : l’oisiveté des philosophes » et « Les moines ont-ils invente le burn-out ? » in Philosophie Hors-série- L'art de rien faire, pp.32-37

Octave Larmagnac-Matheron et Sven Ortoli, « Coupable, ou non coupable ? », in Philosophie Hors-série- L'art de rien faire, pp.40-43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d Astra的沙龍
4會員
79內容數
這個平台提供關於法國時事、心理學、科學、歷史、文化、藝術和哲學等領域的文章,文章內會介紹該領域的法文詞彙和使用到的文法,希望分享知識的同時,可以幫助對法文有興趣者學習法文。
Ad Astra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由《Photo》雜誌舉辦的2023-2024年第 42 屆世界攝影比賽,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攝影愛好者參與。其中,伊莎貝爾·塞爾夫·沃夏姆(Isabelle Cerf Worsham)憑藉其充滿詩意且溫馨的人物攝影系列脫穎而出,贏得由Harcourt攝影工作室頒發的「肖像」獎項。
Thumbnail
2025/04/28
由《Photo》雜誌舉辦的2023-2024年第 42 屆世界攝影比賽,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攝影愛好者參與。其中,伊莎貝爾·塞爾夫·沃夏姆(Isabelle Cerf Worsham)憑藉其充滿詩意且溫馨的人物攝影系列脫穎而出,贏得由Harcourt攝影工作室頒發的「肖像」獎項。
Thumbnail
2025/04/22
自出現地圖繪製以來,「幽靈島」便一直縈繞在那些探險家心頭。數百座並不存在的陸地曾被標記在地圖上,其中一些甚至停留了數個世紀,隨著科技進步,才將它們從地圖上徹底抹去;當然,也有些曾被視為幽靈島、卻最終證實真實存在的島嶼。16 世紀歐洲掀起的海洋探險熱潮,促使製圖學蓬勃發展,進而激發更多遠征航行。
Thumbnail
2025/04/22
自出現地圖繪製以來,「幽靈島」便一直縈繞在那些探險家心頭。數百座並不存在的陸地曾被標記在地圖上,其中一些甚至停留了數個世紀,隨著科技進步,才將它們從地圖上徹底抹去;當然,也有些曾被視為幽靈島、卻最終證實真實存在的島嶼。16 世紀歐洲掀起的海洋探險熱潮,促使製圖學蓬勃發展,進而激發更多遠征航行。
Thumbnail
2025/04/15
DeepSeek 橫空出世震驚全球後,杭州一時之間成為世界注目的焦點。法國經濟日報《Les Échos》周末增刊的封面,即以「走進中國科技核心地帶」為主題,前往DeepSeek的總部,中國AI發展核心城市——浙江省首都杭州市進行採訪。
Thumbnail
2025/04/15
DeepSeek 橫空出世震驚全球後,杭州一時之間成為世界注目的焦點。法國經濟日報《Les Échos》周末增刊的封面,即以「走進中國科技核心地帶」為主題,前往DeepSeek的總部,中國AI發展核心城市——浙江省首都杭州市進行採訪。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中高齡愈來愈受到重視,最近勞基法三讀通過修法,明明是一個很小很小的變動,也可以說沒有什麼變動,沒想到竟然產生一堆疑問。 總而言之 就如下表所言…。 原本法條和修正條文同時閱讀,大概就能清楚了解法條意思是什麼? 為什麼你不想退休? 工作了大半輩子,到最後還是要問問65歲的你,會不想退休是因
Thumbnail
中高齡愈來愈受到重視,最近勞基法三讀通過修法,明明是一個很小很小的變動,也可以說沒有什麼變動,沒想到竟然產生一堆疑問。 總而言之 就如下表所言…。 原本法條和修正條文同時閱讀,大概就能清楚了解法條意思是什麼? 為什麼你不想退休? 工作了大半輩子,到最後還是要問問65歲的你,會不想退休是因
Thumbnail
本次修正《勞動基準法》第54條,將原本滿65歲勞工可以強制退休,修正勞雇雙方可協商延後強制退休年齡,將勞資協商明文列為法律。 簡單說: 1. 只有雇主強制退休勞工要協商,其他都沒改變。 2. 怎麼協商?不是規定在勞基法而是中高齡專法。而且會重罰! 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 第 41 條
Thumbnail
本次修正《勞動基準法》第54條,將原本滿65歲勞工可以強制退休,修正勞雇雙方可協商延後強制退休年齡,將勞資協商明文列為法律。 簡單說: 1. 只有雇主強制退休勞工要協商,其他都沒改變。 2. 怎麼協商?不是規定在勞基法而是中高齡專法。而且會重罰! 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 第 41 條
Thumbnail
本次修正並沒有實質變動,只是提醒勞資雙方65歲是「得」強制退休,不是「應」強制退休,當雇主提出強制退休時,勞工可以提出延後退休的協商請求。此次修正對於勞資關係有甚麼影響呢?其實根本沒有任何影響 。
Thumbnail
本次修正並沒有實質變動,只是提醒勞資雙方65歲是「得」強制退休,不是「應」強制退休,當雇主提出強制退休時,勞工可以提出延後退休的協商請求。此次修正對於勞資關係有甚麼影響呢?其實根本沒有任何影響 。
Thumbnail
《勞動基準法》第54條第1項第1款原規定勞工非年滿65歲,雇主不得強制其退休, 立法意旨,係規範勞工持續受僱至年滿65歲前,雇主不得任意強制勞工退休。 本次修正《勞動基準法》第54條規定, 明定勞雇雙方可協商延後強制退休年齡,將勞資協商明文列為法律,一方面可以讓資方鼓勵高齡勞工續留職場,另一方
Thumbnail
《勞動基準法》第54條第1項第1款原規定勞工非年滿65歲,雇主不得強制其退休, 立法意旨,係規範勞工持續受僱至年滿65歲前,雇主不得任意強制勞工退休。 本次修正《勞動基準法》第54條規定, 明定勞雇雙方可協商延後強制退休年齡,將勞資協商明文列為法律,一方面可以讓資方鼓勵高齡勞工續留職場,另一方
Thumbnail
世界衛生組織在2002年提出了「活躍老化」的觀念,並定義為「提升民眾老年期生活品質,並達到最適宜的健康、社會參與及安全的過程。」在當今,活躍老化不僅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成為全球性社會運動,更是目前各國老人福利政策的核心價值和目標。臺灣預計在2025年即將步入超高齡社會,依據內政部調
Thumbnail
世界衛生組織在2002年提出了「活躍老化」的觀念,並定義為「提升民眾老年期生活品質,並達到最適宜的健康、社會參與及安全的過程。」在當今,活躍老化不僅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成為全球性社會運動,更是目前各國老人福利政策的核心價值和目標。臺灣預計在2025年即將步入超高齡社會,依據內政部調
Thumbnail
這個題目如果待在比較年輕的企業,還真的不太有機會遇到,剛好前陣子辦理人員退休,外加去聽了堂市政府主辦關於新舊制退休金的說明會,就當個摘要分享與紀錄。 #公司強制退休要件 1.年滿65歲。 2.身心障礙不堪勝任工作者。 如果工作屬於危險性、堅強體力等特殊性質工作,可以報請主管機關調整年
Thumbnail
這個題目如果待在比較年輕的企業,還真的不太有機會遇到,剛好前陣子辦理人員退休,外加去聽了堂市政府主辦關於新舊制退休金的說明會,就當個摘要分享與紀錄。 #公司強制退休要件 1.年滿65歲。 2.身心障礙不堪勝任工作者。 如果工作屬於危險性、堅強體力等特殊性質工作,可以報請主管機關調整年
Thumbnail
根據貝恩顧問公司 (Bain and Company) 的最新研究,高齡族群大量走出退休生活並重返職場。合夥人 Andrew Schwedel 表示,這是一個「一個巨大的轉變」,並預測到 2030 年,全球將有 1.5 億個工作職務,會轉移到高齡勞動力上。
Thumbnail
根據貝恩顧問公司 (Bain and Company) 的最新研究,高齡族群大量走出退休生活並重返職場。合夥人 Andrew Schwedel 表示,這是一個「一個巨大的轉變」,並預測到 2030 年,全球將有 1.5 億個工作職務,會轉移到高齡勞動力上。
Thumbnail
​近幾年來,隨著大家對老後生活的重視,退休成了一個很熱門的話題。 只不過,大部分的人恐怕不知道退休的概念,是如何演變而來 而人們大多基於什麼因素來考量退休的年齡或階段? 其實除了考慮健康和年齡以外,我們也可以參考財務狀況和需求來彈性制定自己的退休計畫。 擺脫傳統65歲才能退休的束縛。以下有3種方式:
Thumbnail
​近幾年來,隨著大家對老後生活的重視,退休成了一個很熱門的話題。 只不過,大部分的人恐怕不知道退休的概念,是如何演變而來 而人們大多基於什麼因素來考量退休的年齡或階段? 其實除了考慮健康和年齡以外,我們也可以參考財務狀況和需求來彈性制定自己的退休計畫。 擺脫傳統65歲才能退休的束縛。以下有3種方式:
Thumbnail
當勞工踏入社會開始工作時,不管是工作的收入或是創業的盈利,我們是否有做好30、40年後退休金的準備呢?開設NLP保險會員班的徐承庚老師表示,與其過度依賴政府的退休金,不如靠自己來準備比較實在。
Thumbnail
當勞工踏入社會開始工作時,不管是工作的收入或是創業的盈利,我們是否有做好30、40年後退休金的準備呢?開設NLP保險會員班的徐承庚老師表示,與其過度依賴政府的退休金,不如靠自己來準備比較實在。
Thumbnail
法國罷工這麼嚴重,難道會嚴重到影響2024的奧運嗎? 法國為甚麼又罷工? 年金又怎麼了?
Thumbnail
法國罷工這麼嚴重,難道會嚴重到影響2024的奧運嗎? 法國為甚麼又罷工? 年金又怎麼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