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躺平?無所事事的藝術 L'art de ne rien faire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2023年9月1日,法國法定退休年齡延後到64歲的改革正式生效。在許多公開場合中,面對年金改革的反對聲浪,法國總統馬可宏多次讚揚勞動價值(La valeur travail),表示唯有透過工作,才能維護現有的社會模式。如今人類平均壽命拉長,我們普遍接受需要「活到老,工作到老」的情況,因此看到當時法國百萬人上街頭遊行抗議,有些人可能感到困惑,只不過多工作兩年,有必要反應這麼大嗎?甚至不少人還覺得法國人懶惰,不願意工作。

 

不工作,就是懶惰。為何我們會認為繼續工作是正當的,可對於休息卻直覺聯想到懶惰?


如今人類平均壽命拉長,我們開始接受「活到老,工作到老」的概念。

如今人類平均壽命拉長,我們開始接受「活到老,工作到老」的概念。


以信仰建構而成的中世紀社會,宗教賦予工作神聖的價值,放鬆則被視為對神信仰上的鬆懈。從四世紀開始,埃瓦格里烏斯·龐帝古斯(Évagre le Pontique)使用Akédia來形容處於「昏沉、精神不濟」狀態的修道士,是懶惰、紀律鬆散的表現。法國教士蓋伊·德·羅伊(Guy de Roye)在《智慧教義》(Le Doctrinal de Sapience, 1497)大力譴責懶惰:

Le temps de notre vie étant 1très court et très précieux, il est important de n’en point 2 laisser perdre inutilement la moindre partie. Dieu prépare des châtiments très rigoureux contre les paresseux. (人生太短,時間甚是寶貴,千萬不可無謂地浪費光陰;神已為那些懶惰的人準備好嚴厲的懲罰。)

 

到了中世紀晚期,社會結構開始鬆動,經濟活動資本化。資本主義強調個人,鼓勵自由,人們應從舊有的體系中解放出來,追求個人發展。如何發展呢?當然是從工作中實現。資本主義在無形中形塑新價值觀,想辭職好好休息一段時間的人,總會背負無形的壓力及罪惡感,怕不工作會遭人指點,被冠上懶惰的標籤。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寫道:「我們的道德本性使我們無法自在地慵懶閒散⋯⋯內心有個聲音告訴我們那樣做是錯的3。」但勤奮工作真的是人的本性嗎?我們為何無法心安理得地過著懶散、無所事事的生活?

 

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在《賦閒禮讚》(Éloge de l’oisiveté)中稱:

Si 4 le salarié ordinaire travaillait quatre heures par jour, il y aurait assez de tout pour tout le monde, et pas de chômage. […] La morale du travail est une morale d’esclave, et le monde moderne n’a nul besoin de l’esclavage . (如果一般勞動者每天工作四小時,所有人的需求都能被滿足⋯⋯工作倫理是奴隸要服從的,在現代社會裡,根本不需要奴隸制。)

 

羅素說的工作環境似乎只存在於理想世界。工業革命帶來機械化,效能提高了,勞動時數卻沒有降低;近年來AI持續發展,對人類反而變成一種威脅,眾多職業紛紛被點名在未來會被取代,勞工因而恐懼沒有工作可做。機器與科技並未普遍提高工作的「質」,即勞工的工作條件及環境。馬克思主義肯定工作的價值,認為勞動具創造性,人透過工作能自我實現,可在資本主義盛行的社會,勞動力被剝削,資本家關注的只是剩餘價值和利潤,人和工作之間產生疏離感及無力感,形成「異化」(Aliénation)現象。諷刺的是,總是有成功人士宣稱工作是獲得社會認可及自我實現的最佳途徑。

 

另一方面,鋪天蓋地的行銷和廣告,巧妙地運用人們想追求更好的生活心理,大肆鼓吹消費,將消費包裝成提升生活品質的方法。慾望驅使人不斷消費,工作的動機及目的逐漸變成消費,而在無窮的慾望背後,是工廠不斷運轉的生產線。在其中,我們觀察到無止盡的惡循環。

 

中國「躺平」、韓國「워라벨(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到歐美國家「Quiet quitting(安靜離職)」、「Loud quitting(大聲離職)」,這些詞皆成為近年來的流行語,用意在拒絕超時不合理的工作時數與要求。新世代的工作觀為職場帶來轉變,經營個人生活與管理休息時間比工作更重要。


哲學家認為人類與其他動物的差別在於休息方式,人類在休息時能涉及智力,在思考中體悟自我。

哲學家認為人類與其他動物的差別在於休息方式,人類在休息時能涉及智力,在思考中體悟自我。


哲學家賦予「休息」更深層的思考。人類與其他動物的差別,在於休息的方式;其他動物只是被動休息,人類在休息時卻可涉及智力活動,在思考中體驗到真正的自我,並感到自己自足,追求真正的幸福。工作與休息都是生活必需品,但休息並非真的無所事事,而是靜中有動,斯多葛主義哲學家塞內卡(Sénèque)認為:

Il faut entremêler les deux choses : l’homme oisif doit aussi agir et l’homme agissant se reposer. […] La nature a voulu que je remplisse 5 les deux fonctions, celle d’agir, et celle de vaquer à 6 la contemplation.(閒暇與工作,兩者互相糾纏:閒暇的人要起身行動,而在行動的人要休息⋯⋯大自然要我同時履行兩者,行動及積極地沉思冥想。)

 

在古希臘文中,skholè 代表「閒暇」或「自由時間」,法國社會學大師皮耶·布赫迪厄在他的著作《帕斯卡式沉思》(Méditations pascaliennes, 1997)對這詞有更詳細的詮釋:

Un état de loisir, de distance au monde et à la pratique, un temps libre et libéré des urgences du monde qui rend possible un rapport libre et libéré à ces urgences, et au monde.(一種閒暇狀態,一種與世界及實踐保持距離的狀態;一種脫離外界急迫性而得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人們反過來能以自由而解放的方式面對這些急迫性和這個世界。)

 

到古羅馬時期,羅馬人普遍使用 otium 表示「閒暇」,它的反義詞 negotium 表示「忙碌、佔據」。當時羅馬公民有義務從事農活、執行軍事行動等公眾事務,這時期的狀態就會用 negotium 來形容。因此,相較於 skholè 帶有思索意涵,otium多了一層免於公共事務的狀態的含義。

 

中世紀重視(服務神的)工作,但也延續古典時期「沉思的生活7」(La vie contemplativa),思索的對象當然是神。基督教相信透過沉思,可預見在彼岸存在著喜悦,譬如猶太哲學家亞歷山大里亞的斐洛(Philon d'Alexandrie)在《De vita contemplativa》及教皇葛雷哥利一世(Pape Grégoire le Grand)《福音講道集》第十四篇中,都試圖將聖經教義與哲學理性思考連結。

 

閒暇狀態,是一種與世界及實踐保持距離的狀態。

閒暇狀態,是一種與世界及實踐保持距離的狀態。


現代人的休息常意味著出門,總會想辦法排好行程,妥善運用每分每秒,帕斯卡認為這些行為是以打發無聊為目的的消遣,他曾說:「人類的痛苦僅來自一個原因,那就是不懂安靜地待在房間裡8。」這當然不是閉門不出,而是指「不動、孤獨及安靜」讓人無聊到難以忍受。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消遣上雖獲得短暫的的滿足,但不斷給予感官上的刺激將造成麻木,隨之而來可能是巨大的空虛感。工作之餘,如何度過閒暇也是現代人的一個課題。

 


 

 

Lexique : 

1.  Étant 獨立分詞構句 :

[1]  étant為être的現在分詞,此處表原因(la cause),原句是Il est important de n’en point laisser perdre inutilement la moindre partie parce que le temps de notre vie est très court et très précieux.(千萬不可無謂地浪費光陰,因為人生太短,時間甚是寶貴。)

[2]  一般分詞構句是前後子句主詞人稱相同,可省略從句的主詞,動詞改為分詞;獨立分詞構句則是前後子句主詞人稱不同,從句的動詞改為分詞,但主從句的主詞皆保留。

2.  N’en point:不⋯沒有。

[1]  ne…point為ne… pas的典雅用法,動詞置於ne後。

[2]  en為代名詞,取代de + qqch.,這裡原句是la moindre partie du temps de notre vie,為避免重複Le temps de notre vie,用en代替。

3.  原文是 Notre nature morale est telle que nous ne pouvons pas être à la fois oisifs et à notre aise…… Une voix intérieure nous dit que nous sommes dans l’erreur si nous sommes oisifs.

4.  Si 假設用法:

[1]   與現在事實相反的假設,句型 : Si + 直陳式imparfait,主要子句用Conditionnel présent

[2]   從子句中的動詞即可判斷出是哪種情形的假設 : travaillait(原形動詞travailler工作)為imparfait,主句動詞為aurait(原形動詞avoir有)。

5.  Vouloir que + subj.:

[1]   與直陳式相反,從屬式Subjonctif用於表達意念、意見或情感,也就是非事實陳述,動詞Vouloir(表示想要,期望)即屬於此類動詞, que後面要用從屬式。

[2]   此類動詞相當多,僅列以下常見動詞:

          i.  表達意願:accepter(接受),consentir(同意), tenir à(堅持),envier(希望)等等。

          ii.  表達意見:il est essentiel/ important que⋯⋯(⋯⋯很重要),il semble que⋯⋯(⋯⋯似乎),il convient/faut que⋯⋯(⋯⋯必須)等等。

          iii.  表達意見:regretter que(遺憾),avoir + peur/ honte que(害怕/羞恥),être + content/ satisfait/ heureux/ déçu que(高興/滿意/幸福/失望)等等。

6.  Vaquer à : 忙於,致力於。

7.  在漢娜.鄂蘭的《人的條件》(La Condition de l’homme moderne, 1958)中,相對於古希臘哲學家重視沉思的生活,鄂蘭討論行動的生活(la vita activa),解析為勞動(Labor)、工作(Work)與行動(Action)三種概念。

8.   原文是 Tout le malheur des hommes vient d’une seule chose, qui est de ne savoir pas demeurer en repos dans une chambre

[1]  Vient de:來自於。原形動詞venir表示來,出現,加上de表示出處。

[2]  Demeurer與rester同義,但屬書面用法,表示停留,待在,存在等意思,後面en repos指休息狀態。

 

 

參考來源:

Octave Larmagnac-Matheron, « Skholè, otium : l’oisiveté des philosophes » et « Les moines ont-ils invente le burn-out ? » in Philosophie Hors-série- L'art de rien faire, pp.32-37

Octave Larmagnac-Matheron et Sven Ortoli, « Coupable, ou non coupable ? », in Philosophie Hors-série- L'art de rien faire, pp.40-43

 

2會員
30內容數
這個平台提供關於法國時事、心理學、科學、歷史、文化、藝術和哲學等領域的文章,文章內會介紹該領域的法文詞彙和使用到的文法,希望分享知識的同時,可以幫助對法文有興趣者學習法文。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Ad Astra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從何時我們開始能「感受到」情緒呢?害怕可能是最古老的,也是被研究最多的情緒,它源自於生存本能,甚至在昆蟲上也能觀察到恐懼的行為。近年來,對於情緒研究數量呈爆炸式成長,但在這之前,情緒議題在科學領域其實長期被忽視,研究數量相當稀少。
「化療腦」是指某些化療患者在治療後發生認知功能退化,其症狀因人而異,最常出現如記憶減退、注意力不集中或語言障礙等情況。2015年,澳洲雪梨大學的研究團隊進行了一項研究,他們將化療藥物歐利普注入實驗組老鼠,而對照組則注射鹽水。研究發現,只有實驗組的老鼠在空間辨識方面出現了認知障礙。
古往今來婚姻都是件大事,不同時代對撮合姻緣的人稱呼跟著變化:婚姻仲介、婚姻介紹、中間人、媒人等,在不同脈絡下,意思也大不同。古羅馬時代將撮合姻緣,以金錢為目的的「婚姻仲介」,女性稱為lena,男性為leno,意思是販賣奴隸的人,其實就是皮條客或老鴇,出現在古希臘劇作家米南德喜劇《薩摩斯的姑娘》中。
在現代心理學界,佛洛伊德對夢的解析,因無法以科學方法驗證而受到批判,但一些新的腦神經研究指出,夢境的確和生活中的親身經歷有所關聯,在真實生活中情感體驗,有很大機率會在夢中重現。馬克·布萊格羅夫更是大膽假設,做夢有可能幫助消化真實生活中受到的負面情緒。此外,夢還能提醒潛在危險的存在。
« Gaslighting »2022年被韋氏辭典選為年度代表字,中文稱煤氣燈效應,源自於1944年上映的一部美國電影Gaslight,劇中男主為奪取女主Belle的財產,惡意操縱其精神狀態。在1988年,心理學家開始對 « Gaslighting » 做科學性研究,他們發現這現象經常發生在夫妻間。
在上週,一起性侵案震驚法國社會,佔據大篇幅的新聞版面。犯嫌多明尼克·佩利科(Dominique Pelicot)在將近十年內,下藥迷暈自己的妻子吉賽兒·佩利科(Gisele Pelicot),讓70多名陌生男子到家強姦她。透過雜誌《新偵探》的報導,我們來了解案件更多細節。
從何時我們開始能「感受到」情緒呢?害怕可能是最古老的,也是被研究最多的情緒,它源自於生存本能,甚至在昆蟲上也能觀察到恐懼的行為。近年來,對於情緒研究數量呈爆炸式成長,但在這之前,情緒議題在科學領域其實長期被忽視,研究數量相當稀少。
「化療腦」是指某些化療患者在治療後發生認知功能退化,其症狀因人而異,最常出現如記憶減退、注意力不集中或語言障礙等情況。2015年,澳洲雪梨大學的研究團隊進行了一項研究,他們將化療藥物歐利普注入實驗組老鼠,而對照組則注射鹽水。研究發現,只有實驗組的老鼠在空間辨識方面出現了認知障礙。
古往今來婚姻都是件大事,不同時代對撮合姻緣的人稱呼跟著變化:婚姻仲介、婚姻介紹、中間人、媒人等,在不同脈絡下,意思也大不同。古羅馬時代將撮合姻緣,以金錢為目的的「婚姻仲介」,女性稱為lena,男性為leno,意思是販賣奴隸的人,其實就是皮條客或老鴇,出現在古希臘劇作家米南德喜劇《薩摩斯的姑娘》中。
在現代心理學界,佛洛伊德對夢的解析,因無法以科學方法驗證而受到批判,但一些新的腦神經研究指出,夢境的確和生活中的親身經歷有所關聯,在真實生活中情感體驗,有很大機率會在夢中重現。馬克·布萊格羅夫更是大膽假設,做夢有可能幫助消化真實生活中受到的負面情緒。此外,夢還能提醒潛在危險的存在。
« Gaslighting »2022年被韋氏辭典選為年度代表字,中文稱煤氣燈效應,源自於1944年上映的一部美國電影Gaslight,劇中男主為奪取女主Belle的財產,惡意操縱其精神狀態。在1988年,心理學家開始對 « Gaslighting » 做科學性研究,他們發現這現象經常發生在夫妻間。
在上週,一起性侵案震驚法國社會,佔據大篇幅的新聞版面。犯嫌多明尼克·佩利科(Dominique Pelicot)在將近十年內,下藥迷暈自己的妻子吉賽兒·佩利科(Gisele Pelicot),讓70多名陌生男子到家強姦她。透過雜誌《新偵探》的報導,我們來了解案件更多細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優質公司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
Thumbnail
中高齡愈來愈受到重視,最近勞基法三讀通過修法,明明是一個很小很小的變動,也可以說沒有什麼變動,沒想到竟然產生一堆疑問。 總而言之 就如下表所言…。 原本法條和修正條文同時閱讀,大概就能清楚了解法條意思是什麼? 為什麼你不想退休? 工作了大半輩子,到最後還是要問問65歲的你,會不想退休是因
Thumbnail
老人不知從哪得到「小道消息」: 如果能不領年金、自費醫藥費、證明自己還有價值,就可以領到免死金牌。
Thumbnail
本次修正《勞動基準法》第54條,將原本滿65歲勞工可以強制退休,修正勞雇雙方可協商延後強制退休年齡,將勞資協商明文列為法律。 簡單說: 1. 只有雇主強制退休勞工要協商,其他都沒改變。 2. 怎麼協商?不是規定在勞基法而是中高齡專法。而且會重罰! 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 第 41 條
Thumbnail
本次修正並沒有實質變動,只是提醒勞資雙方65歲是「得」強制退休,不是「應」強制退休,當雇主提出強制退休時,勞工可以提出延後退休的協商請求。此次修正對於勞資關係有甚麼影響呢?其實根本沒有任何影響 。
Thumbnail
《勞動基準法》第54條第1項第1款原規定勞工非年滿65歲,雇主不得強制其退休, 立法意旨,係規範勞工持續受僱至年滿65歲前,雇主不得任意強制勞工退休。 本次修正《勞動基準法》第54條規定, 明定勞雇雙方可協商延後強制退休年齡,將勞資協商明文列為法律,一方面可以讓資方鼓勵高齡勞工續留職場,另一方
Thumbnail
世界衛生組織在2002年提出了「活躍老化」的觀念,並定義為「提升民眾老年期生活品質,並達到最適宜的健康、社會參與及安全的過程。」在當今,活躍老化不僅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成為全球性社會運動,更是目前各國老人福利政策的核心價值和目標。臺灣預計在2025年即將步入超高齡社會,依據內政部調
Thumbnail
一次請領老年給付 資格 勞工於 98.1.1 以前有保險年資,且符合下列規定者 年資合計滿 1 年,男性年滿 60 歲,女性年滿 55 歲 年資合計滿 15 年,年滿 55 歲 在同一投保單位,參加保險之年資合計滿 25 年 年資合計滿 25 年,年滿 50 歲 擔任具有危險堅強體力等
Thumbnail
當勞工踏入社會開始工作時,不管是工作的收入或是創業的盈利,我們是否有做好30、40年後退休金的準備呢?開設NLP保險會員班的徐承庚老師表示,與其過度依賴政府的退休金,不如靠自己來準備比較實在。
Thumbnail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優質公司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
Thumbnail
中高齡愈來愈受到重視,最近勞基法三讀通過修法,明明是一個很小很小的變動,也可以說沒有什麼變動,沒想到竟然產生一堆疑問。 總而言之 就如下表所言…。 原本法條和修正條文同時閱讀,大概就能清楚了解法條意思是什麼? 為什麼你不想退休? 工作了大半輩子,到最後還是要問問65歲的你,會不想退休是因
Thumbnail
老人不知從哪得到「小道消息」: 如果能不領年金、自費醫藥費、證明自己還有價值,就可以領到免死金牌。
Thumbnail
本次修正《勞動基準法》第54條,將原本滿65歲勞工可以強制退休,修正勞雇雙方可協商延後強制退休年齡,將勞資協商明文列為法律。 簡單說: 1. 只有雇主強制退休勞工要協商,其他都沒改變。 2. 怎麼協商?不是規定在勞基法而是中高齡專法。而且會重罰! 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 第 41 條
Thumbnail
本次修正並沒有實質變動,只是提醒勞資雙方65歲是「得」強制退休,不是「應」強制退休,當雇主提出強制退休時,勞工可以提出延後退休的協商請求。此次修正對於勞資關係有甚麼影響呢?其實根本沒有任何影響 。
Thumbnail
《勞動基準法》第54條第1項第1款原規定勞工非年滿65歲,雇主不得強制其退休, 立法意旨,係規範勞工持續受僱至年滿65歲前,雇主不得任意強制勞工退休。 本次修正《勞動基準法》第54條規定, 明定勞雇雙方可協商延後強制退休年齡,將勞資協商明文列為法律,一方面可以讓資方鼓勵高齡勞工續留職場,另一方
Thumbnail
世界衛生組織在2002年提出了「活躍老化」的觀念,並定義為「提升民眾老年期生活品質,並達到最適宜的健康、社會參與及安全的過程。」在當今,活躍老化不僅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成為全球性社會運動,更是目前各國老人福利政策的核心價值和目標。臺灣預計在2025年即將步入超高齡社會,依據內政部調
Thumbnail
一次請領老年給付 資格 勞工於 98.1.1 以前有保險年資,且符合下列規定者 年資合計滿 1 年,男性年滿 60 歲,女性年滿 55 歲 年資合計滿 15 年,年滿 55 歲 在同一投保單位,參加保險之年資合計滿 25 年 年資合計滿 25 年,年滿 50 歲 擔任具有危險堅強體力等
Thumbnail
當勞工踏入社會開始工作時,不管是工作的收入或是創業的盈利,我們是否有做好30、40年後退休金的準備呢?開設NLP保險會員班的徐承庚老師表示,與其過度依賴政府的退休金,不如靠自己來準備比較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