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根會客室|如何在職場中應對被忽視的情緒?
方格精選

梅根會客室|如何在職場中應對被忽視的情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上周有位專案經理羅拉來找我諮詢,一開頭就抱怨對於領導給出的專案方向總是感到不滿。她總覺得領導的決策草率,缺乏深入思考,導致專案的質量不如預期。最近公司有一個很大的專案,羅拉向領導提供她認為很好的想法時,她感覺自己的意見被忽視,反而領導按照他的方式做事,結果出了問題。她心裡當下感到憤怒,覺得「要是按我的想法來做的話,絕不會出狀況。」久而久之,這種感受讓她對領導產生了強烈的厭惡感,甚至影響到她的工作熱情。她很痛苦的問我:難道我要離職嗎?


理解自己「情緒感受」是第一步


首先,這種情緒可能是「自我被忽視」的一種反應,來自於對他人行為的期望,以及對自我價值的認知。當我們感覺被忽視、失望或不被尊重時,這種內心的不平衡會放大我們對他人錯誤的反應,甚至厭惡他人的行為,是正常的心理反應,特別是當我們對某件事情有很高的期待時。

而「自我被忽視」的情緒也與成長經歷有關。在嚴格和被忽視的環境裡成長的人,會認為對權力高的人表達自己的想法是不好的。

尤其當家中長輩或領導的做法不如自己期待時,就容易產生強烈的厭惡感,混合著失望與後悔。


 "Expectations are the root of all heartache."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莎士比亞的這句話提醒我們,過高的期望往往會帶來失望。這不意味著不應該有標準,而是要學會靈活調整自己的期望,並理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做事方式和價值觀。

 

具體可以怎麼做呢?


透過和羅拉的諮詢中,她覺察到自己為什麼情緒反應這麼強烈的原因:來自她對自己能力的不安全感。最終她選擇了一種積極的做法:她開始學習如何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同時也放下對領導的過高期待,學會接納自己無法完全掌控的情況。透過這些調整,她發現自己的壓力減輕了,與領導的關係也得到了改善


針對這種情緒,以下5點建議可以幫助大家平衡情感:


  • 正視自己的需求與感受

當你感到被忽視時,可能源於內心深處的自我價值感。這時候可以問問自己:“我對這件事的強烈反應是否因為我內在的某種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通常,當我們覺得自己不被尊重或不被重視時,這種感受會轉化為對他人的厭惡。


  • 轉換期望

每個人在職場上都有不同的工作方式和決策標準。試著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們做出這些選擇的原因,也許會發現他們的考量有其合理性。


  • 改善溝通技巧

有效的溝通能幫助你在職場上更加清晰地表達需求。當你覺得被忽視時,嘗試冷靜且具建設性地提出自己的意見,而不是任由情緒主導


  •  練習感恩 

在職場上遇到不如預期的情況時,除了調整期待,感恩也是一個強大的工具。試著每天記錄一兩件值得感激的事情,這樣能幫助你重新聚焦於職場中的正面經驗,減少對負面情緒的執著。

 

  • 專注自我成長

重心放回自己身上,強化自己的專業能力和情緒管理,讓你的工作表現成為自信的來源,而不依賴外界的認可


最後,自我照顧對於處理負面情緒至關重要。當你覺得壓力過大時,別忘了給自己一些時間和空間來放鬆和重新充電。

avatar-img
梅根的斜槓人生沙龍
62會員
256內容數
前世界500強HR高階主管|策略顧問合伙人|跨界整合20年人才管理經驗X藝術療癒心理技術|獨創「認知升級+能量管理」雙軌破局模型|專破:35歲瓶頸期及職場情緒內耗|用策略思維點亮你的職業發展地圖|分享職場心理與成長心得,帶你解鎖職場與生活的美好,一起向光而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前幾天有個朋友凱文找我諮詢,一直在抱怨:他的員工經常犯一些他覺得「不應該犯」的小錯,讓他忍不住抓狂開罵;在一次團隊會議上,其它同事老是問他那些再簡單不過的問題,讓他覺得自己的時間在白白浪費,不斷在內心吐嘈;或是某位同事屢屢在簡單的報告中出錯,導致工作進展延誤,無法理解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問題。
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人天生就有一種特殊的溫柔——他們能夠敏銳地感知他人的需求,總是不自覺地將他人放在自己之前。這種「換位思考」的能力是一種天賦,但也是一種負擔。在現代職場中,有許多人投入大量精力去讓每個人滿意,試圖透過不斷付出來維持好的人際關係,卻忽略了自己的感受,最後身心俱疲。 職業倦怠的真相
最近接到一個被催婚與家人衝突的諮詢,來訪者與家人關係緊張,自己焦慮痛苦失眠,整天精神不濟,不知道如何解決。當時與來訪者深入溝通後,發現最主要的問題:「課題分離」。
最近遇到幾個諮詢個案,在對話過程中發現都是遇到類似的問題:經常感到自己總是在努力取悅他人,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總是試圖讓每個人滿意,卻很少考慮自己的需求。讓我想起以前的自己也是曾有過同樣的困擾,在學習了藝術治療和心理學後,才察覺到原來自己可能是一個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   這種人格特質在人際
最近這段時間,很多朋友向我推薦現在爆火的一部連續劇《我的阿勒泰》。 我花了兩天看完後,感覺到很療癒,也有很多感觸。 
生活就像一場馬拉松,每個人都會遇到自己的障礙和挑戰。 面對困難,會感到害怕、猶豫,甚至想要放棄是很正常的。但記住,真正的勇氣不是沒有恐懼,而是即使害怕也要邁出那一步。
前幾天有個朋友凱文找我諮詢,一直在抱怨:他的員工經常犯一些他覺得「不應該犯」的小錯,讓他忍不住抓狂開罵;在一次團隊會議上,其它同事老是問他那些再簡單不過的問題,讓他覺得自己的時間在白白浪費,不斷在內心吐嘈;或是某位同事屢屢在簡單的報告中出錯,導致工作進展延誤,無法理解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問題。
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人天生就有一種特殊的溫柔——他們能夠敏銳地感知他人的需求,總是不自覺地將他人放在自己之前。這種「換位思考」的能力是一種天賦,但也是一種負擔。在現代職場中,有許多人投入大量精力去讓每個人滿意,試圖透過不斷付出來維持好的人際關係,卻忽略了自己的感受,最後身心俱疲。 職業倦怠的真相
最近接到一個被催婚與家人衝突的諮詢,來訪者與家人關係緊張,自己焦慮痛苦失眠,整天精神不濟,不知道如何解決。當時與來訪者深入溝通後,發現最主要的問題:「課題分離」。
最近遇到幾個諮詢個案,在對話過程中發現都是遇到類似的問題:經常感到自己總是在努力取悅他人,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總是試圖讓每個人滿意,卻很少考慮自己的需求。讓我想起以前的自己也是曾有過同樣的困擾,在學習了藝術治療和心理學後,才察覺到原來自己可能是一個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   這種人格特質在人際
最近這段時間,很多朋友向我推薦現在爆火的一部連續劇《我的阿勒泰》。 我花了兩天看完後,感覺到很療癒,也有很多感觸。 
生活就像一場馬拉松,每個人都會遇到自己的障礙和挑戰。 面對困難,會感到害怕、猶豫,甚至想要放棄是很正常的。但記住,真正的勇氣不是沒有恐懼,而是即使害怕也要邁出那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