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博士生如何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碩博士的研究過程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獨立思考。然而,現代的資訊環境讓我們很容易陷入「跟隨他人意見」的陷阱。這段摘錄自 Scott Adams 的書《Reframe Your Brain》提供了有趣的觀察:


「你以為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見。」


「事實上:每個人會站隊,然後媒體會指定他們的意見。」


這讓我不禁聯想到許多碩博士生在學術與社群環境中的經歷,尤其是如何避免陷入「依賴他人觀點」的困境。

raw-image



▋「我也是這麼想的」:真的是你的想法嗎?


在研究討論中,經常會聽到學術同儕或網路討論中有人說:「這正是我想表達的!」一開始你可能會覺得這是一種支持或認同,但這樣的現象也可能反映出,許多人並未真正深入思考自己所支持的觀點。他們的「認同」有時更像是一種趨勢的追隨,而非源自獨立思考的結果。


對於碩博士生來說,這是需要特別警惕的現象。學術研究要求的是批判性思考和創新,如果我們只是追隨主流觀點,容易導致研究方向的平庸,甚至在學術討論中喪失自己的聲音。


▋站隊的風險:意見與優越感


碩博士生在研究領域中站穩腳跟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一種情況:某些人雖然並無獨到的見解,但卻依靠站在某一特定學術流派或熱門理論的隊伍中,感覺自己就擁有了理論的權威性。這樣的「站隊心態」不僅削弱了我們對自己研究方向的掌握,還可能使我們陷入盲目跟風的陷阱。


身為碩博士生,我們應該時時提醒自己,學術研究的目標是開創新知,而非盲從已有的觀點。真正的學術成就來自於批判與創新,而非只是在既有框架內尋求安全感。


▋寫作與思考:培養獨立思維的關鍵


對於碩博士生來說,寫作不僅僅是學術成果的呈現,也是鍛鍊獨立思考的過程。每天進行寫作,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楚地理清自己的想法,並且面對自己內心的聲音。如果我們發現自己在寫作時難以下筆,這可能正是因為我們的內心並沒有足夠的思考或見解支撐。


養成每日寫作的習慣,能夠幫助碩博士生提升自我表達的能力,也能更好地在學術領域中找到自己的研究定位。透過寫作,我們能夠不斷檢視、修正自己的觀點,這也能使我們遠離他人意見的影響,培養更堅實的學術立場。


▋資訊過載:專家迷思與學術巨嬰


碩博士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會大量閱讀各類學術論文、專著與資料。這本應該是加強研究能力的過程,卻有時會讓人陷入「知識優越感」的陷阱。當我們閱讀得越多,可能會產生一種錯覺,以為自己已經掌握了所有知識,甚至不再進行深入思考。


然而,真正的學術專業能力,來自於不斷反思與挑戰既有知識體系,而不是單純地積累大量的資訊。過度依賴他人觀點,可能讓我們陷入學術上的「巨嬰」狀態,失去獨立探索的動力。


總結來說,碩博士生需要時時保持警惕,避免被他人的意見和流行趨勢牽著走。透過寫作、思考與反思,我們才能真正培養出獨立的學術見解,並在學術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聲音。

372會員
1.2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寫作 "促成 Facilitate" 啟發。」 「將寫作視為一個"整體過程 Holistic Process",你會經歷 01 對一個思考的產生與捕捉 Have and Capture Thoughts 02 打磨思考成為可被重述的清晰構思 Refine thoughts int
朋友 X 的經歷讓我思考到,在初創團隊中,培養每個成員的 **Ownership(責任意識)** 是非常關鍵的。這種責任意識能夠促使團隊成員更主動地承擔責任,並且對自己的工作負責到底。X 分享了她如何通過不斷學習與實踐,逐漸理解並掌握了 Ownership 的概念。 ▋理解 Ownersh
1. 過度依賴待辦事項清單或GTD系統: - 許多人會使用待辦事項清單(To-Do List)或GTD(Getting Things Done)系統來管理每天的工作,但往往只停留在列出任務的階段,卻忽視了每項任務的優先級和完成的實際狀況。這類工具雖然能幫助理清思緒,卻難以形成長期、穩定的
1. 過度專注於「寫作」,忽略了「紀錄」的價值: - 許多學生認為只要寫下大量內容就代表有成效,但事實上,他們的筆記通常缺乏系統性,難以在未來重複使用或進一步發展。寫作雖然能整理思緒,但如果沒有搭配有效的紀錄方法,往往會造成後續資料檢索困難,浪費寶貴的時間。 2. 未能清楚區分「寫
碩博士生常常面臨著繁重的研究任務,從文獻收集、實驗設計到論文撰寫,每一個步驟都需要長期規劃。然而,將長期目標分解為可以實踐的步驟卻是一大挑戰。透過「季目標」,你可以有效平衡短期和長期的研究計畫,穩步推進你的學術成就。 ▋季目標的核心意義 季目標可以被視為連接長期學術目標和每週
對於碩博士在學學生來說,研究過程中的資料整理與筆記管理常常是個大挑戰。日本經濟學家野口悠紀雄在他的著作《「超」創造法 生成AIで知的活動はどう変わる?》中,提出了一套叫做「多維度檔案連結」的方法,能幫助學生從日常的研究筆記到學術論文創作,進行有系統的管理與發展。 ▋「一次元連結集錦」的
「寫作 "促成 Facilitate" 啟發。」 「將寫作視為一個"整體過程 Holistic Process",你會經歷 01 對一個思考的產生與捕捉 Have and Capture Thoughts 02 打磨思考成為可被重述的清晰構思 Refine thoughts int
朋友 X 的經歷讓我思考到,在初創團隊中,培養每個成員的 **Ownership(責任意識)** 是非常關鍵的。這種責任意識能夠促使團隊成員更主動地承擔責任,並且對自己的工作負責到底。X 分享了她如何通過不斷學習與實踐,逐漸理解並掌握了 Ownership 的概念。 ▋理解 Ownersh
1. 過度依賴待辦事項清單或GTD系統: - 許多人會使用待辦事項清單(To-Do List)或GTD(Getting Things Done)系統來管理每天的工作,但往往只停留在列出任務的階段,卻忽視了每項任務的優先級和完成的實際狀況。這類工具雖然能幫助理清思緒,卻難以形成長期、穩定的
1. 過度專注於「寫作」,忽略了「紀錄」的價值: - 許多學生認為只要寫下大量內容就代表有成效,但事實上,他們的筆記通常缺乏系統性,難以在未來重複使用或進一步發展。寫作雖然能整理思緒,但如果沒有搭配有效的紀錄方法,往往會造成後續資料檢索困難,浪費寶貴的時間。 2. 未能清楚區分「寫
碩博士生常常面臨著繁重的研究任務,從文獻收集、實驗設計到論文撰寫,每一個步驟都需要長期規劃。然而,將長期目標分解為可以實踐的步驟卻是一大挑戰。透過「季目標」,你可以有效平衡短期和長期的研究計畫,穩步推進你的學術成就。 ▋季目標的核心意義 季目標可以被視為連接長期學術目標和每週
對於碩博士在學學生來說,研究過程中的資料整理與筆記管理常常是個大挑戰。日本經濟學家野口悠紀雄在他的著作《「超」創造法 生成AIで知的活動はどう変わる?》中,提出了一套叫做「多維度檔案連結」的方法,能幫助學生從日常的研究筆記到學術論文創作,進行有系統的管理與發展。 ▋「一次元連結集錦」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精選公司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
對於正在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的學生來說,學術道路上的每一步都充滿挑戰。無論是選題、研究方法,還是論文撰寫,這些環節都需要指導教授的支持與領導。然而,領導並非僅僅是給予方向,它還需要靈活應變,因為每個學生的需求和性格都不盡相同。這種靈活應變的領導方式,正是「權變領導」的核心。 ▋權變的本質
Thumbnail
從學業挑戰與自我探索出發,學習如何找到自己的優勢技能,作者強調自我認知和了解個人優勢的重要性,適合在不確定的環境中找到自己方向的讀者。
Thumbnail
大學生活就像一場精彩的冒險,你的選擇將決定你未來的方向。從認清自己想要什麼,到建立豐富的人脈,再到善用校內資源與自主學習,大學的每一步都將成為你成長的基石。無論你想要成為學霸、社交達人,還是追求真正的興趣,最終的選擇與行動都是由你主控。所以,勇敢去追尋你想成為的那個人,享受大學帶來的自由與挑戰吧!
1. 固守單一專業而不擴展視野: 許多年輕研究生進入學術界後,便專注於自己熟悉的研究領域。他們認為只要在某個領域內深耕細作,未來必能取得成功,並獲得豐厚的回報。然而,這樣的心態往往使他們忽視了跨學科合作和多元化發展的重要性。固守單一專業的結果是研究視野狹窄,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學術環境,也
在復旦大學數學系三年級的一次會面中,有學生詢問:「你們會收怎麼樣的學生當博士生?」這個問題引發了我許多思考。綜合當時的回答,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尋找的是擁有自己意見且有技術底氣的學生。 ▋自己意見與技術底氣 擁有自己意見且具備技術底氣的學生在現今的學術界中並不多見。這類學生不僅能夠獨立思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Thumbnail
在人生的道路上,許多事情因社會的變化需要持續學習與練習新的工具。在過去的世代,或許可以在五年內學習一項技能並持續使用,但現在可能需要搭配不同的知識與背景。筆者與同世代的博士以及有業界經驗的朋友,都會先以國立大學的兼任助理教授做起,對於學校來說,這有助於讓學生了解進入業界的一些經驗。在學術研究上,也會
最近有一些新的覺察,邁入大學的生涯後,更加的明白,有很多的事情需要自己去體會、感受。才能找出屬於自己的最佳解。 大學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多少時間是社交,又多少時間是留給自己,是一個流動的狀態,卻是大部分會給我帶來情緒波動的主因。 最近感悟到,當我在面對與自己完全不同的人時學到了如果對方沒有主動問
一位復旦大學數學系三年級的學生,在與我第二次見面時,問了一個重要的問題:「你們會收怎麼樣的學生當博士生?」 當時我與這個學生進行了詳細的交流,但一句話來總結,就是「有自己意見,而且有技術底氣的學生」。同時具備這兩個特質的學生,其實相當稀少。 ▋有自己意見 在台大的經驗告訴我,有自己
Thumbnail
1.找到熱情與興趣 用有趣的方式重組構想 我是可以改變的! 改變人生的簡單小事,3的法則。 世界上只有50個人。 好好說自己的故事,學習助人的藝術。 做對的事,而不單是做聰明的事。 找到自己興趣、能力和市場需求的交集 拋開別人的期望, 為自己,做做最想做的事, 找到能夠發
Thumbnail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精選公司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
對於正在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的學生來說,學術道路上的每一步都充滿挑戰。無論是選題、研究方法,還是論文撰寫,這些環節都需要指導教授的支持與領導。然而,領導並非僅僅是給予方向,它還需要靈活應變,因為每個學生的需求和性格都不盡相同。這種靈活應變的領導方式,正是「權變領導」的核心。 ▋權變的本質
Thumbnail
從學業挑戰與自我探索出發,學習如何找到自己的優勢技能,作者強調自我認知和了解個人優勢的重要性,適合在不確定的環境中找到自己方向的讀者。
Thumbnail
大學生活就像一場精彩的冒險,你的選擇將決定你未來的方向。從認清自己想要什麼,到建立豐富的人脈,再到善用校內資源與自主學習,大學的每一步都將成為你成長的基石。無論你想要成為學霸、社交達人,還是追求真正的興趣,最終的選擇與行動都是由你主控。所以,勇敢去追尋你想成為的那個人,享受大學帶來的自由與挑戰吧!
1. 固守單一專業而不擴展視野: 許多年輕研究生進入學術界後,便專注於自己熟悉的研究領域。他們認為只要在某個領域內深耕細作,未來必能取得成功,並獲得豐厚的回報。然而,這樣的心態往往使他們忽視了跨學科合作和多元化發展的重要性。固守單一專業的結果是研究視野狹窄,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學術環境,也
在復旦大學數學系三年級的一次會面中,有學生詢問:「你們會收怎麼樣的學生當博士生?」這個問題引發了我許多思考。綜合當時的回答,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尋找的是擁有自己意見且有技術底氣的學生。 ▋自己意見與技術底氣 擁有自己意見且具備技術底氣的學生在現今的學術界中並不多見。這類學生不僅能夠獨立思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Thumbnail
在人生的道路上,許多事情因社會的變化需要持續學習與練習新的工具。在過去的世代,或許可以在五年內學習一項技能並持續使用,但現在可能需要搭配不同的知識與背景。筆者與同世代的博士以及有業界經驗的朋友,都會先以國立大學的兼任助理教授做起,對於學校來說,這有助於讓學生了解進入業界的一些經驗。在學術研究上,也會
最近有一些新的覺察,邁入大學的生涯後,更加的明白,有很多的事情需要自己去體會、感受。才能找出屬於自己的最佳解。 大學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多少時間是社交,又多少時間是留給自己,是一個流動的狀態,卻是大部分會給我帶來情緒波動的主因。 最近感悟到,當我在面對與自己完全不同的人時學到了如果對方沒有主動問
一位復旦大學數學系三年級的學生,在與我第二次見面時,問了一個重要的問題:「你們會收怎麼樣的學生當博士生?」 當時我與這個學生進行了詳細的交流,但一句話來總結,就是「有自己意見,而且有技術底氣的學生」。同時具備這兩個特質的學生,其實相當稀少。 ▋有自己意見 在台大的經驗告訴我,有自己
Thumbnail
1.找到熱情與興趣 用有趣的方式重組構想 我是可以改變的! 改變人生的簡單小事,3的法則。 世界上只有50個人。 好好說自己的故事,學習助人的藝術。 做對的事,而不單是做聰明的事。 找到自己興趣、能力和市場需求的交集 拋開別人的期望, 為自己,做做最想做的事, 找到能夠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