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人嘴巴上說「勉強送到安養院,感覺很可憐」或「先生強烈希望照顧父母,不想和先生吵架」,其實在內心深處已經選擇當「溫柔的人」或「好人」,終究是自己的選擇。不想被指責「任性」或「不體貼」,所以才不選擇說「No」吧!
微笑老後,是93歲精神科醫師與55歲精神科醫師,採用兩人對話的方式,所寫成的作品。
五個章節裡面,我最有共鳴的是人際關係的部分,像是:「朋友越多越好?這是偏見。交友越廣闊,煩惱越多。」對交友越來越不廣闊的我來說,是金玉良言,也是安撫聖經。
「對來者心懷感謝,對去者不再追求。合拍就多加親近,不合拍就『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是值得學習的態度。
或許有些人,從小就能自由自在選擇自己想做的事吧?但我不是。我會受到父母、師長、朋友、同事的影響,並希望得到他們的肯定、認同、理解、與讚賞。
如果我今天可以在許多事情上,不受他人的影響,去做決定。那是因為曾經反覆的、前進兩步後退一步那樣,不斷琢磨、不斷掙扎、持續的、堅持的、才能慢慢的劃出較好的心理界線。
直到現在,偶爾我還是會做錯選擇,比如說:在工作上,明知道多做一些,很容易公親變事主,但有人拜託,依然很容易熱心地幫忙,然後就踩雷了,搞到最後很麻煩。
看到這段話,我第一個感受是,自己被精神科醫師指責了,有些生氣。幹嘛!檢討受害者喔?我選擇良善,所以我活該?我熱心,所以我活該?
不爽了幾分鐘之後,理智腦開始運轉。嗯~她說的也不無道理,是我自己期待「大家和樂融融」,而選擇承擔「被辜負的風險」。好心可能有好報,當然也可能沒好報。
如果我選擇了「良善、熱心助人」,那「遇人不淑」就是我要承擔的風險係數。嗯~難怪公司裡面跟我差不多年紀的人,都越來越冷漠。畢竟受傷多了,就不想承擔風險,投資報酬率太低了。
突然,我放下了多次「好心被雷親」的生氣與懊悔。
下次做選擇之前,要想到 - 「被雷親的機率挺高的,要這樣做嗎?」
屆時又被親了,那就別糾結,自己選的呀!
而常讓我沒思考就栽下去的「慣性」,是另一個討論話題。
整體來說,這是本對我有幫助的書,讓我在看待人生的細節上,更加透徹。我在每章,都摘錄了一個受用的觀點,與您分享。
這是本可以輕鬆看完,卻引領你細細思索人生的書,推薦大家收看。
Reference:
微笑老後的第一集是「日日靜好」,也讓您參考。我也正在收看中!
(本文獻給「關心人生是什麼」的每一個你,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