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紅利減少的速度比預期快,缺工海嘯來襲,勞動力缺口將成為常態。政府引進外籍勞工來解決缺工問題,但並非所有的行業都能大量雇用外籍勞工來因應缺工,因此,設計良好的薪資結構,才能確實有效地留住企業中的關鍵人才。

什麼是薪資結構?
「薪資」是指個人對組織付出勞務所換取的報酬。
根據研究,薪資設計方式與員工的離職傾向、薪資滿足和工作投入等,具有顯著的關聯性。隨著台灣人口結構的改變,影響到勞動力的供給,薪資在企業中更是吸引和留任人才的關鍵因素,舉凡激勵員工、提高留任率、人才吸引、降低離職意願等,都和薪資息息相關。
薪資結構是薪資組成的基礎,而這個基礎來自於「薪資科目」,簡單來說就是薪資單上的明細項目,包含:工資、福利和獎金,這裡有勞基法對「工資」和「福利」的解釋。因此,薪資結構設計和福利規劃,通常被視為策略性人力資源,對於一家企業的短、中、長期發展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延伸閱讀:薪資結構項目:法令中跟「工資」相關的內容包括哪些?
薪資設計四要素理論
薪資設計是對個人勞動的具體價值體現,合理的薪資設計能激發員工的才能和工作熱情,使其獲得滿足感和榮譽感,進而促進企業的發展。除了合理的激勵員工以外,透過良好的薪資設計,也能達成替薪資成本的節約,確實地替企業達成「開源節流」的功效。
我們以三位學者在1996年所論述的薪資要素,來闡明薪資結構設計的原理:
保健基準性薪資
員工需要能夠符合物價水準的薪資,才能夠養家活口、過生活。最明顯的例子:每年政府的基本工資的調漲政策。
民間業者發行的薪資調查報告,或是政府進行的薪資普查,都可以成為薪資外部公平性的依據。依此數據,每家企業可以調整每個職務應給的薪資水準,例如:同樣是研發工程師,在北、中、南的薪水水準不同。
職務基準性薪資
員工擔任的職務、工作內容,也影響著薪資水準。例如:同樣是企業管理顧問,初階的顧問和資深的顧問,處理過的案件和經驗不同,分析事情的能力也不同,當然會影響薪資的高低。這部分,通常會以工作分析、工作說明書、職位評價和內部職位架構來做明確的敘薪標準,一般我們常聽到的職等職級表或是薪幅表就是這個功用,視企業規模大小,而採用不同的內部職位架構。
績效基準性薪資
一樣是擔任業務人員的皮卡丘和哆啦A夢,因為業績表現的不同,而給予不同的薪資水準。這部分也被視為激勵因子,依照員工的資歷、能力、和職能表現會反映在員工的年終分紅和績效獎金上。
另外,這部分也牽涉到公司內部的制度管理層面,企業必須有績效管理或考核的標準,才能使有能力的員工留任,達到汰弱扶強的手段,避免劣幣驅逐良幣,使公司陷入人才永續發展的危機中。針對台灣中小企業,有一種採取行為量化的簡易評鑑法,簡單易上手。
技能基準性薪資
簡單來說,一個員工從入職後,不可能一個技能用終身,因此在員工的職涯發展中,除了激勵員工的學習動機外,也要促使技能發展能貼近企業的發展目標。舉例:在製造導向的企業,生產相關技能至關重要,例如:職業安全衛生、天車、推高機操作、CNC機台程式撰寫等。因此,鼓勵生產部門提升技能,也可能會與薪資調整結合。
而企業驅使員工提升個人的職涯發展同時,也可以有效利用政府資源補助訓練經費,透過發展教育訓練系統來提升員工能力,甚至可以發展出晉升制度,也能促使公司的研發創新。而政府為了幫助中小企業有補助辦理員工訓練計劃,幫助中小企也能在完整的規劃下,提升公司,促進產業升級。
薪資設計也包含福利的部分,以上所談到的,只是薪資福利中的一小塊,未來會就這一塊,再繼續發展更多專業的文章分享給大家。如果您對於薪資福利設計有任何的疑問,歡迎洽詢。若是想學習薪資設計,聯和趨動也有提供相關的課程。
原文出處:如何吸引優秀員工?從薪資結構設計做起
▼企業管理者加入聯和趨動LINE官方帳號,即可享有免費諮詢▼